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的学科,她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又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即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多次得到强调,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一度被忽视的审美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中学生因为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课程量大,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我认为这样对一个当代中学生来说是不利的。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学生们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世界,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认为: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们通过经典名著、名篇来培养审美能力,这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阅读经典篇目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呢?
  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悟,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还原生活,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好好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意境,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通过美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采用先远后近步步紧逼来写,通过坐西山法华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后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在西上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这些对大自然的描写无一不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情趣。
  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二、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说教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审美能力
  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的,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有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经典作品中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
  如笔者在讲授《海燕》时,就抓住“象征、对比手法”和“优美语言”来加深理解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鷗、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文中描摹出海燕的声——从“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闪电”;一系列的动作,如“飞翔”“穿”“掠”等刻画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矫健勇猛的“直冲向乌云”。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形象更为鲜明。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笔者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展开分析讨论,这样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拓深了教材,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简而言之,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美的生活因素,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谐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其他文献
羊蹄甲属隶属于豆科,乔木,灌木或攀缘藤本。本属约600种,多数产热带。我国有40种,4亚种,11变种,主产南部和西南部。本研究以培育出观赏价值高且抗寒性强的羊蹄甲新品种为目的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學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思维活动;是社会快速发展和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这里提的精神在数学上表现的就是一种
城市滨河绿地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最易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地段,是现代城市市政公共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魅力及影响息息相关。本文研究内容主
时光荏苒,自我初次站上这三尺讲台至今,三十余载已经过去.曾有人说,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医生和教师,医者治人体肤,师者启人心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中,明确的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而智慧教育理念可以通过智慧学习环境充分的体现出来。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同样的离不开网络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的教学专业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现措施,希望对日后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
在Gelenbe随机神经网络(GNN)模型基础上,提出扩展GNN(EGNN)模型。考虑信号释放强度依赖于神经元兴奋水平的情形,给出了EGNN的平稳分布。讨论了平稳分布存在的条件。在较弱假设下,EGNN仍具有简洁的“积”形式平
城市风景区作为城市自然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5000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教育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使用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呢?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
期刊
让学生快乐、自信地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要让学生在学习中 感受到来自老师和知识的快乐,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出来,让他们在自信中成长。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以致用。  那么,小学英语课上实施愉快教学是尤为重要的,在英语众多的玩与学的结合中,培养他们的一种学习的直接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