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物流人才缺口的加大,高职院校纷纷开展物流管理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高职物流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本文探讨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 物流人才 高职教育
前言
09年物流业成功入选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搭上了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末班车。现今物流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三四十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一二百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1]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
为结合物流人才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发展迅速,各大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2007年已经有200多所高校设置此专业[2]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则首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1993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随后陆续有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这既是适应了市场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也是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晚,教学体系尚不健全,教学资源普遍匮乏,师资力量十分不足等原因,高校物流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
一.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物流人才供需情况表现为:一方面物流单位极缺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供—需”脱钩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高校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当
物流人才缺口巨大,物流教育持续升温,大中专院校纷纷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与其遥相呼应的是很多的招聘网站和大众媒体不遗余力的报道物流人才的短缺新闻,更是为这股物流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它们的报道中,重点强调了高级物流人才的紧缺和给予这些人才的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高薪,我们的高校物流教育为了生源而高喊的口号和向学员灌输的思想是:我们培养的是既熟悉现代物流知识又懂得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薪高阶层人才。但它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物流行业真正缺乏的是懂得具体运作管理的中层人才,高校应该培养适合于企业真正需要的中层管理者。
2.教学目标定位缺乏特色
现今大多数院校都没有注意到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设置教学目标时只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一是没有合理利用本校资源,二是也没有给学生以后的就业带来专业优势。高校应设立“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教学内容紧贴现代物流人才需求与发展”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物流从业人才。与此同时,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要结合院校学科体系的优势与特色,培养特色人才。
3.由于高校開设物流课程过快,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 对物流专业还不太熟悉,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有些刚刚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走上教师岗位,这对教学或多或少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国物流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很多高级物流管理者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相应的理论教材作支撑, 这对于我们高级人才的培养是个缺陷。物流在我国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 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专家团队力量薄弱。
4.物流教学设施设备严重缺乏,难与教学需求配套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且物流是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很多教学内容都离不开物流实践基础。以物流信息技术课为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POS系统、条码技术、射频技术、数据库技术、ED I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这就要求高校购买配套的设备或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只有让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操作,才能使其对物流信息技术有较深入的认识。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物流教学硬软件设施与资金投入有限,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物流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即使设立了实验课程,也因为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备、实用的实验规范体系,而使得实验课程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改进对策
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
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当今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应该了解到物流从业管理人员中75~85%是具体运作人员,但目前的现状是这些中层管理者80%是从搬运工、装卸工、保管员而来,他们很少受过规范的物流操作培训,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中的中层管理者缺口巨大。而且从各大招聘会统计数据来看,物流人才招聘岗位业多为中层管理人才。所以,在人才定位方面应该定位为中层管理人才培养。
2. 正确定位高校物流教学目标,突出“特色”物流教育
事实上,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师资,因此,可以在开展物流教育时对这些珍贵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如交通类院系可注重运输规划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商系可在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等企业物流的基础上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和研究;机械类院系则可偏向于生产物流、物流机械及自动化工程方向;物资类院系可偏向仓储与库存优化方向等。不过,这样设置物流专业时,需要教师尽量拓展讲课所涉及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因专业侧重所可能造成的知识面偏窄情况。
3.强化师资建设,建立高水平物流师资队伍
我国物流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但最紧缺的人才其实是高水平高素质的物流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例如为在任物流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如选送物流教师出国培训,掌握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物流教师定期去企业实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聘请外国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另外物流教师也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具体的物流工作环境中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整体效果。总而言之,要努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物流教师,改变目前物流教师队伍的现状。
4.强化物流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理论和操作能力兼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物流管理人员,因此,物流课程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强调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采用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购买物流硬软件教学设施,建设校内实验室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立体感认识;还可以与物流人才需求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实习,实地考察企业物流运营流程,并在教师或工作人员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一些具体的业务操作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从而熟悉业务,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企业的物流管理行家开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把握自己专业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 龚顺清.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 物流与供应链,2004 (11).
[2 ]魏然. 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 J ]. 物流技术, 2007(11) : 78 - 79.
作者简介:
于燕萍(1983-),女,广西梧州人,学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
[关键词] 物流人才 高职教育
前言
09年物流业成功入选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搭上了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末班车。现今物流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三四十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一二百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1]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
为结合物流人才的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发展迅速,各大高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从2001年北京物资学院首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到2007年已经有200多所高校设置此专业[2]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则首先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1993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随后陆续有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这既是适应了市场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也是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物流教育起步晚,教学体系尚不健全,教学资源普遍匮乏,师资力量十分不足等原因,高校物流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进和完善。
一.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今我国物流人才供需情况表现为:一方面物流单位极缺人才,另一方面大量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供—需”脱钩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高校物流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当
物流人才缺口巨大,物流教育持续升温,大中专院校纷纷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企业培养所需的人才,与其遥相呼应的是很多的招聘网站和大众媒体不遗余力的报道物流人才的短缺新闻,更是为这股物流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它们的报道中,重点强调了高级物流人才的紧缺和给予这些人才的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高薪,我们的高校物流教育为了生源而高喊的口号和向学员灌输的思想是:我们培养的是既熟悉现代物流知识又懂得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薪高阶层人才。但它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物流行业真正缺乏的是懂得具体运作管理的中层人才,高校应该培养适合于企业真正需要的中层管理者。
2.教学目标定位缺乏特色
现今大多数院校都没有注意到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设置教学目标时只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一是没有合理利用本校资源,二是也没有给学生以后的就业带来专业优势。高校应设立“以理论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教学内容紧贴现代物流人才需求与发展”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物流从业人才。与此同时,高校物流人才的培养也要结合院校学科体系的优势与特色,培养特色人才。
3.由于高校開设物流课程过快,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 对物流专业还不太熟悉,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有些刚刚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就走上教师岗位,这对教学或多或少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国物流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很多高级物流管理者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相应的理论教材作支撑, 这对于我们高级人才的培养是个缺陷。物流在我国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 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专家团队力量薄弱。
4.物流教学设施设备严重缺乏,难与教学需求配套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且物流是技能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很多教学内容都离不开物流实践基础。以物流信息技术课为例,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POS系统、条码技术、射频技术、数据库技术、ED I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这就要求高校购买配套的设备或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只有让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亲手操作,才能使其对物流信息技术有较深入的认识。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物流教学硬软件设施与资金投入有限,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院校,物流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即使设立了实验课程,也因为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备、实用的实验规范体系,而使得实验课程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改进对策
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
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当今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应该了解到物流从业管理人员中75~85%是具体运作人员,但目前的现状是这些中层管理者80%是从搬运工、装卸工、保管员而来,他们很少受过规范的物流操作培训,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中的中层管理者缺口巨大。而且从各大招聘会统计数据来看,物流人才招聘岗位业多为中层管理人才。所以,在人才定位方面应该定位为中层管理人才培养。
2. 正确定位高校物流教学目标,突出“特色”物流教育
事实上,每所高校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师资,因此,可以在开展物流教育时对这些珍贵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如交通类院系可注重运输规划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商系可在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等企业物流的基础上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和研究;机械类院系则可偏向于生产物流、物流机械及自动化工程方向;物资类院系可偏向仓储与库存优化方向等。不过,这样设置物流专业时,需要教师尽量拓展讲课所涉及的知识面,以弥补学生因专业侧重所可能造成的知识面偏窄情况。
3.强化师资建设,建立高水平物流师资队伍
我国物流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但最紧缺的人才其实是高水平高素质的物流教师。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采取多种办法。例如为在任物流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如选送物流教师出国培训,掌握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物流教师定期去企业实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聘请外国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等。另外物流教师也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物流教学模式。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具体的物流工作环境中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整体效果。总而言之,要努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物流教师,改变目前物流教师队伍的现状。
4.强化物流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理论和操作能力兼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物流管理人员,因此,物流课程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强调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采用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应该购买物流硬软件教学设施,建设校内实验室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立体感认识;还可以与物流人才需求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实习,实地考察企业物流运营流程,并在教师或工作人员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一些具体的业务操作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从而熟悉业务,提高实际工作技能。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企业的物流管理行家开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把握自己专业学习方向。
参考文献:
[1] 龚顺清.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J]. 物流与供应链,2004 (11).
[2 ]魏然. 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现状[ J ]. 物流技术, 2007(11) : 78 - 79.
作者简介:
于燕萍(1983-),女,广西梧州人,学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