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C5和C6组分加工工艺方案探析

来源 :炼油技术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13770509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对饱和C5和C6组分生产异构化汽油工艺和炼化一体化组合工艺两种方案进行了介绍;并以某企业300 kt/a异构化装置C5和C6组分进料为例,从产品分布、能耗和经济性等方面对几种加工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饱和C5和C6组分可用于异构化生产汽油,采用吸附分离的异构化加工方案收益略优于其他异构化方案;乙烯、丙烯的价格(乙烯和丙烯按同价格考虑)与汽油价价差达到3000元/t以上时,炼化一体化工艺的收益高于生产异构化汽油的收益,当价差提高到4000元/t以上时,采用直接裂解的方案收益较高;炼化一体化工厂仍需考虑将饱和C5和C6组分用作化工原料,将饱和C5和C6组分进行吸附分离后异构体作为汽油的调合组分、正构体作为乙烯裂解原料有利于提高工厂的综合收益.
其他文献
本实验对“参”谷代餐饼干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人参粉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对代餐饼干品质的影响,并对工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主材料配方全麦粉17%、牛奶25%、低筋面粉22%、燕麦麸皮12%、黑芝麻4%、黄油20%、木糖醇27%、人参0.2%,在烘焙时间18 min和烘焙温度160℃条件下,感官评价综合得分最高为92.3分,制得的饼干色泽分布均一、无杂质、甜度适中、香醇酥脆。
以某酸性气处理量为184.4 kt/a(以硫计)的10 Mt/a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综合比较了规划的硫回收装置和所选工艺技术路线,分别从投资、占地、公用工程消耗、能耗、年产值以及三废排放量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各自的特点及优势.结果表明:不同的硫回收工艺路线,总硫回收均达到了99.95%以上,能同时满足开停工和原料波动期间的环保要求;3.5 MPa蒸汽产量可达182 t/h,可以作为炼油厂蒸汽平衡的主要补充来源;硫酸装置的年产值可达硫磺装置的2倍,经济效益可观,但硫酸装置的投资较硫磺装置偏高.通过综合比较,规划
在企业标准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对标准编写的规范性重视不够。特别是企业标准实行声明公开后,发现企业标准的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本文结合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GB/T 1.1等标准要求进行了探析,供企业标准工作者参考。
本文对微波消解溶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Cd、As、Pb、Hg、Cr、Ni、Cu、Zn元素进行研究,并应用于大米、小麦、玉米等食品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研制中。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0.999以上;检出限较低;精密度良好,测试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2%;准确可靠,与其他检测方法结果一致性良好。
本文综述了酸枣仁主要的化学成分、功效及其产品的应用,以期为酸枣仁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本文阐述了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应用的系统原理,研究了传感器网络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物联网和农业相结合打造的智慧农业进行展望。
工业运行的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反应器主要有气、液并流向下的下行床反应器(TBR)和气、液并流向上的上行床反应器(FBR)两种,TBR多在氢油比为300~600的条件下以滴流床方式运作,FBR多在氢油比为50~80的条件下以液相循环方式运行,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大幅提高气含率的微气泡发生器开发成功后,某企业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将TBR改造为微气泡强化FBR,将H2气泡尺寸从毫米-厘米级调控为微米级,数十倍地提高了气、液相界面积.探讨了微气泡环境下反应物料的物性参数及热力学性质计算,将氢油比为300~600的FBR设
在硫磺回收装置基础上增设以氢氧化钠(NaOH)为吸收剂的烟气碱洗单元,可满足GB 31570—2015《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或更加苛刻的地方标准要求.调节循环碱液pH值对装置运行至关重要,pH值低有利于防止结垢物质生成,pH值高有利于吸收尾气中二氧化硫(SO2),同时会过量吸收二氧化碳(CO2).综合考虑碱洗塔脱硫效果和含盐废水曝气氧化效果,整个系统的pH值建议控制在7左右.提高尾气焚烧炉温度至750℃以上,可有效避免CO对SO2检测结果的干扰,避免未燃尽的有机物进入含盐废水
叶绿素铜钠盐是一种安全性和稳定性高,且有一定生理功能的水溶性绿色色素,本文对其结构、性质、功能应用、制备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另外提出了目前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工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为其进一步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介绍了食用植物油中掺伪情况,并综述了其相关检测技术,为食用植物油中掺伪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对掺伪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