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凡是从小学低年级教至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想:低年级时,学生上课发言踊跃,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到了高年级,课堂往往就变的安静了,课堂成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看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课堂争论
那么,教师应如何组织课堂争论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争辩的条件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这导致了学生表达愿望不强烈,甚至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为争论奠定基础。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辩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
三、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思维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辩的兴趣
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因此,教会学生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一路花香》一课,我问学生:“你喜欢完好的水罐还是有裂缝的水罐啊?”几乎全班学生都表示喜欢有裂缝的水罐,不喜欢完好的水罐。可是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完好的水罐。”全班愕然。他说:“完好的水罐虽然骄傲了,但是它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得很好,我觉得它好。”我立即表扬了这位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同时激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完好水罐身上的优点吗?”学生又读课文,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课文开头写的“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这一句,认为完好无损的水罐能够持之以恒。这样,使小朋友认识到好水罐虽然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它和有裂缝的水罐都是可爱的。由于争论中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实际上懂得了要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争论,通过学习语言将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大有启发,并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争论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课堂争论
那么,教师应如何组织课堂争论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创设争辩的条件
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三个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还得不到充分贯彻,课堂上训练的全过程是由教师控制的,教学过程大多是学生的被动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这导致了学生表达愿望不强烈,甚至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为争论奠定基础。在操作上教师要力求做到:(1)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2)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难,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3)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4)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辩的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在为《麻雀》一课作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母的还是公的。”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很认真,看来老师概括不太准确,那么怎样说才确切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激活了,经过争论,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这样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又如在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提出:“小女孩冻死在街头,为什么说她脸上挂着微笑?”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了发展。
三、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思维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计、发问,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辩证思维,激发乐于争辩的兴趣
辩证思维不是让我们做出非此即彼的是非选择,而在对立统一中寻找确切、新颖且有价值的解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联想,灵活性强,但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绝对化。因此,教会学生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一路花香》一课,我问学生:“你喜欢完好的水罐还是有裂缝的水罐啊?”几乎全班学生都表示喜欢有裂缝的水罐,不喜欢完好的水罐。可是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完好的水罐。”全班愕然。他说:“完好的水罐虽然骄傲了,但是它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得很好,我觉得它好。”我立即表扬了这位能够独立思考的孩子,同时激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完好水罐身上的优点吗?”学生又读课文,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课文开头写的“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运到主人的家”这一句,认为完好无损的水罐能够持之以恒。这样,使小朋友认识到好水罐虽然有缺点,但也有优点,它和有裂缝的水罐都是可爱的。由于争论中教师引导有方,学生实际上懂得了要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争论,通过学习语言将文中的辩证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大有启发,并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表达,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愉悦,能调动学生争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