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国际道教论坛公共外交正能量

来源 :公共外交季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基础。近年来,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成功联合举办了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外宣效果。三届国际道教论坛的成功举办,激发了海内外各界对中华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其公共外交意义值得梳理与借鉴。
  国际道教论坛的主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宗教在国家对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一支重要力量。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主题深入,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亮点颇多,大大丰富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形式和内涵。
  一是和谐世界,以道相通。2007年4月22日至27日在中国陕西西安和香港举办了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包括中国在内的17个国家和我国台港澳地区的道教人士、专家学者以及工商、体育、文艺等社会各界人士共约350名代表、200余名嘉宾出席。论坛以道教根本经典《道德经》为题材,以和谐文化、生态环保、现代管理、养生健康等为议题,突出道教的思想性、文化性、开放性,探讨道藏及道教所蕴含的东方智慧。此次论坛有世界上首次举办的《道德经》版本(文物)展,有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香港大球场“万人齐诵《道德经》活动”,在推动道教文化与海内外的文明交流方面着力颇多。
  二是尊道贵德,和谐共生。在深化2007年国际道德经论坛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2011年10月23日至25日在中国湖南南岳衡山召开了以“尊道贵德,和谐共生”为主题的国际道教论坛。包括教界硕德、专家学者和其他各界人士在内的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位正式代表、300多位特邀嘉宾出席论坛,代表性更加广泛。此次论坛议题多样,有研讨深入的4场分论坛——“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贵生乐生与幸福人生”、“齐同慈爱与合作共赢”、“抱朴守真与心灵环保”,有引人入胜的4场电视论坛——“东西论道”、“三教论道”、“四地论道”、“五岳论道”,均将道教思想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体现了道教对当今世界和现实人生的高度观照。
  三是行道立德,济世利人。2014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江西龙虎山举办,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学术界、企业界及其他各界的180余位正式代表和200余名特邀嘉宾出席。与会代表围绕“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主题,深入阐发道教教理教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4场分论坛畅谈道教慈爱精神、诚信思想、养生理念、生态智慧,3场电视论坛纵论文化之道、养生之道、天人之道。本届论坛还举办了艺术展演、中医义诊、图书捐赠、养生讲座等活动,全方位呈现了道教文化的魅力。通过深入探讨和充分交流,与会代表就推动道教健康发展、发挥道教积极作用、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等达成共识,发布了《龙虎山宣言》,集中展现了当代道教的精、气、神。
  国际道教论坛的内在依托
  国际道教论坛是当前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实践和有益补充,已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道教文化交流研讨、增进海内外道教界友谊、凝聚各方力量共建和谐世界的重要平台。国际道教论坛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蕴含着自身的文化依托和支撑,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本土性和文化性。论坛彰显中国道教思想的民族底蕴和文化内涵。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始终是其重要的参与者、传承者和贡献者。道教文化以尊道贵德为核心思想,教义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药等方面,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民风民俗和伦理道德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多元的世界文化和信仰体系中,道教以鲜明的特色与儒家文化互补,与佛教文化兼容,共同塑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道教文化繁荣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丰富了人类文明智慧宝库,实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核心之一。
  二是包容性和普世性。国际道教论坛阐发中国道教思想的当代功用和发展愿景。中国道教文化博大精深,体现着深厚的生命关怀、社会关怀、环境关怀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化解社会道德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独特意义。道教文化中蕴藏着解决现代问题的重要启示,其思想主张的崇尚自然、尊重生命、上善若水、抱朴守真、天人合一等理念正日益影响着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民众。葡萄牙道教协会会长景祥认为“找到了自已的精神家园”。世界宗教与环保联盟秘书长彭马田指出,“这个世界太需要道教。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应该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深层次的理解创造更多的机会。”这说明作为中国本土传统宗教的道教在境外同样具有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感召力。
  三是国际性和开放性。中国道教正从亚洲走向世界,日益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宗教。国际道教论坛不仅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文化的、学术的、宗教的论坛,也是开放的、多元的、共享的国际论坛。一方面国际社会参与论坛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洋道士”参加论坛的国别和人数愈来愈多。现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成立了道教组织。海外道教界提出希望中国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成立国际性道教组织,推动道教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另一方面论坛关注的全球性社会问题也越来越聚焦,通过深入挖掘道教文化中的文化资源,国际道教界在化解当今世界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方面能够有所作为。而国际道教论坛正应运而成为全世界道教徒对话、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智慧的当代意义和现代价值。
  国际道教论坛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国际道教论坛的成功举办意义尤为重大。   一是彰显道教精髓,积极阐扬中国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理念。国际道教论坛突出文化色彩与和谐内涵,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的历史沉淀,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互补,对外展示中国在国际上的友善、文明、和平、开放的国家形象,可谓当前中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论坛发来贺信指出:“道教关于和谐、善意、合作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理想,也是联合国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英国菲利普亲王、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向论坛召开表示祝贺,希望能够借此平台,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积极的努力。论坛通过交流分享理念、通过对话共享价值,为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启迪伦理关怀,增强全世界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国际道教论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为不同领域的人士提供了共同探讨中华民族独特文明与智慧的契机。论坛阐释了道教基本教义和伦理精神在新时代的功用和价值,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智慧的文化魅力和当代意义,不仅增强了全世界华人对中华文明的向心力,也很好地培育了两岸四地道教界和全球华人同胞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增强全世界华人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提升中华道教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说,论坛是一个划时代的会议,从中国思想文化历程来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三是契合时代脉搏,增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文明的依托与支撑。中华文明的复兴,首先需要恢复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自信。国际道教论坛不失为恢复民族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大举措。论坛的成功举办让道教界充分认识到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展示了道教在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历史担当,有助于在道教界增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论坛的召开集中体现在中国正处于发展的特定阶段,普遍呼唤重塑民族精神、重建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国际道教论坛是中华传统文化重塑,向现代化、全球化转化的有益尝试,是中华民族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在国际上的呈现。
  国际道教论坛的启示
  宗教在国际传播、公共外交和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具备特殊的文化软实力。国际道教论坛作为全世界道教徒对话、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开展对话交流、弘扬中华文化更显柔性,传播内容和载体更易于被广大民众接受,更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国际道教论坛对于提升中国道教的国际影响力可以有更大作为,三届国际论坛成功举办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树立了成功范例。
  一是固本培元,进一步将论坛打造成具有持久影响的文化品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包括道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奉献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连续成功举办的国际道教论坛已经成为海内外道教界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作为目前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道教文化交流盛会,应进一步凝聚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积极力量,主动设置议程、加强理念传播、放大媒体效应,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提供有力的依托。同时,应积极探索创新论坛的办会形式,进一步拓展论坛的开放性、多元性、分享性,确保论坛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实现,把论坛打造成具有持久影响力的高质量、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品牌。
  二是找准定位,进一步将论坛打造成凝聚道教力量的交流平台。通过将论坛打造成为世界道教徒平等、多元、交流、合作的共享平台,倡导道教界发挥道教的正能量,把古老的道教思想和新时代、新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鼓励道教界配合国家公共外交,积极主动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增进两岸四地和国外道教界的交流合作。对此,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指出,中国国家宗教局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道教界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继续为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间的深入交流对话、探讨和谐之道架设桥梁,搭建平台。
  三是明确方向,进一步将论坛打造成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地。通过举办国际道教论坛,弘扬包括道教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吸收道教文化中适应当今社会和时代的优秀资源,有利于重新树立国内民众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这是国际道教论坛公共外交正能量固有的内生辐射。只有中华民族自身的文明不断进步,中华优秀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因此,应注重找寻道教文化的时代切入点,为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探索新的生长点,进一步鼓励中国道教界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文化的故事,通过鲜活深刻的事实展示中国核心价值观,以受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增强对内外交流、交往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为促进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国家艺术基金是由国家设立,资助艺术创作、传播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基金。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资助文化“走出去”,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一项具体举措。运行三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走出去”项目开展情况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与成就。本文以国家艺术基金“走出去”项目为例,展示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外交在机制、机构以及内容创新方面取得的新成
期刊
和平学研究和应用的核心是维护良好的国际关系、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和平学具有跨学科、理论联系实践、多维度分析层面等特点,近年来为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搭建了民众参与平台,有效拓展了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公共外交学界需要提高对和平学的认知程度,重视其在公共外交中的发展前景,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实践效用,以推进公共外交事业的全面发展。  和平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在借鉴政治学、
期刊
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韩两国关系遭遇了建交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因韩国方面执意部署薩德系统,给两国关系乃至整个东北亚的和平造成了困扰。如何应对和化解这个危机,考验着两国领导人和智库专家的智慧。本期季刊专访了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韩国东亚和平研究院院长金相淳教授。  马文生:金院长您好!作为韩国东亚和平研究院院长,您和您的团队近年来在东亚和平和国际交流方面都做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金相淳:早在2011
期刊
战略引领、有所作为与文化自信,是十八大前后中国企业公共外交呈现的新发展。具体来说,中国企业更加注重在标准制定和话语权方面的战略引领作用,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投资东道国和母国之间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业协会之间的友好交流和伙伴关系的确立,更加自信地展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自身文化的价值理念。这些新发展是中国企业更深、更广、更成熟、更自信地参与全球市场竞爭和合作的体现,也是中国综合实力发展壮大、更深程度参
期刊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冉冉上升的东方大国(而且也是古国),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以及他们身边的智囊们到底是怎么想的?由加里·J.斯密特(Gary J. Schmitt)主编的《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一书即是对此疑问的最佳回答。  美国的焦虑  《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韩凝、黄娟、代兵译,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为了说明的便利,以下简称《崛起》,下文引用该书时仅标注其页码)一书的主编者
期刊
中国将更加注重维护和拓展自身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在努力争取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中国会更全面地参与全球事务,在维护东北亚、南海等地区的和平稳定,参与解决世界热点冲突和全球性问题,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制定网络、深海、极地、太空等新领域的国际规则方面,中国将有更大作为;在援助发展中国家,维护国际通道安全、全球网络安全、推动反腐合作等方面,中国将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特点比
期刊
入江昭(Akira Iriye)是当代美国杰出历史学家,退休前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查尔斯·沃伦讲座教授、历史系主任。他于1982年入选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1988年当选为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是迄今为止唯一担任过此职务的日裔学者。2000年荣获日本天皇颁发的荣誉勋章。入江昭以其卓越的学术创新能力被费正清誉为“非同寻常的天才史学家”,其学术贡献不仅仅在于提出了关于美国外交史,特别是美国与东亚关系史诸
期刊
历史上,扬州是东南地区的大都会,连接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城市之一,多年来扬州充分挖掘和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崔致远、鉴真、普哈丁、马可·波罗等先贤为文化桥梁,不断加强对韩国、日本、中东、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和美誉度,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其中,从2001年起,扬州以崔致远为主题,推动对韩国的全方位交往,逐渐将自身打造
期刊
上海公共文化外交是伴随上海国际化大都市战略展开的,其现实适应性表现为:用上海城市文化的内生性打造海派文化的城市精神,用文化无国界打开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想象空间,用可持续的文化沟通保障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顺利发展,用多层次文化交流构建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坚实平台,形成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公共文化外交格局。有必要从抓好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机制建设、充实上海公共文化外交的内容、加强国际多边文化交往和突出重点等方
期刊
德裔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1904—1980)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奠定了汉斯·摩根索在这一学科的历史地位。该书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权力学说作为摩根索思想的核心,将他本人理解为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大师。但是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