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十分突出,然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却陷入了“教师教的没兴致、学生学的没兴趣”的怪圈。因此本人针对这种教学现状通过对教学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形式要采用研究性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魅力”的方法与途径,吸引学生回到课堂。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 现状 理论联系实际 创新式教学方式
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从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战略思考出发,同时也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重大命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已经陷入了“教师教的没兴致、学生学的没兴趣”的怪圈。在思政课课堂上,学生要么背单词、做作业;要么玩手机、看电影;要么睡觉、听音乐;更有甚者讲话、谈恋爱,总之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师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久而久之在讲台上就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放任自流,结果教师和学生表面上都在上课,但实际收效甚微,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受社会就业的影响,功利性比较强。偏重于专业课和应用性较强的课(英语、计算机),轻视思政课,认为这个课没有实际应用的操作性,认为就是一门副课,出勤混个学分就行了;另一方面,教师的情绪受到学生的影响,备课不认真,敷衍完事,不去思索教学改革和创新,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思政课成了“鸡肋”。因此,如何改善高职院校思政課教学的现状,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件重大事情。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吸引力,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教学形式要注重采用创新式教学。
2. 教学内容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
笔者前面谈到过从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往往觉得这门课与他们实际结合不强,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内容抽像、理论说教多,不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的根源。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掌握理论, 是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科学理论, 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反之, 不联系实际, 就学不好理论, 就无法运用理论, 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个要求, 就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点是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了解这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但要介绍思政课教材当中涉及到的重要理论, 更要向学生介绍这些思想如何在实践当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这不但因为历史不能割断, 如果不了解过去, 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 而因为这些著作中所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 是有普遍意义的, 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思政课教育不仅仅只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根据当前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情况,又要联系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努力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满感召力,确实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思想上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如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城管问题、城市文明问题、社区自治问题、资源节约问题等各种社会现象;在国际上出现了霸权主义、种族歧视、民族冲突、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导致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等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大学生素质问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问题、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环境恶化问题,等等。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对这些现象和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又无法理解,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恰好可以运用科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些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排疑解惑,形成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正确的引导。
思政课与别的课程不同,专业课交给学生如何生存的技能,而思政课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一踏进校门就开始为未来担忧,有的茫然不知所措而虚度光阴,有的未雨绸缪而不知从何处着手,我们的思政课此时应该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就业问题,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生活,所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来看。例如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如何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作为大学生为什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在进入社会后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学生从身边实际切实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识思政课不是空洞的学说,不是书本上冷冰的知识,是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有所用的,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实效性和时效性。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进了大学之后,志向远大,树立了攻读本科、博士研究生的奋斗目标,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于是他们就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数学和专业课,这也是应该的。不应该的是思政课的课堂也被这些科目的学习取代了,我认为这不能怪学生,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思政课的教师讲课都会讲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然而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究竟有多重要?恐怕老师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生不论是专升本还是考研,还是以后就业公务员考试就必须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这个重要性就立刻体现出来了。如果思政课教学联系专升本自学考试内容,给学生适当做一些历年考点分析和经典例题讲解,这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政治理论考研备战学习,既省力又省时间,还可以不用花钱参加一些五花八门的政治辅导班,何乐而不为呢?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否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考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备课,去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年试题资料,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插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我想这种教学方法一定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 教学方式上要采取创新式教学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使师生交往少、交流少、互动少。这种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重视学生自主体验的“独白”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了学生对思政课普遍不感兴趣、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创新式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采取音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辩论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平等教学法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还可以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教学信息,再现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让学生入情入景,加深感知。例如在进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授顺序播放《复兴之路》,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寻找央视12频道播出的《道德观察》,通过观看视频,再要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思政课改革迫在必行,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内容上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把简单的从理论灌输改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来学习理论。再是教学方法的改变,由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改为增加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性,化被动为主动。使思政课富于时代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理论得实惠。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魏宏伟:《如何走出高校“思政课”教学难的怪圈》,《中国商界》2 0 1 0 年1 2 月.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 现状 理论联系实际 创新式教学方式
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高举旗帜、遵循规律、改革创新、强化基础”的总体思路,从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战略思考出发,同时也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重大命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已经陷入了“教师教的没兴致、学生学的没兴趣”的怪圈。在思政课课堂上,学生要么背单词、做作业;要么玩手机、看电影;要么睡觉、听音乐;更有甚者讲话、谈恋爱,总之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师往往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久而久之在讲台上就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放任自流,结果教师和学生表面上都在上课,但实际收效甚微,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职学生受社会就业的影响,功利性比较强。偏重于专业课和应用性较强的课(英语、计算机),轻视思政课,认为这个课没有实际应用的操作性,认为就是一门副课,出勤混个学分就行了;另一方面,教师的情绪受到学生的影响,备课不认真,敷衍完事,不去思索教学改革和创新,去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思政课成了“鸡肋”。因此,如何改善高职院校思政課教学的现状,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件重大事情。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和经验,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吸引力,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教学形式要注重采用创新式教学。
2. 教学内容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
笔者前面谈到过从思政课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往往觉得这门课与他们实际结合不强,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内容抽像、理论说教多,不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的根源。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掌握理论, 是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科学理论, 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反之, 不联系实际, 就学不好理论, 就无法运用理论, 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个要求, 就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点是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 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了解这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但要介绍思政课教材当中涉及到的重要理论, 更要向学生介绍这些思想如何在实践当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这不但因为历史不能割断, 如果不了解过去, 就会妨碍我们对当前问题的了解; 而因为这些著作中所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 是有普遍意义的, 现在和今后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思政课教育不仅仅只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在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根据当前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既要联系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情况,又要联系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形势,努力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充满感召力,确实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思想上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如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现象增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城管问题、城市文明问题、社区自治问题、资源节约问题等各种社会现象;在国际上出现了霸权主义、种族歧视、民族冲突、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导致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等现象;另外还有一些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大学生素质问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问题、就业压力增大、就业环境恶化问题,等等。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对这些现象和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又无法理解,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恰好可以运用科学理论来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些现象和问题,帮助学生排疑解惑,形成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正确的引导。
思政课与别的课程不同,专业课交给学生如何生存的技能,而思政课是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很多学生一踏进校门就开始为未来担忧,有的茫然不知所措而虚度光阴,有的未雨绸缪而不知从何处着手,我们的思政课此时应该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就业问题,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为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生活,所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来看。例如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如何规划自己大学生活,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作为大学生为什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在进入社会后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让学生从身边实际切实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识思政课不是空洞的学说,不是书本上冷冰的知识,是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有所用的,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实效性和时效性。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进了大学之后,志向远大,树立了攻读本科、博士研究生的奋斗目标,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于是他们就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数学和专业课,这也是应该的。不应该的是思政课的课堂也被这些科目的学习取代了,我认为这不能怪学生,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思政课的教师讲课都会讲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然而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究竟有多重要?恐怕老师自己都说不清楚。但是我们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生不论是专升本还是考研,还是以后就业公务员考试就必须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这个重要性就立刻体现出来了。如果思政课教学联系专升本自学考试内容,给学生适当做一些历年考点分析和经典例题讲解,这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政治理论考研备战学习,既省力又省时间,还可以不用花钱参加一些五花八门的政治辅导班,何乐而不为呢?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能否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发展考虑,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备课,去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年试题资料,以案例教学的方式插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我想这种教学方法一定会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也一定会大大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 教学方式上要采取创新式教学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都是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使师生交往少、交流少、互动少。这种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重视学生自主体验的“独白”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了学生对思政课普遍不感兴趣、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创新式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采取音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辩论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平等教学法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还可以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教学信息,再现事物、现象、情景过程,让学生入情入景,加深感知。例如在进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授顺序播放《复兴之路》,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寻找央视12频道播出的《道德观察》,通过观看视频,再要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总之就是要把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思政课改革迫在必行,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内容上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把简单的从理论灌输改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来学习理论。再是教学方法的改变,由原来的填鸭式的教学改为增加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性,化被动为主动。使思政课富于时代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理论得实惠。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 魏宏伟:《如何走出高校“思政课”教学难的怪圈》,《中国商界》2 0 1 0 年1 2 月.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