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7日早晨,一辆2路公共汽车停靠在乌鲁木齐市“八楼”站,满满一车人呼啦啦下得一个都不剩。穿着高跟鞋的石河子大学应届毕业生齐晓丽下车时被挤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但是她顾不上这些,随着人流径直向新疆国际博览中心走去。
在国际博览中心大门口,此前参加过校园人才招聘会的齐晓丽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长长的队伍、密匝的人群让齐晓丽觉得呼吸紧张。
这是今年首届自治区人才交流会的场景。业内人士知道,首届人才交流会常常是当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风向标”。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部门理所当然把目光都投向了这次人才交流会。
“就业形势也许没有预想严峻”
看着不断涌入国际博览中心的人流,自治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郑新生一开始也感觉到压力。但是在巡视完所有用人单位的展台后,郑新生突然松了一口气。
“今年新疆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许没有预想严峻。拿这次人才招聘会来说,仅国际博览中心主会场就有4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4万个就业岗位,比去年多出近4000个岗位。”
郑新生原本担心的用人单位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压缩招聘计划的状况并没有出现。相反,搞了多年人才交流服务的郑新生认为,这届人才交流会用人单位无论是数量或质量,都较往年有了明显提升。
在名优企业招聘馆,记者注意到新疆众和、金风科技、特变电工、中粮屯河、麦趣尔等一批知名企业都亮出了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其中,特变电工的3个招聘展位连成一片,颇具号召力。
特变电工招聘主管孙强告诉记者,这次特变的招聘规模超过100人,这样的招聘规模与特变最近一段时间的业务拓展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对特变的部分业务造成影响,但是国家拉动内需又给特变带来了更多机遇。去年年底到现在,特变接到了不少让业内人士羡慕的大单。
孙强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资源大区,国际金融危机给新疆企业带来了挑战,但挑战中蕴藏着更多机遇。走在场馆里,能看到不少石油石化、煤炭开发和矿产开发企业的“身影”。就业压力撬动“地州歧视”坚冰
在博览中心展馆,记者发现一个展台被围成了里外三层,很受求职者的热捧,凑近一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展台背景上印着“创业宝地,美丽富饶的哈巴河”字样。
哈巴河县劳动人事局此次推出了一揽子的人才招聘计划,环境科学、城市建设、信息技术、旅游管理、地质矿产、医疗卫生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在人群中,记者又看到了齐晓丽的身影。齐晓丽无奈地说:“我是读生物科学的,本科毕业最好的去向就是当老师。虽然我家在乌鲁木齐,但是想在这里找工作太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今年不少同学都改变了想法,就业压力太大,只要工作好,去地州也行。”
哈巴河县劳动人事局负责人李莉已经感受到这种变化,她们招聘才1小时就收了几十份简历,两个人有些忙不过来。李莉笑着说,以前地州的劳动人事干部在交流会上常常很尴尬,因为很多毕业生“宁要都市一张床,也不要地州一套房”,这两年的状况有所缓解,特别是今年变化明显。当然,最后还得看招聘的结果。
自治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郑新生说,今年有13个地州市组织了招聘团来延揽人才。地州招聘团带来了大量的事业编制岗位,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记者了解到,往年应届毕业生七成左右选择在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就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地州歧视”。而在今年的就业压力之下,这块坚冰已经被渐渐撬动。
外地学子回流加剧就业竞争
新疆三宝集团行政管理部部长段新兰整个上午都心情不错。她说今年招聘会上的人才质量明显超过往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沿海地区读大学的新疆学生回流。
三宝集团是新疆外贸的龙头企业,虽然外贸是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灾区,但是三宝集团近两年不断调整策略,尤其是走出去在国外承揽工程,所以发展势头一直很强劲。段新兰说,由于沿海地区外贸企业受影响大,所以大量的外贸人才回流新疆,这次招聘会一定可以招到公司需要的人才。
在蓝山屯河招聘台前,就读于大连工业大学的乔胜琦递上了厚厚一份简历。乔胜琦家在乌鲁木齐,读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英语和日语两门外语。他告诉记者,大连的日资和韩资企业较为集中,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一些企业的老板甚至欠着货款偷逃回国。今年大连就业的压力特别大,班主任建议,如果原籍有好的工作机会就一定不要错过。
乔胜琦对新疆的企业有所了解,所以就业的目标很明确,他已经把简历分别投到了中泰化学、蓝山屯河等几家实力较强的化工企业。
除了应届毕业生外,在外“漂泊”的往届新疆大学生也出现了回流迹象。冉晓明在广州一家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已经4年,年薪在7万元左右。从去年开始公司不紧气,冉晓明果断选择了离开。在这次招聘会上,冉晓明面试了几家单位,给出的月薪都只有3000元左右。冉晓明苦笑说,既然选择回来,就已经做好了降薪的心理准备。
择业观念仍需立足于现实
在人才交流会现场,卢新明的“足轩大学生创业园”算是一个另类。说白了,他是要在大学生里招“洗脚工”。
记者注意到,这个招聘展位在醒目位置写着:“在足轩工作过的新疆医科大学李晓梅硕士,100天现金收入1万元,目前在大连医科大学读博士。”旁边的招聘告示上,清清楚楚标明“招足疗学徒,学刮痧、推拿、颈腰椎按摩,月薪2000元以上”。
卢新明说“我不在乎能招到多少大学生,只不过想刺激一下现在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在逆境和危机下,肚子比面子更重要。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大学生长期在这里工作,但是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驿站。在下雨的时候,你是愿意淋雨呢,还是选择到驿站来躲躲雨?”
创天集团人力资源主管郑建华也持同样的看法。她认为很多学生目前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根据就业形势作出适当调整。创天集团推出的一些基层岗位找人很难,在报纸上打广告也很少有大学生上门应聘。“在国外,博士生端盘子也不稀奇,但是在国内,父母供着念大学,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很没面子。”郑建华说,“这种观念要改一改了。”
相反,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实际得多。在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台前,兵团高级技工学校的马伟军和同班同学一起应聘。新疆众和的人力资源主管李先生对他们评价不错,让他们下周就去工厂试用。
自治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郑新生说,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很美,“我相信我可以飞,我相信我可以触摸蓝色天空”,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所有的飞翔都来自于踏踏实实的助跑,这段脚踏实地的经历,就是所有毕业生成就人生的必经之路。
在国际博览中心大门口,此前参加过校园人才招聘会的齐晓丽还是倒吸了一口凉气。长长的队伍、密匝的人群让齐晓丽觉得呼吸紧张。
这是今年首届自治区人才交流会的场景。业内人士知道,首届人才交流会常常是当年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风向标”。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用人单位、政府部门理所当然把目光都投向了这次人才交流会。
“就业形势也许没有预想严峻”
看着不断涌入国际博览中心的人流,自治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郑新生一开始也感觉到压力。但是在巡视完所有用人单位的展台后,郑新生突然松了一口气。
“今年新疆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许没有预想严峻。拿这次人才招聘会来说,仅国际博览中心主会场就有4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4万个就业岗位,比去年多出近4000个岗位。”
郑新生原本担心的用人单位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压缩招聘计划的状况并没有出现。相反,搞了多年人才交流服务的郑新生认为,这届人才交流会用人单位无论是数量或质量,都较往年有了明显提升。
在名优企业招聘馆,记者注意到新疆众和、金风科技、特变电工、中粮屯河、麦趣尔等一批知名企业都亮出了大规模的人才招聘计划。其中,特变电工的3个招聘展位连成一片,颇具号召力。
特变电工招聘主管孙强告诉记者,这次特变的招聘规模超过100人,这样的招聘规模与特变最近一段时间的业务拓展相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对特变的部分业务造成影响,但是国家拉动内需又给特变带来了更多机遇。去年年底到现在,特变接到了不少让业内人士羡慕的大单。
孙强的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资源大区,国际金融危机给新疆企业带来了挑战,但挑战中蕴藏着更多机遇。走在场馆里,能看到不少石油石化、煤炭开发和矿产开发企业的“身影”。就业压力撬动“地州歧视”坚冰
在博览中心展馆,记者发现一个展台被围成了里外三层,很受求职者的热捧,凑近一看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展台背景上印着“创业宝地,美丽富饶的哈巴河”字样。
哈巴河县劳动人事局此次推出了一揽子的人才招聘计划,环境科学、城市建设、信息技术、旅游管理、地质矿产、医疗卫生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在人群中,记者又看到了齐晓丽的身影。齐晓丽无奈地说:“我是读生物科学的,本科毕业最好的去向就是当老师。虽然我家在乌鲁木齐,但是想在这里找工作太难,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今年不少同学都改变了想法,就业压力太大,只要工作好,去地州也行。”
哈巴河县劳动人事局负责人李莉已经感受到这种变化,她们招聘才1小时就收了几十份简历,两个人有些忙不过来。李莉笑着说,以前地州的劳动人事干部在交流会上常常很尴尬,因为很多毕业生“宁要都市一张床,也不要地州一套房”,这两年的状况有所缓解,特别是今年变化明显。当然,最后还得看招聘的结果。
自治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郑新生说,今年有13个地州市组织了招聘团来延揽人才。地州招聘团带来了大量的事业编制岗位,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记者了解到,往年应届毕业生七成左右选择在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就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地州歧视”。而在今年的就业压力之下,这块坚冰已经被渐渐撬动。
外地学子回流加剧就业竞争
新疆三宝集团行政管理部部长段新兰整个上午都心情不错。她说今年招聘会上的人才质量明显超过往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沿海地区读大学的新疆学生回流。
三宝集团是新疆外贸的龙头企业,虽然外贸是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灾区,但是三宝集团近两年不断调整策略,尤其是走出去在国外承揽工程,所以发展势头一直很强劲。段新兰说,由于沿海地区外贸企业受影响大,所以大量的外贸人才回流新疆,这次招聘会一定可以招到公司需要的人才。
在蓝山屯河招聘台前,就读于大连工业大学的乔胜琦递上了厚厚一份简历。乔胜琦家在乌鲁木齐,读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英语和日语两门外语。他告诉记者,大连的日资和韩资企业较为集中,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一些企业的老板甚至欠着货款偷逃回国。今年大连就业的压力特别大,班主任建议,如果原籍有好的工作机会就一定不要错过。
乔胜琦对新疆的企业有所了解,所以就业的目标很明确,他已经把简历分别投到了中泰化学、蓝山屯河等几家实力较强的化工企业。
除了应届毕业生外,在外“漂泊”的往届新疆大学生也出现了回流迹象。冉晓明在广州一家公司从事会计工作已经4年,年薪在7万元左右。从去年开始公司不紧气,冉晓明果断选择了离开。在这次招聘会上,冉晓明面试了几家单位,给出的月薪都只有3000元左右。冉晓明苦笑说,既然选择回来,就已经做好了降薪的心理准备。
择业观念仍需立足于现实
在人才交流会现场,卢新明的“足轩大学生创业园”算是一个另类。说白了,他是要在大学生里招“洗脚工”。
记者注意到,这个招聘展位在醒目位置写着:“在足轩工作过的新疆医科大学李晓梅硕士,100天现金收入1万元,目前在大连医科大学读博士。”旁边的招聘告示上,清清楚楚标明“招足疗学徒,学刮痧、推拿、颈腰椎按摩,月薪2000元以上”。
卢新明说“我不在乎能招到多少大学生,只不过想刺激一下现在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在逆境和危机下,肚子比面子更重要。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大学生长期在这里工作,但是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个驿站。在下雨的时候,你是愿意淋雨呢,还是选择到驿站来躲躲雨?”
创天集团人力资源主管郑建华也持同样的看法。她认为很多学生目前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根据就业形势作出适当调整。创天集团推出的一些基层岗位找人很难,在报纸上打广告也很少有大学生上门应聘。“在国外,博士生端盘子也不稀奇,但是在国内,父母供着念大学,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很没面子。”郑建华说,“这种观念要改一改了。”
相反,一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实际得多。在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台前,兵团高级技工学校的马伟军和同班同学一起应聘。新疆众和的人力资源主管李先生对他们评价不错,让他们下周就去工厂试用。
自治区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郑新生说,有一首歌的歌词写得很美,“我相信我可以飞,我相信我可以触摸蓝色天空”,但是,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所有的飞翔都来自于踏踏实实的助跑,这段脚踏实地的经历,就是所有毕业生成就人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