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写作如此,教学亦如此。教学导入是教师输出思想、沟通情感、讲授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对于语文教学导入设计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教学信息中最先发送的导语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学习材料出现之前亮相的引导性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其自身性质决定了它成为语文教学导入设计的一个有效策略。“先行组织者”又不完全等同于新课的导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稳定、系统的知识体系,“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三种类别。
一、运用“上位组织者”设计教学导入
知识是有体系的,人的认知结构图式也有系统,有分类。当新知识处于某个已学理论的下级层次时,设计导入时应先温习这个已学的上级概念,即“上位组织者”。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建构更为严谨。
1.溯源而上——只缘身在最高层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设计教学导语可以把握规律,使学生明晰新知识在已知理论框架中的位置,站在高处,直接把目光投向课文要点。用“溯源而上”的策略,将知识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从已知到新知,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理解新课要点。
2.温故知新——似曾相识燕归来
高中学生已学知识和生活体验积累可以成为“上位组织者”。回顾复习旧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搭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带出新课程。教师应该把握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由学过的知识联想到新知识,并参考先前的学习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运用“下位组织者”设计教学导入
当新知识深奥难懂、抽象性较强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现象中求同寻异,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知识,运用逐级归纳策略来领会新知识。而这些感性通俗的例子,在抽象与概括程度上都低于新知识,隶属于新知识,它们就是新知识的“下位组织者”。
1.故事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
高中教材选取的一些作品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导致学生在理解时会产生障碍。而爱听故事是每个人的天性,借助与文本有关内容的小故事这一“下位组织者”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引出教学内容。教师选取的故事,可以是神话传说,也可以是生活实例,还可以是与作者相关的趣闻轶事。
2.巧设悬念——问渠哪得清如许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面对一些内容繁杂、语言艰深的课文时,课堂导入可以通过巧妙的设疑,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这一“下位组织者”来设置悬念,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教学奠定基础。运用此法一要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之处,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二要以疑激思,善问善导。
三、运用“并列组织者”设计教学导入
当新知识与旧知识似是而非、容易混淆时,或新知识特别陌生又能从生活中找出与之相类的材料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行组织者”之“并列组织者”,用整合协调策略,使学生求同求异,掌握要点。
1.创设情境——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学是情感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设计教学导入时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情感上的“并列组织者”,迁移到当前学习内容的要点上,从而深切地领会新知识。
2.音乐渲染——未成曲调先有情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示我们估计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固着点,寻找有意义、有实质性的关联,在学生新旧知识间搭桥引路,使之豁然开朗。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内涵丰富,通过优美的旋律将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借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音乐这一“并列组织者”设计课堂导入,可以巧牵搭轻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兴致盎然,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抓住导人课文的環节……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以上六种教学导入设计方法都是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指引下,以教师教授的外部事件出发来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使之快速同化新知识,将当前的导入与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结合,提供适当的“支点”,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迁移,最终构建起完整清晰的认知结构,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210031)
一、运用“上位组织者”设计教学导入
知识是有体系的,人的认知结构图式也有系统,有分类。当新知识处于某个已学理论的下级层次时,设计导入时应先温习这个已学的上级概念,即“上位组织者”。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能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建构更为严谨。
1.溯源而上——只缘身在最高层
采用“上位组织者”引路,设计教学导语可以把握规律,使学生明晰新知识在已知理论框架中的位置,站在高处,直接把目光投向课文要点。用“溯源而上”的策略,将知识一步步分化,使之越来越具体、深入,从已知到新知,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理解新课要点。
2.温故知新——似曾相识燕归来
高中学生已学知识和生活体验积累可以成为“上位组织者”。回顾复习旧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搭建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带出新课程。教师应该把握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以此导入新课。让学生由学过的知识联想到新知识,并参考先前的学习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思维,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运用“下位组织者”设计教学导入
当新知识深奥难懂、抽象性较强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现象中求同寻异,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知识,运用逐级归纳策略来领会新知识。而这些感性通俗的例子,在抽象与概括程度上都低于新知识,隶属于新知识,它们就是新知识的“下位组织者”。
1.故事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
高中教材选取的一些作品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导致学生在理解时会产生障碍。而爱听故事是每个人的天性,借助与文本有关内容的小故事这一“下位组织者”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引出教学内容。教师选取的故事,可以是神话传说,也可以是生活实例,还可以是与作者相关的趣闻轶事。
2.巧设悬念——问渠哪得清如许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面对一些内容繁杂、语言艰深的课文时,课堂导入可以通过巧妙的设疑,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这一“下位组织者”来设置悬念,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为教学奠定基础。运用此法一要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之处,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二要以疑激思,善问善导。
三、运用“并列组织者”设计教学导入
当新知识与旧知识似是而非、容易混淆时,或新知识特别陌生又能从生活中找出与之相类的材料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行组织者”之“并列组织者”,用整合协调策略,使学生求同求异,掌握要点。
1.创设情境——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学是情感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设计教学导入时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情感上的“并列组织者”,迁移到当前学习内容的要点上,从而深切地领会新知识。
2.音乐渲染——未成曲调先有情
“先行组织者”策略提示我们估计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固着点,寻找有意义、有实质性的关联,在学生新旧知识间搭桥引路,使之豁然开朗。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内涵丰富,通过优美的旋律将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借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音乐这一“并列组织者”设计课堂导入,可以巧牵搭轻点拨,让学生心领神会,兴致盎然,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抓住导人课文的環节……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以上六种教学导入设计方法都是在“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指引下,以教师教授的外部事件出发来影响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使之快速同化新知识,将当前的导入与即将开展的教学内容结合,提供适当的“支点”,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促进学习迁移,最终构建起完整清晰的认知结构,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2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