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一些思考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开示制度也称庭前的证据展示制度,即在庭审前的控辩双方将自己所掌握的关于本案的证据向对方公开展示,以便将庭审质证的程序前置,进而提高審判公正与效率的一种制度。
  
  一、 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是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
  新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传统“卷宗移送主义”的起诉方式进行了改革。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150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对案件移送时不再移送案件卷宗(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除外),起诉书送达时只附送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及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而庭审方式也由“纠问式”改为“控辩式”,庭审方式的改革使我国的审判方式已有一定的当事人主义的味道。但是新的刑事诉讼法对证据信息沟通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使得原刑诉法中律师查阅全部证据的权利在新法中处于一种虚置的状态,同时辩方律师应当在庭前向控方出示哪些证据在法律上也无明确的规定,这些制度的欠缺对整个刑事诉讼对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进一步深化庭审方式改革的今天,如果仅从名称对庭审方式作以改变而不进行一些必要的配套程序改革,将违背立法的本意而使法律的相关规定流于形式。因此,鉴于目前对抗制诉讼程序中交换证据的困难,建立公开示证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是保证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的需要
  保证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本身也是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之所在。首先,开示证据制度就是为了让事实本身决定审判的命运,开示证据能够让诉讼各方都能在审判前对证据作仔细地调查和认真的思考。这样一方面使得调查更为彻底和全面,另一方面也使诉讼双方在审判前能作充分的准备。因而在诉讼前能对疑虑的焦点充分地质证,从而获得案情的真实。相反,如果诉讼一方在庭审中提出突袭证据,那么对方因对这些证据缺乏心理准备而使其中蕴含的信息和诉讼主张难以得到充分的质询,法官可能会先入为主,进而影响诉讼的公正。举个简单的例子,庭审中的论辩不同于大专辩论赛中的辩论,其关键处不是打对方几个措手不及,更重要的在于查明案情,做到不枉不纵。其次,如果缺乏证据的开示,庭审时诉讼当事人为了了解和把握各种突然出现的情况,往往要求中断开庭以核实有关情况,这样不仅造成诉讼拖延,影响法官的内心确信,同时,诉讼效率也得不到保证。
  
  二、 证据开示的范围及模式
  
  1、开示证据的范围
  新的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2款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法条中“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是指全部材料还是部分材料,是原始材料还是复制材料,出庭证人的证言材料能否查阅,有利于被告人的材料能否查阅等问题规定的都不甚明确。笔者认为,对开示证据的范围可作如下要求:
  (1)对控方:凡是在侦查、起诉过程中获得的与案件指控事实有关的证据材料都属于证据开示的范围。对其中凡是准备在庭审时提出的证据,包括被告人过去供属于便捷、被告过去的犯罪情况、证人证言笔录、被害人陈述笔录、所有控方拟出示的书证、物证、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及视听资料等。
  控方在侦查、起诉中收集到的不准备在法庭上使用的证据,如果对被告人有利,经辩方请求也应开示。
  在我国控方除承担控诉职能外,同时承担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公正执法的义务,即控方不仅要收集被告人有罪和罪重的证据,也应收集能证明被告人无罪和罪轻的证据,控方收集到的辩护证据因不便由其向法庭出示,正好可通过向辩方开示此类证据以完成其公正执法的义务。
  对于诉讼中涉及的案件机密和其他案件的秘密的材料,控方可不予出示,但其适当性可接受审判机关的审查。(2)对辩方:凡是辩方准备在法庭上使用的证据都需向控方开示,包括辩方拟在法庭上使用的书证、物证、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等。
  对于辩方律师而言,考虑其职业道德的要求及维护被告人根本利益的需要,对律师收集到的有关被告人有罪(部分案件而言)、罪重的证据、可不予向控方开示。
  2、证据开示的方式
  鉴于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是为适应新庭审方式的需要,那么证据开示也离不开控辩审三方,具体方式可为:由法院通知控辩双方同时到达指定的地点,在法官的主持下相互开示证据,在开示过程中,双方无需质证和辩论,但可以从证据的形式来源到取证手段等有关问题询问对方。对于在证据开示过程中,控辩双方均无异议的证据,可制作证据目录由双方签字,庭审中法官可不作调查而直接予以认证。但在这个过程中,三方应灵活掌握,不能把证据开示作为一次提前预审,否则诉讼效率将最终失去。
  
  三、 违反证据开示制度的法律后果
  
  对违反证据开示制度的可作出以下制裁:一是批准延期审理,待违反开示义务的一方履行其义务后恢复审理:二是禁止在庭审中出示未经开示的证据;三是违反义务的一方应承担因其不作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第二种制裁的应用要求慎重对待,不能因为一种公正而丧失另一种公正。一般情况下的不出示可对其训诫并待对方充分准备后再行出示;对因故意违反义务,有意打时间差使对方丧失了该证据核实可能的,则当然丧失该证据的证明力;对于在证据开示后又收集到的证据应在庭审前三日内向对方开示。另外,对于借证据开示而进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他文献
摘 要:信访,是在我国宪法确认的一项民主权利,也是目前处理社会尖锐问题和缓解矛盾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人民群众自我救济的一种方式。但是对于涉检信访而言,由于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解决,而只能通过司法渠道,既涉及程序问题又涉及实体问题,于是涉检信访便成为目前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涉检信访;和谐稳定;处理对策  检察信访部门是党的信访部门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密切
期刊
在刑法中,经过2002年3月对“强奸罪”的罪名进行了重新调整后,笔者们一般认为传统的“强奸罪”与“奸淫幼女罪”均属于“强奸罪”的范畴,即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性交,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一、关于“违背妇女意志”的认定    违背妇女意志,即指违背了妇女不愿与行为人性交的真实意图。一般认为,“违背妇女意志”是构成“强奸罪”的本质特征;由此
期刊
一、规范廉洁办案,改进执法方式方法,杜绝涉检矛盾纠纷    一是控申、预防、反贪、反渎、公诉、侦监等业务窗口部门和重点岗位在履行检察职责过程中,牢固依法依程序意识,进一步规范业务工作流程,规范办案办事程序,文明执法,杜绝不良行为。二是完善了案件质量监督机制,严把案件质量关,建立案件质量评估体系,使所办案件立得了,诉得出,判得上,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通过提高案件质量,避免新的涉检上访案件的出现,从源头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做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处在社会各种突出矛盾的前沿阵地,面对大量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只有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机制,才能切实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真正实现化解民生诉求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胶州市院近年来的受案情况及抓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新举措,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检察职能;社会矛盾;民生诉求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面临的主要社会矛
期刊
2008年6月1日新《律师法》正式颁布实施,修改后的律师法的最大亮点之一,是对执业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以及司法豁免权进行了完善和强化,由于明确和扩大了这些权利,这无疑对传统侦查观念、侦查方式以及侦查能力产生重大冲击,必然影响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难度。检察机关侦查工作如何更新观念,调整工作策略,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律师法》中影响侦查工作的条文解析    
期刊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自然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2008年12月29日至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就检察机关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到湖北进行深入调研时,提出要切实提高法律监督能力。[1]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
期刊
摘 要:在我国,证人作证是证人对国家应负担的公法上的义务。但我们在强调国家本位、追求实体真实的同时,更应重视个体权益的保护、社会价值的权衡。本文从构建证人作证特免权的法理分析入手,论证建立证人作证特免权的必要性。  关键词:证人;证言;特免权;权利;义务    证人作证特免权,是指在法定情形下,特定公民享有的拒绝作证或制止他人作证的权利。由于观念上的障碍,关于证人作证特免权的研究,一直是我国诉讼法
期刊
预防职务犯罪检察建议实效评估,就是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部门收到有关部门、单位反馈情况后客观评价检察建议的实际效果。同时,也是检察机关全面履行预防职务犯罪监督职责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我院预防部门遵循“坚持事实求是、体现检察职能、注意调查研究、强化跟踪监督、保证预防实效”的原则,积极地尝试了检察建议实际评估工作,现试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检察建议实效评估的价值与趋向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开
期刊
摘 要:黑龙江人民在开发和建设黑龙江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龙江优秀文化。龙江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蕴含在其中的以爱国奋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创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的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发扬光大。龙江优秀文化是根植于黑土地的地方性大学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本土文化;龙江优秀文化;校园文化;融合    黑龙江地处祖国东
期刊
摘 要:传统债法体系由总则、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构成,这是以债的产生根据为标准得出的结论。但传统债法体系建立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标准值得反思,债法体系的构造应着重于债法的适用考量。债法是一部履行法,现代债法体系应只包括合同和侵权行为两编,不设置债法总则,并且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作为准契约放在合同法分则部分规定,其他的不典型债分散在其他具体的民法制度中。同时将债的概念放在民法典之总则编或者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