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无辜性新论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jiushishashou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俄狄浦斯王》所蕴含的弑父型父子关系对西方文学的母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这出悲剧的争论千百年来绵延不绝。悲剧似乎印证了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广泛存在。但从故事情节看,俄狄浦斯又是这一出命运悲剧的直接受害者。悲剧的发生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为主人公所知,故人们对俄狄浦斯的责难过于苛刻且缺少充足的理由。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弑父型父子关系;索福克勒斯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4-0154-4
  
  1 引言
  
  “俄狄浦斯遭受报应,并非因为他本人的过错,而是因为他对事情真相不明所致。他不明家史,不能认出亲身父母,因而他是无可指责的;至于杀父娶母,这是任何人在相同的境遇之中都会做出的行为。”(wilkes,1987:38)
  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也是他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经问世,随即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许多知名学者、批评家都对其进行了精深、细致的研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人们一致认为该剧情节结构紧凑简练,悲剧色彩浓烈,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和心理描写深刻细腻,是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但是,该剧的一些内容却引起了长期不休的激烈争论。争论最为激烈之处莫过于俄狄浦斯是否应当对其行为承担责任,换言之,他究竟是有罪还是无过? 《俄狄浦斯》的研究者们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但总体而言,存在着两派分歧:一派认为俄狄浦斯是无辜的,该派的观点以上面的引文为代表;另一派则持相反的观点,坚持认为俄狄浦斯有罪,下面的观点可为其代表:
  “以道义言之,俄狄浦斯无论如何都难逃罪责。一则他亵渎神灵,玩弄阴谋诡计,企图逃避神谕(与其父其母如出一辙);二则他弑父,在三岔路口他击倒老者,虽然他不明其身份,但从客观上讲,他也难逃道义指责;三则他谨慎不足,粗心有余,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他明知神谕,为何要娶一足以为其母的女人为妻?为何在三岔路口与一老人争吵?”(ibid.:39)
  
  2 无辜的弑父者
  
  对照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难发现分歧存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是否有罪?俄狄浦斯误杀其父的地点是一个三岔路口,当时的情形如下:
  “马夫赶着马,他狗仗人势,奉主之命逼我让路;
  当马夫过来时,我予以怒打;
  那老者见状,趁与我并排之时便用马捧向我头上击来。”(周红兴,1991:23)
  显而易见,老者(亦即俄狄浦斯之生父)盛气凌人,气势汹汹,率先挑起事端,以棒击人,欲置俄狄浦斯于死地;而俄狄浦斯还击只是为自卫;再者他对老者的身份也一无所知。
  那么,俄狄浦斯是如何误娶其母的呢?杀掉拉伊俄斯(即其父)之后,俄狄浦斯来到了忒拜城。正当其时,忒拜城为怪物斯芬克斯所困。怪物在该城滥杀无辜,而且扬言若要其离开的条件是,必须有人解开它出的谜语(即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而拜城女王伊俄卡斯(即其母)则许诺谁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谁就可为芯拜城之王,且以身相许。俄狄浦斯凭着自己的智慧解开了谜结,于是芯拜城得救了,俄狄浦斯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王并娶伊俄卡斯为妻。追根溯源,俄狄浦斯娶母为妻完全出于不明真相:养父不告知他身世,阿波罗神也不回答他谁是其亲生父母,只是预言他会杀父娶母。因而,他能从何而得知身世的真相并躲避这可怕的命运呢?他别无选择,只能在不知不觉之中走上杀父娶母、悖逆乱伦这一绝路。
  实际上,俄狄浦斯是他亲生父母所犯罪恶的替罪羊。其父拉伊俄斯普诱拐另一神柏普之子克里斯玻且最后致之于死地。柏洛普为替子复仇,向宙斯恳求让拉伊俄斯遭受为子所杀以及伊俄卡斯为子所娶的命运。因此,无论俄狄浦斯怎样挣扎、怎样与命运抗争,他都注定要成为命运的牺牲品。
  在作家的另一出剧《俄狄浦斯在科莫洛斯》(即《俄狄浦斯王》的续集)中,俄狄浦斯经过冷静思考,也认为自己杀父娶母是无辜的。事实上,字里行间也透出索福克勒斯对俄狄浦斯的看法:他不应对其行为负责;他是无辜的,是无可指责的。
  另外,在《俄狄浦斯王》第四场以及“颂歌四”中可以看出,舞台上所有人物都同情俄狄浦斯而不是因其行为而怪罪他:
  克瑞恩:俄狄浦斯,我不是来讥笑你的,也不是来责备你的过去的。
  歌队:但如今,有谁的身世听起来比你的可怜?有谁在凶恶的灾祸中,在苦难中遭遇着人生的变迁,比你可怜?(ibid.:24)
  因此,就杀父娶母而言,俄狄浦斯是无辜的。
  第二,俄狄浦斯是否对神不敬或亵渎神灵?一得知杀父娶母的神谕后,俄狄浦斯即从科林斯出走,离开其深爱的养父母。这表明他对神谕是认真看重的,也就是说,他是相信神谕的;而且神谕只是预言而已,并非命令;因而俄狄浦斯出走并不表明他对神谕的反抗或蔑视;因为阿波罗神只是预言其命运而并未将其意志强加于俄狄浦斯身上。再者,在戏剧开始之初,俄狄浦斯之所作所为表明了他对神的虔诚:他派克瑞恩到阿波罗神庙去求知他应采取什么措施以挽救他的城市和臣民。获得神示之后,他立即开始着手调查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同样,俄狄浦斯派人去向特瑞西阿斯(正如歌队所言:离神最近的人)求助一这也是虔诚的表现。他对特瑞西阿斯的态度,至少最初是尊敬的;俄狄浦斯向特瑞西阿斯恳求救民免灾的良方;而后他对失知预言不可理解性所表现出的愤怒,并非因为自私自利,而是出于他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
  俄狄浦斯:什么!你明明知晓内情而故意隐瞒?你难道要背叛我们并毁国家于一旦?
  即使在弄清自己的身世之后,他也不埋怨神对自己的不公平,而是听从神的安排,屈服于命运:
  克瑞恩:……,你现在要相信神的话。
  俄狄浦斯:我很乐意。(ibid.:26)
  因此,俄狄浦斯并非对神不敬;相反,他是一个虔诚的神的崇拜者。
  第三,有的学者认为俄狄浦斯犯下杀父娶母的过错原因是鲁莽、草率(More,1987:127)。因为一则俄狄浦斯在明知神谕之后,不应娶一个年龄与其母相仿的女人为妻;但正如以上所讨论的那样,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俄狄浦斯何以能识别其亲生父母呢?二则,他们认为俄狄浦斯不应离开养父母。但在他知晓谁是其亲生父母之前,任何年龄足够大的夫妇都有可能是其亲生父母,更不用说他的养父母了。无论如何细心和谨慎,他都不能避开这场灾难。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既无可指责,在剧中也无人指责他。因为他别无出路,神谕是无条件的,即使他再细心也不可挽救他遭致杀父娶母的命运。因而,人们对他的指责是毫无理由的、过分苛刻的。
  
  3 命运悲剧的替罪羊
  
  以上三点是争论的焦点。在对这三点作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结论:俄狄浦斯的行为是无辜的。不仅如此,他还很优秀,令人钦佩: 他充满智慧,勇敢地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他爱他的城市以及臣民,为了让他的城市幸免于难,他甘愿受罚。
  事实上,俄狄浦斯是索福克勒斯所塑造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着意于表达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一方面,他高度赞扬个人不甘屈服于命运的人性伟大之面;另一方面,他又揭示了个人反抗命运等无限大之力的必然失败。这在该剧的最后几行清楚地显示了出来:
  “忒拜本邦的居民啊,请看,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浪中了!”
  “因此,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在他还没能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周红兴,1991:27)
  俄狄浦斯的无辜与优点起着制造悲剧英雄的伟大、崇高之感的作用,且与其所遭受的灾难相对照,其悲剧气氛更浓;再者,通过展示俄狄浦斯之无辜与其无意识之中杀父娶母这一不应承受的不幸命运,索福克勒斯力图激起读者对俄狄浦斯的同情以及对不幸灾难的恐惧感,从而达到悲剧的审美效果。
  俄狄浦斯的悲剧不是性格悲剧,因为他几乎具有常人有的一切优点(甚至有点神化了):它也不是社会悲剧,因为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并无酿成他悲剧命运的因素;他的悲剧应是命运悲剧,因为从一开始,俄狄浦斯的命运就为神所决定,他注定无法摆脱命运的魔爪,只能走向悲剧陷阱。
  俄狄浦斯在剧中是人类的化身,人类的代表,他的悲剧命运反映出人类早期由于认识程度低下所导致的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以及对自己命运的不可把握,具有悲观宿命论的倾向,这也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局限。但另一方面,通过俄狄浦斯不甘屈服命运捉弄的抗争行动,作家又力图反映当时人类不甘命运摆布,顽强与自然作斗争,奋起反抗。虽必遭一定程度的失败,但仍不屈不挠,体现了人类的伟大、崇高之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家通过俄狄浦斯这一伟大崇高形象的塑造以及强烈的悲剧效果,有力地表达了剧作思想内容。
  
  4 《俄狄浦斯王》的影响
  
  如同《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泉,其中的故事往往衍化成为西方文学的素材或母题一样,《俄狄浦斯王》作为希腊文学的经典(同时也是西方文学的源头性经典),俄狄浦斯的故事或者说俄狄浦斯弑父型的父子关系也积淀和演变成为了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母题之一。在这些不同版本的俄狄浦斯故事中,俄狄浦斯弑父的无辜性或子对父反抗的正当性、正义性、合理性一再受到肯定和赞扬,并逐渐积淀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文化现象之一。
  如果说以崇尚人本为重要特征的古希腊文明是崇子抑父的——以《俄狄浦斯王》中的父子关系为典型表征,那么在中世纪,由于基督教教会在世俗权力、思想、宗教等各个领域均建立了绝对权威,同时它还宣扬了上帝在人类精神、心灵和信仰世界的至高无上性,这实质上就宣告了父权统治的建立,并标志着父权文化的盛行。而这种文化形态与古希腊的崇子抑父型文化是截然相反的,它在本质上是崇父抑子的。相应地,在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作家大多表现的是子对父的顺从、服从,而子对父的反抗、反叛、抵制则因违背了宗教精神而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和遏制。在随后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俄狄浦斯式的弑父型或叛父型父子关系在文学文本中再次萌发和复苏,应该说这是宗教型社会瓦解和人文主义思潮喷涌的结果:基督教神权地位的失落和世俗社会中人的地位的提升导致宗教权威(以及世俗封建政权权威)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其合理性、正义性均遭到社会个体的普遍质疑和挑战。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最为典型和最为集中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其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一大批敢于同封建家长相抗衡的青年子辈形象,而与之相对应的父辈则成了被批判、嘲笑的人物。不仅如此,莎翁还把笔锋直接指向了父权文化的最大代表,即那些集君权和父权于一身的封建暴君们。”(林文钦,2007:12)
  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西方社会在文化与文学上的“弑父”行为可谓达到了一个顶峰和高潮。随着封建君王的推翻,象征着父权文化和父权社会首领的国王被新兴的子辈资产阶级以及社会平民所弑杀,而这股强大的社会运动又必然会对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一文学作品中的叛父与弑父情节和意识在此时期内鲜明而又强烈地表现了出来。父权文化遭受了猛烈的炮轰和抨击,而叛父与弑父行为的正义性则受到了充分肯定。例如:此期的弥尔顿不仅大胆提出了“弑君无罪论”的口号,还运用《圣经》歌赞反叛“天父”的杰出诗人。其诗《失乐园》一方面歌颂了反抗上帝的撒旦和亚当、夏娃,另一方面又对“天上的暴君”——上帝予以了强烈的谴责。
  
  5 结语
  
  通过以上简略的分析不难看出,俄狄浦斯故事中所包蕴的弑父型父子关系深刻影响并贯穿了整个西方文学与文化史,成为了各个不同时期西方文学的重要母题之一。而俄狄浦斯故事中对主人公俄狄浦斯弑父无辜性的肯定和强调,实际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与父一子关系异质同构的新一旧社会力量中的新生、新兴、进步力量的肯定和认同。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父”一般而言是权威与保守势力的象征,“子”一般是反叛权威和新生力量的象征。“父”竭力要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威受到保护,因此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一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文化的甚至军事的,使子辈顺从和臣服。“然而人类自由天性的导向和生命演进的规律都决定了子辈不会永远屈从于父辈,父辈对权威的维护只能激起子辈更大的对抗。”(ibid.)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男性始终居于社会的中心地位,再加之西方宗教文化对于父权制的强化,使得父与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斗争的缩影。
其他文献
摘 要: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经常以家庭这个小单位中各个成员间的文化对峙与融合来反映包括华裔在内的少数族裔如何与社会中的主流群体进行交流及共存的问题。任碧莲笔下的家庭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她通过一个变化的家庭揭示整个社会人们身份的流动和变化。她的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中,由华裔与爱尔兰人组成的家庭表明了她流动的家庭观。而她在第三篇小说《爱妻》中,通过一个多种族的家庭更加突显了这一流动的家庭观。  关键
期刊
摘要:在外语学习中,发展外语语言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自主性学习。本文通过历时两年的实验性研究,探讨起源于西方的自主性学习在中国的可行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影响。同时,文章还指出在中国传统背景下发展学习者自主性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者自主;问卷调查;实证研究;可行性;TEM-4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6-283
期刊
摘 要: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乔治·爱略特由于受到费尔巴哈、孔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其小说创作中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艾略特在其经典之作《米德尔马契》中通过对四位主要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两个层面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对《米德尔马契》的分析,探讨乔治·爱略特反对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同情宽容的道德情怀。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爱略特;自我中心主义;同情;道德  [中
期刊
摘 要:翻译批评赏析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实践水平,完善译学的理论建构。一切翻译工作均离不开对意义的探究。本文以Geofrey N. Leech划分的三类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联想意义、主位意义作为译文评析的参数,对比研究《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两个译文,剖析两个译文如何实现各种层次上意义的语际转换,以尝试进行意义关照下的翻译批评赏析。  关键词:翻译批评;比较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期刊
摘要:如何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特点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现状,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BEC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有所帮助。关键词:工作过程;BEC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
期刊
摘要: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网络写作平台的特点及其应用。文章首先简要阐明WiKi在写作教学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作者设计了一种基于WiKi的大学英语写作自主教学模式并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实验后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该写作教学模式给予了肯定评价,他们的写作兴趣有显著的提高;作文评价结果也表明该写作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作文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本研究对大学的英语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卫生类高职高专ESP教材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实用护理英语》的编写为例,就如何编写ESP教材作了详尽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ESP教材;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蝙号]1006-2831(2009)04-0090-3    1 问题的提出    2000年国家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
期刊
摘要: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到底是以史纲教学为重还是以文本教学为重,是一个长期以来富于争议的话题。在当前课时严重不足、学生阅读心态浮躁的条件下,笔者以为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到文学史纲的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指引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文本解读和赏析。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史;文本;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方面对广告语“Impossible is Nothing'’和它的中文译文“没有不可能”进行评析。从关联角度看,除了语义关联有所欠缺外,该广告语在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方面均达到最佳关联。  关键词:广告语;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4-0103-3   
期刊
摘要:《到灯塔去》中,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不仅实践了作家的艺术创作理想,而且极大效度地参与了作家探索世界、思索生活的过程。 《到灯塔去》所实验的象征主义和其展现的男女两性不同的精神文化在叙述与被叙述、表现与被表现、突出与被突出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达到了互为利用、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象征;两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鳊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