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与浙西海塘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d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康熙(玄烨)、乾隆(弘历)在位期间,都曾六下江南,即所谓“南巡”。两位帝王的南巡之举,正值“康乾盛世”之时,前后皆历经二、三十年,规模既大,持续且久,影响所及,可谓深远。
其他文献
非刑罚化是现代世界刑法改革的趋势。作者认为,非刑罚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思想、社会与科学背景,它否定了古典学派的“罪刑相称”的报应刑原则,只有进步意义。当代各国通往非刑罚化的途径多种多样。我国由于受传统的“刑罚万能”观念的影响,对非刑罚化盲目排拒,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迅速崩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由某一个主要原因或几个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20年代中国曾有过建立现代国家的良好机会,但南京政权成立后却没能把握它。这个政权谈不到对工农民众的政治动员,在城乡社会均无可靠的统治基础,可以依靠的力量也因传统社会弊端和近代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堪依靠。
在实行承包经营之后,如何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法律化巳成为法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围绕着两权分离这个中心,探讨了如何使企业经营权,政府经济职能.企业法人制度、企业经营责任制等方面法律化的问题。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要发功者,是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功臣。然而“九·一八”事变前,他却和蒋介石南京政府一样执行着一条对日不抵抗政策,这并非承命于南京政府的指令,而是张学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基本估计而作出的抉择,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政治社会的未统合,以上便是本文的论旨所在。
本文主要论述1933年底至七·七事变发生前中苏关系发展的进程,尤其是华北事变之后。中苏两国为联盟抗日所作出的努力。指出,蒋介石国民政府把依赖某一强国的支持和国内实现集权统一视为推行抗日政策的首要条件,他仵英美外交路线一筹莫展之时,便将重点转向具有唇亡齿寒之感的苏联,
本文论述了1942——1947年国民党在龙岩县的土地改革。1928年以前,龙岩县佃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2%以上,佃农占农村人口的89%左右。1928——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那里领导农民进行了彻底的土地改革,将全部佃耕地按人口平均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伟大的天文学家西尔·詹姆斯·琴斯著有一部题为“神秘宇宙”的著作。从天文学的观点看,能动、广袤、光辉的宇宙的确是神秘的。但是,就我们人类而论,甚至有比宇宙更为神秘的东西,这就是隐秘的死亡奥理。事实上,连最虔诚的基督徒也不仅有其惊愕的瞬间而且有其疑惑的时刻。
一、引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即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后两年,苏州画家徐扬画了一幅描绘苏州工商业盛况的《盛世滋生图》,图中绘有230余家挂有市招的店铺,分属50多个行业。
一 康熙、乾隆祖孙二人各各六次南巡,每次都以江南为重要的活动区域[1]。江南俗尚,“奢靡为天下最”,并且影响及于全国。康乾一直以正俗为要务,江南风俗如何,他们尤为关注。在出巡前或巡幸途中,他们几乎每次一再声称南巡是为了问俗观民、体察民情、周知吏治。这三项内容都与考察习尚有关。
还在春寒料峭的时候,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的论文、诗篇、回忆录就已飞飞扬扬地撒落在各种报刊的版面上了。大家是这样急不可待,以致使我们这组纪念论文,不如如何才能挤进读者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