一路风情到西湖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fi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江,她一次次人文对话和智慧碰撞,在心中埋下了人文的种子。在纷繁芜杂的香港,她却安静地守望与承续。
  2011年,移身江南,于千年人文的西子湖畔,她又开始了另一段湖山氤氲的旅行。
  《文化风情》当初就定位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名家访谈节目。当一档节目的品质与一个人的气质水乳交融,于是就有了独特的品格与魅力。王明青和《文化风情》携手并进,自称是人文路上的苦行僧,行囊空空,内心却丰盈充沛。
  在我眼里,《文化交流》与《文化风情》就像姐妹俩,怀着同样的初衷,守候一方文化的净土,传播文化的纯真与大美。相约王明青,与其说是一次专访,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交汇,一次人文的交流。
  一袭旗袍显万种风情
  “如果要拍照,我今天就穿旗袍来啦。”话语间,一股温雅清润的气息已飘至身边。王明青爱穿旗袍,她的出镜装就是一袭旗袍,尽管当天王明青穿了便装,但那一袭旗袍的古典与妙曼依旧浮现在我的脑海。
  在栏目中,在雅集上,她着旗袍,显得或清淡素雅,或端庄华丽,宛如中国古老青花瓷碗里开出的一朵水莲,充满着古典的灵性与流韵,散发着岁月积淀的隽永和优雅。她从“西风美雨”中走来,也丝毫没有动摇这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相反,这段跨文化学习的经历,更是拓宽了王明青理解中华文化的视野和胸襟。
  旗袍,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篇精美的文章。
  王明青从小喜欢古典文化,虽然在大学里曾选择了哲学专业,但这种热爱文化艺术的情愫相随始终。大学四年她把时间都投注在图书馆,不管看懂多少,先拼命往脑子里装。“总觉得书能给我知识、力量和美丽。没有经过书本浸润的女人,便无法熏陶出一种清新脱俗、永恒持久的魅力。”去美国留学回来后就加盟香港凤凰卫视,先后参与了《杨澜工作室》和《名人面对面》等访谈节目的策划、制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王明青是新闻学及文学硕士、美术史及美术理论博士生,如今又是有着哲学思考的著名人文节目主持人,但她仍保持着孜孜以求的学习劲头。
  阅读已经成为了王明青的生活方式,现在每晚睡前她依旧有阅读的习惯。事实上,《文化风情》栏目至今采访过500位文化名家,每一位采访前,王明青都要做足功课,阅读他们的书籍以及与其有关的书籍。她常去书店、图书馆看书,读书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琴、棋、书、画、人文、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
  满溢的性情,也总忍不住要流注笔端。从《明青散文》到《抚摸香港》,再到《云在青天水在瓶》,不曾刻意地雕琢,而是自然地记录了她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无论是行文风格和笔调,还是内在认知和感悟,都能见证她在走向成熟与丰富。
  旗袍,是一种岁月的味道,是一股流年的暗香。
  王明青不仅是一名执著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艺术收藏家。一件件藏品就像是她的老朋友,有性格、有气场。摩挲每件藏品就像是一场美的享受,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她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之地,买了一间300平方米的书房来安置她们,并取名为“静思堂”。收藏之后束之高阁?不,她也赋予藏品以新的生命。王明青曾在香港举办以明清藏品为主题的个人藏品展览,取名为“明青眼中的明清”,半月之内参观者就有数万。我采访她的当天,她随身携带的手提包就是她自己设计的—黑色皮质包面上的古绣品是明代缂丝的“丹凤朝阳”,其实是一块一品文官朝服上的补子。传统与现代,就这样拿捏自如。
  旗袍,也是一曲流动的诗情,一味淡淡的茗香。
  王明青对古琴等一系列精粹的传统艺术更是情有独钟。她说,练习古琴胜过任何一种现代的娱乐方式,从昆曲的吟唱到古琴的弹奏,人的性情会逐渐趋于从容。而在自己修身养性的同时,也让周围人一起经历一种从现世的浮躁到清雅淡定的回转,更有欣喜的收获。
  墨迹琴韵,书香茶清。不出镜的时候,王明青随性自然。从十几年前做这档栏目起,她就抛却了功名利禄的束缚,也放下了灯红酒绿的浮华。十几年间,微尘落进泥土,水滴融入大海,在融化自我的同时,她亦找到了更真实的自我。
  一方净土结万里善缘
  12年前的春天,在香江之畔,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先生的访谈催生了《文化风情》栏目。从那时开始,《文化风情》就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解读人文之美,品味艺术风情。在见惯了繁华浮躁的香港媒体圈里,她安静却有力量。
  500多集专访,邀请了金庸、高行健、梁羽生、余光中、白先勇、朱铭、高锟、黄永玉、程十发、陈蝶衣、陈佩秋、陈逸飞、李奇茂、俞逊发、余秋雨等来自文化、艺术、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名家走进电视屏幕,讲述他们各自的传奇经历及艺术人生,被称为香港的“文化绿洲”。
  2011年荷花初放的盛夏,作为栏目策划人、主持人、监制的王明青一路风情,从中西文化碰撞的风口浪尖来到了静水流淌的西子湖畔。“以前在香港做节目时候都是在摄影棚,在艺术家的工作室里,而杭州的风景,就是最好的天然摄影棚。将艺术大师请到杭州来,不光是欣赏当地的风土人情,而是将中国文化更多地倾注到杭州西湖当中,倾注到城市的角角落落。”
  在节目中,她和嘉宾一起追寻孤山上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纯淡自然,一起赏鉴珍藏在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一起游曲院风荷,观平湖秋月,在宝石山上俯瞰西湖烟波浩淼,万松书院聆听梁祝故事绝美回响,他们还来到西溪,沉迷在长生殿的莺歌燕舞中。
  她说,“每一次访谈,都是在阅读一部人生的大书,他们起落沉浮,苦乐甘甜,我感同身受。”
  在王明青看来,每一次与嘉宾的访谈都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因缘。他们每个人的艺术人生都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她,让她从他们各自精彩纷呈的艺术造诣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中,汲取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王明青自言,自己同年长的文化人容易谈得来,有时候他们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很多年前,她采访余光中先生,先生在访谈后说“一口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今天我这口老钟,被你敲得嗡嗡作响。”王明青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叩击中,发现了人格魅力和艺术修养是息息相关的,人格魅力彰显的是内在的文化,艺术修养张扬的是真善美的情操。   做节目,第一次是采访,第二次就是朋友般地聊天,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林谷芳老师便是其中之一。老师冬夏一衲,白衣布履。平和里藏着睿智,儒雅中蕴含透脱的师辈长者。与他交谈,王明青可以坦诚放下,直面自己。老师身上那种道艺一体、浑然天成的圆熟,也是她修身养性向往到达的境界—孤峰一转,满目青山。
  一朝风月照万古长空
  林谷芳老师虽居台湾,却常来大陆。他也时常鼓励王明青和她的节目。他说,这不是一档迎来送往的节目,她就像一朝风月,照万古长空。
  从节目落户香港亚洲卫视那时候起,王明青就认定了这一路的清淡与寂寞。
  “当时,我跟亚视的总裁说,工资您看着给,但我有三点要求:第一,我只做文化艺术,不要干预我对嘉宾的选择;第二,节目的播出时段我无所谓,但要给我空间;第三,我不拉广告,不陪广告商吃饭。他笑着点头,就这么成了,我就开始了我的《文化风情》。”
  王明青说,自己不是明星,是明青。曾经在同一个平台上起步的同事如今早已红遍海内外,但她不羡慕。她更喜欢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把一点微光传递给别人就好。她说,《文化风情》就是她发出的一点微光。
  她选择了最简单最纯粹的形式与文人学者、艺术名家对话。十几年来,《文化风情》甘于寂静,却永葆风骨,始终坚守一方纯粹高雅的文化净土。原以为这样的节目观众收视率会比较清淡,但没想到杭州明珠电视台播出后却成了收视冠军。可以想见,这一泓清泉已经成为杭州观众的甘霖。
  在这个节奏快速、更迭频繁的时代,很多人对于彼岸的渴望如此强烈,如汽车、高铁一般快速,有的还巴不得更快。但王明青却是摇橹而来,一船一桨,一期一会。每一次节目都飘散着别样的芬芳,这笔无形的财富,她与观众安然共享,同时,他们彼此也都在这种分享中走向圆满。
  她曾拜见过南怀瑾老先生,只可惜他不接受电视采访。但他送了她一本书—《致年轻朋友》。老先生一生践行“儒为表,佛为心,道为骨”这句话。时空相隔,却隔不断心灵的传承与接续。
  王明青各处行走,有着各种身份,但无非就是—文化学者。她称“自己是一个一直在学习和研究文化”的人,其实,她更是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播者。以善意之心,行文化之旅,艺术养颜,文化养心。对身边人一点一滴的影响与改变,她说这是在积德。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一刹那,历史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其实是同一天。”文学艺术中那种永恒的美,阅尽人间的美,无论是哪个年代,都是连贯的。瞬间即永恒,王明青时常有这种感受。千年时空的变化无非外在,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传统没有变。
  她也希望自己的节目留下这种隽永,让人回味。
其他文献
我案头上放着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邵燕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邵燕祥诗选》。这本诗选集,在全国新华书店及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销售火爆。  当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八旬老诗人邵燕祥,新诗和旧体诗综合,字字珠玑的、如此多的好诗、好作品汇集一起,确实十分珍贵!  这部诗选集,收入了他从1988年到2010年这二十余年间的诗抄,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长诗和组诗;下编为杂诗。该诗集是按写作年月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
期刊
“美摄欣赏”专栏征稿启事  1.来稿题材、风格不限,特别欢迎近年来拍摄的新作。来稿请标明“美摄欣赏投稿”字样;2.请注明作品标题、拍摄地点、时间、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3.来稿请作者自行负责有关权益事宜,本刊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4.来稿一经选用,即付稿酬;5.来稿请使用电子文档(JPEG格式,每幅作品大小在5M—10M之间),可通过E-mail:qyt66@163.com,QQ:654689407
期刊
“四月樱桃百果先”,眼下正临采摘樱桃时节。  春风荡漾的上虞岭南乡覆卮山,俨然成了樱桃花的舞台。车子还在山路上盘旋的时候,窗外的远山上泛出亮色的一簇簇就已经分外夺人眼球。再往上走,连成一片的樱桃花慢慢地映入人们的视野。那时还是早春。  山上的村落埋在樱桃花海中,深深的。春风拂过,花海漾漾。偶尔浮出的黑瓦一角,犹如海浪中缓缓移动的舟楫。看着看着,一幕幕的呈现就愈发像一幅幅鲜活的中国画了。眼前的“风景
期刊
前不久,我参加省里一个翻译工作会议。会上,浙江工业大学英语老师张建青博士发言中有一趣事,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在纽约孔子学院工作。有天,他问美国学生:“你们是否知道中国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中国大诗人寒山……”学生们摇摇头说。  寒山,立即勾起了我对六年前的回忆。那时,我在《风景名胜》杂志社工作。有天,我去天台山那茂林掩映下的国清寺采访。当我步入那寂静的大佛殿时,忽见殿壁上贴
期刊
“何香凝艺术精品展”2013杭州巡展持续到4月9日在浙江美术馆谢幕。何香凝是中国近现代集政治活动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伟大女性。她在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之余,与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等人组成“寒之友社”,活跃于当时的中国画界。  此次杭州巡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展示何香凝跨越五十余年创作的36件精品;第二部分展出、播映何香凝的历史文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何香凝与沪杭一带的文人、画家交往甚密。1934年
期刊
有这样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400多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成的人文山水走廊。  有这样一条线,长几百公里,覆盖2万多平方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一样回响着文化遗韵。  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在这条诗歌路上,一座座耸立在云雾缭绕中的灵性山峰,一条条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的古驿道,来自唐代的诗人们在此纵情自然,往来唱和。  如今,这条唐诗之路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期刊
“我的朋友胡适”是民国时期耳熟能详的口头禅。胡适,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式人物,“文学革命”的先锋,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真个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我的朋友胡适”风靡一时,引来众多粉丝。胡适的朋友中也有湖州的朋友,这些湖州朋友有任鸿隽、许朋非、张善扬、陈其采、戴季陶、钱玄同、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朱家骅、陆志韦、胡世泽、雷震,而胡适最为亲密的朋友,首推同为康奈尔大学毕业的同学任鸿隽。  任鸿
期刊
前不久,央视播出了8集电视纪录片《京剧》,向广大观众展现和解读京剧艺术。我作为一个从1948年开始学演京剧、至今已有65年的京剧人,当然倍加关注,殷切期待。认真地看了首播之后,心情是欣喜的。喜的是,央视以京剧为表现对象,精心拍摄出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这种做法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并且将这宗国粹艺术向世界推介,其意义重大。中国在经济上已然腾飞,成为强国,在文化上也亟待彰显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我以为,京剧
期刊
理查德·怀恩(Richard Vine),知名艺术批评家。他有关刘国辉的评论,是从其《中国当代艺术》(New China, New Art)一书中节译出来,从中可以反窥当代中国美术在世界的地位与影响。  所有关于刘国辉艺术作品的因素—无论是其日常生活的素材,精准而细致的观察,还是有力而不刻意的渲染—无一不展示了艺术家自身为人所敬仰的贵族式的谦逊。然而,以其毫不张扬的方式,刘国辉的作品毅然拒绝了目前
期刊
徐福从慈溪达蓬山东渡,开启了中国第一次对外文化传播。  达蓬山下窖湖湖畔修建有世界自然人文主题乐园,金字塔的壮伟、吴哥窟的惊艳、凯旋门的庄严、爱琴海的风情、亚马逊的神秘……它将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和现代游乐巧妙融合一起,在时空上横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集中展示了不同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人类之谜。  达蓬山如今也是知名的山地自行车比赛基地。  慈溪三北大地上的鸣鹤,是该市最具典型江南风貌的古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