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的学科,她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又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即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多次得到强调,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一度被忽视的审美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
现代中学生因为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课程量大,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我认为这样对一个当代中学生来说是不利的。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学生们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世界,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认为: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们通过经典名著、名篇来培养审美能力,这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阅读经典篇目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呢?
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悟,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还原生活,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好好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意境,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通过美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采用先远后近步步紧逼来写,通过坐西山法华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后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在西上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这些对大自然的描写无一不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情趣。
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二、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说教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审美能力
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的,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有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经典作品中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
如笔者在讲授《海燕》时,就抓住“象征、对比手法”和“优美语言”来加深理解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鷗、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文中描摹出海燕的声——从“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闪电”;一系列的动作,如“飞翔”“穿”“掠”等刻画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矫健勇猛的“直冲向乌云”。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形象更为鲜明。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笔者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展开分析讨论,这样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拓深了教材,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简而言之,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美的生活因素,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谐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现代中学生因为时间紧、学习任务重、课程量大,不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我认为这样对一个当代中学生来说是不利的。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学生们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世界,增强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大人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我认为: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们通过经典名著、名篇来培养审美能力,这将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阅读经典篇目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呢?
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于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悟,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还原生活,也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他们在生活中好好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的美,具有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离开了具体形象,美就不复存在。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意境,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通过美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采用先远后近步步紧逼来写,通过坐西山法华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后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在西上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这些对大自然的描写无一不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受,产生审美情趣。
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二、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她的教育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纯说教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审美能力
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以其语文能力为基础的,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须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审美能力的提高,有促进智力的发展。要让学生领会、欣赏经典作品中再现的生活美,以及作品本身的艺术美,需要依靠对字、词、句、篇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和分析,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来实现。
如笔者在讲授《海燕》时,就抓住“象征、对比手法”和“优美语言”来加深理解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文中为了表现海燕的英勇战姿和对暴风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的海面变化作为烘托,详细描绘了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等三个海面景象,写出了当时斗争环境的恶劣,反衬海燕的英勇形象。并且把海燕的形象与海鷗、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乐观。另外,又以风、云、雷、电一齐出击来烘托海燕已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豪迈激昂、振奋人心。文中描摹出海燕的声——从“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闪电”;一系列的动作,如“飞翔”“穿”“掠”等刻画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矫健勇猛的“直冲向乌云”。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使形象更为鲜明。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尤其是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对革命风暴的期盼、呼唤,又是对广大人民的战斗召唤。
笔者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展开分析讨论,这样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以及作品再现的自然美、情感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强烈的美的感染,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由于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拓深了教材,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简而言之,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经典作品的美的生活因素,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谐地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