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先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涌现,使教师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有更多的借鉴,但同时也使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往往很难取舍,甚至出现困惑,特别是面临物理新课标,有时这种感觉更加凸显.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本文就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创新能力谈谈笔者的肤浅看法.
1培养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都由主动参与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很大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的教育观,如今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教师的个性都会直接感染着学生,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本身也会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潜在动力.
1.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应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如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节所提及的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与危害,虽然内容不多,但却阐述了它与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利害关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此内容扩展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层的知识,以及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如何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建议和方案.这样做能有效地把物理知识、技术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形成治理环境的创新动机.
1.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就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地加以总结、思考得来的.实验探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介绍科学家对实验的设计理念,对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
2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物理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笔者尽可能把这类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比如力学中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教材是先从理论导出,然后由实验验证.学生往往是生搬硬套,忽视对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激发,学生就在教师的设计下“理所应当”的验证了物理规律,而缺乏对规律深入理解.笔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实验后推理,其具体步骤是:(1)观察物体自身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与动能的变化情况.学生均能回答出观察到的现象:重力势能减少了,但动能增加了;重力势能减少越多,动能就增加越多;(2)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重力势能减少量和动能增加量之间关系?(3)如何解决?要求学生作定量研究.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拟定实验步骤,然后由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下落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再合理外推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条件下,进一步归纳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4拓宽知识领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认知结构,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摒弃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
5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和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更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把物理教学与创新更好地结合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呢?
(1)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等创新品质.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同时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作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
(2)对学生“授之以渔”使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早在伽利略时代就已形成了把科学实验、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有机而巧妙地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符合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的,因而也符合创新的一般原理.比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一个科学家走进工厂拿起一个灯泡问身边的大学生,灯泡体积怎么算,大学生立即动手并运用复杂的数学知识开始计算灯泡的体积.科学家见状说不用这么复杂,给我一个盛水的容器就可以了.实际上灯泡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里科学家用的就是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同时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使学生懂得观察实验又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多方设想,不拘一格,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1培养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学习物理的兴趣,大都由主动参与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很大的,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的教育观,如今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教师的个性都会直接感染着学生,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本身也会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潜在动力.
1.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应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了解社会.如讲“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一节所提及的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与危害,虽然内容不多,但却阐述了它与工业、农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利害关系,如果在教学中把此内容扩展到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向学生介绍有关大气层的知识,以及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要求学生做一个关于大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提出如何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设想、建议和方案.这样做能有效地把物理知识、技术和社会三者联系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形成治理环境的创新动机.
1.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就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地加以总结、思考得来的.实验探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此介绍科学家对实验的设计理念,对启迪学生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
2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学物理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笔者尽可能把这类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比如力学中的“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原教材是先从理论导出,然后由实验验证.学生往往是生搬硬套,忽视对学生主体思维能力的激发,学生就在教师的设计下“理所应当”的验证了物理规律,而缺乏对规律深入理解.笔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先实验后推理,其具体步骤是:(1)观察物体自身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与动能的变化情况.学生均能回答出观察到的现象:重力势能减少了,但动能增加了;重力势能减少越多,动能就增加越多;(2)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重力势能减少量和动能增加量之间关系?(3)如何解决?要求学生作定量研究.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拟定实验步骤,然后由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下落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再合理外推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条件下,进一步归纳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
4拓宽知识领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认知结构,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摒弃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
5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反思和认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重要、最广泛的一门学科更容易找到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把物理教学与创新更好地结合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呢?
(1)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等创新品质.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同时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作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
(2)对学生“授之以渔”使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早在伽利略时代就已形成了把科学实验、数学推理和逻辑思维有机而巧妙地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是符合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原理的,因而也符合创新的一般原理.比如在学习测量时先给大家讲了一个例子:一个科学家走进工厂拿起一个灯泡问身边的大学生,灯泡体积怎么算,大学生立即动手并运用复杂的数学知识开始计算灯泡的体积.科学家见状说不用这么复杂,给我一个盛水的容器就可以了.实际上灯泡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这里科学家用的就是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同时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使学生懂得观察实验又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多方设想,不拘一格,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