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长起郁郁葱葱“知识林”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ei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时代的农民兄弟,依靠知识脱贫致富。作为最早启动农家书屋建设试点的省份之一,15年里,甘肃大地的一座座农家书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点亮知识之光,照亮农民致富之路,日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信息桥”“行走的图书馆”“文化高地”,为陇原大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注入了不竭动能。
  从“好帮手”到“金钥匙”:增收致富架起“信息桥”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在甘肃定西、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来农家书屋“取经”,夯实自己的脱贫致富路,正成为甘肃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
  白墙青瓦的崭新院落,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在武威市古浪县富民新村,设立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农家书屋,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6点,前来借书的村民络绎不绝。“有啥问题就来书屋找答案。这里不光是我们学习种养技术的‘好帮手’,更是我们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村民李应川笑着说道,自己以前不懂现代化的种养技术,如今却可以侍弄一座蔬菜大棚和40多只羊,“不懂不会,就来书屋找答案”。
  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岭村,村两委成员和村里大学生结合脱贫攻坚,主动担负起“马背上的书屋”送书员职责。常年走进草场棚圈,为当地农牧民送去牲畜育肥、病虫害防治、安全生产等各类农牧业科技实用图书,逐渐培养了一批新型农牧民。
  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陈玉芳说,书屋通过宣讲时效性较强的政策解读等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参与其中,让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真正使农家书屋成为广大贫困群眾脱贫致富不可或缺的“加油站”。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拓阔思路,积极与农技、司法、卫健等部门对接联系,不定期举办种养技术、健康养生等培训班,与农民面对面沟通,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牛羊圈舍、种植园区,手把手推广和教学,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越来越合新时代农民“知识胃口”的农家书屋,正从“好帮手”变为致富“金钥匙”。
  从“试验田”到“百草园”:摇身一变“行走的图书馆”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3亿人,其中农村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68.2%,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农村居民接触媒介的主体。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农民阅读需求,甘肃省积极建设“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依托数字阅读提供延伸服务,让农家书屋变身“行走的图书馆”。
  “碰到种植问题,‘百草园’上搜一搜,有图有真相,一点全明了。”来自敦煌市黄渠镇清水村六组的魏军魁,笑称自己是“百草园”的忠实“粉丝”。他说:“我种植的葡萄遭遇‘霜霉病’等病害,都是在‘百草园’上‘寻医问诊’,农忙时没空来,就在田间地头刷‘百草园’。”
  黄渠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干事沈艳熙介绍:“我们利用‘逢六’赶集的时间点,通过大喇叭、现场设置推广台、微信群、朋友圈等,大力推广‘百草园’APP的使用,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免费阅读、听书、学习种养技术等,享受‘文化大餐’。”
  黄渠镇代家墩村农家书屋推广“百草园”的做法,仅是甘肃各地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的缩影。在当地,每个农家书屋门前都贴着“百草园”APP下载链接和二维码。此外,“百草园”与12316三农信息服务网、脱贫攻坚、应急广播等网站建立了链接,以丰富的数字阅读内容,服务新时代的广大农民读者。
  截至目前,“百草园”平台有用户18.6万。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我们力争今年年底用户达到200万以上,最终用户达500万以上。”
  从文化“粮仓”到文化高地:美丽乡村“书香飘溢”
  近年来,在甘肃各地,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日益成为宣传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明传播的“主渠道”、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黄渠镇就将农家书屋打造成有特色、聚人气、接地气的镇村文化“会客厅”。“我们坚持书屋跟着农民走,以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完善村级农家书屋,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黄渠镇党委书记祁晓花介绍说。例如,代家墩村农家书屋,以“主题党日”“微型党课”等为载体,在农家书屋里组织开展形势政策宣讲、道德教化、法律、农业科技、保健知识等宣传培训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富民新村,农家书屋与法律广场合二为一。每周一节的法律讲堂,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知法、守法、懂法。在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何华基看来,法律讲堂虽然启动的时间不长,“但是能明显感受到村民素质的提高,就连村里的乡风文明建设也越变越好,村民纠纷明显少了”。
  从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来的暖心扶贫干部康忠芳,在天水市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村农家书屋办起了“农民夜校”,让一个原本软弱涣散的落后村、上访村,最终变成了人人称赞的文明村、致富村。
  “有人说,农家书屋是智慧的灯塔、是精神的家园、是知识的海洋。而我要说,农家书屋不只是物化的象征,更是文明乡村的宣传堡垒、振兴乡村的精神引擎、美丽乡村的文化地标。”在甘肃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乡村领读员”、甘谷县融媒体中心播音员王苗看来,“乡镇村组的农家书屋,寄托着一种情感,坚守着一种信念,延续着一种梦想——从根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对新时代的农民而言,从文化“粮仓”到文化高地的农家书屋,播撒的一粒粒知识种子,破土而出,正成长为郁郁葱葱的“知识之林”,让他们奔好日子的劲头更足!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透过茫茫硝烟我看见裹满  绷带的战士在战壕拼杀呐喊  那些坚硬的血从嘉兴南湖到井冈山  从遵义会议到陕北延安  从八年抗战到解放大西南  染红了生命的旗帜染红了  历史的天空和党旗下豪迈的誓言  嘹亮的军歌掩埋了黄河的咆哮  鲜花和掌声里那艘满载希望的红船终于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靠岸  仰望星空我看见铁锤和镰刀  正万山红遍那首《东方红》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春天的故事》和《中国梦》 
期刊
林语堂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自述》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  一天,在大学就读的林语堂意外地碰到一个漂亮女孩。  她的头发很长,用一個宽大的发夹束在脑后,素净的碎花长裙在微风中摇摆,眼睛黑亮、长睫毛微翘,漂亮的脸型!有几分神似林语堂的初恋赖柏英。  女孩是好友的妹妹,叫陈锦端。两人相识以后,林语堂就常常约她一起吃饭聊天。
期刊
一自征帆启,乘风总向前。  先贤怀远志,时彦绘鸿篇。  探月开新路,巡洋反霸权。  共和強国力,无不火红天。
期刊
1.瞿秋白  20世纪20年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婚礼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文明结婚”仪式。按仪礼规定,结婚人的双方家长,均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  婚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母亲还没有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急。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内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
期刊
穿红袍的普罗米修斯  以开天辟地的气魄  穿越荆棘遍布的崇山峻岭  从奥林匹斯之巅  盗取人類繁衍不息的生命之火  一百年前的中国,也有一群人  以圣徒的姿势,觉醒在古老的东方大地  胸怀济世的先行者们,用铁一般的信念  点亮苦难深重的中华大地  火种的降临,一如婴孩的初生  血迹斑斑通体鲜红,但她有  山的巍峨,矛的锋利,羿的勇气  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然  沉睡的大地被火种照亮了,从此  雄鸡
期刊
五四反帝封,马列薪炬传  星火燎中原,照亮南湖船  八一南昌城,武装夺政权  会师井冈山,农民喜分田  长征二万五,北上把敌歼  卧薪十三年,终得破楼兰  萧墙起兵戈,大军下江南  摧毁旧王朝,神州换新颜  美帝狼子心,朝鲜开衅端  铁骑过三八,和谈板门店  伟人跺一脚,和平五十年  卫星原子弹,保我国民安  黨的“十一三”,改革艳阳天  举镰乐温饱,脱贫恒攻坚  科研促创新,嫦娥月飞仙  抡圆经
期刊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大学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包括人格、道德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教育是综合性的,大学学习也是综合性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阅读,不仅通过阅读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增长智慧,培养高尚的情怀和品德。  一  现在的中国大学,大学生们都太忙了,忙得已经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问题。  但忙什么呢?  首先是忙于上课。一方
期刊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发自灵魂的誓言!  这誓言,声声洪亮深沉坚定,  这志愿,句句担当力重千钧,  字字铭刻在共产党人心上。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热血沸腾的誓言!  怀党心,贴人心,  家国情怀心心相印,  我们永葆百年初心。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生命铸就的誓言!  有心所以有根,  有心所以有魂,  百年风华正茂众志成城。  “我志
期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要是文化复兴,诗词复兴是文化复兴重要组成部分。  “复”,是继承古人优良传统。诗词“复”到哪?尧舜禹,不行;《诗经》,不完备;汉至隋,有过古诗繁荣。到了唐,诗的局面大开,样式完备,近体为主,古体不废,百花齐放,空前繁荣。加之开放、宏阔的社会氛围,使唐代出现诗的高峰,涌现大批优秀诗人和诗篇。因此,诗“复”就是要“复”到唐朝。  “兴”则是在前人基础上继承创新。今人某些“体”的尝
期刊
01  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最贵重的家产  父母总希望可以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这其中最宝贵的,并不是多少财产,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汉朝的时候,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百多位功臣,其中萧何为刘邦稳定后方,对新朝的建立居功至伟,所以刘邦分给他很多肥沃的良田。  但是萧何坚决不接受,反而要了很多贫瘠的次田。  刘邦问他为什么?他说,贫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孙勤劳耕种,懂得节俭。而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变得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