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高耗低效”的情况。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往往更重视文本教学:讲解内容、分析篇章结构、传授语法知识、灌输结论性知识等。这种阅读教学模式耗时耗力,使学生学习浮于表面不能举一反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效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引导想象,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发现、发表感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部编本;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全面发展
一、 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见插图资源以读促讲的重要性。
(一)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
借助图画理解课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时,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突破难点。插图所绘:人们按照曹冲的方法,赶象上船,船舷划线的场景。学生借助插图可以直观地观察、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变文字为直观图像,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易于接受,课文学习的难点也变得简单。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词语,降低学习难度。在《黄山奇石》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陡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新词,那就可以借助书中插图,事半功倍地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陡峭”的山峰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教学避免了学生机械记住词意,而脱离了文本,让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二) 借助插图启发语言表达
教学部编本教材《妈妈睡了》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睡了的插图,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妈妈睡得好熟好香,‘我’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看着妈妈,看着看着,真想对妈妈说——”让学生在这个场景下,感受妈妈平时的不易,以及对妈妈的感谢之情,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妈妈辛苦了!”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之初给学生出示几幅书中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讲故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在学习之后,让学生结合插图描述小蝌蚪如何长成青蛙,又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启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
二、 联系生活,唤起学习热情
(一)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意
部编本教材的选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玲玲的画》是以人物心情变化为线,从“得意”到“伤心”再到“满意”,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心情变化的事例,学生通过自身的事例激活对文本的理解。班中有父母因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学生身边的情况,在教学《一封信》时,笔者让班中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封信的内容,引导班中有切身体会的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为什么文中的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内容不同,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封信,为什么?以便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妈妈睡了》中“妈妈睡了”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很多,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妈妈關爱自己的小事例,进而理解妈妈的不易。
(二) 合理想象,丰富文本内容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在提升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部编本教材就格外强调这一点,如:《黄山奇石》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再把这些想象外化为自己的朗读,进而将丰富的想象迁移到其他景物上表达出来。《彩色的梦》一课中课后题目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在此基础上想想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产生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拉、请、留下、结”等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补白想象,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感受想象的奇特,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从而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 以读促讲,培养学生语感
课标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文本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因此部编本教材特别重视朗读。不是以前笼统的“朗读课文”,而是将课标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建议更为具体化,更具操作性。24篇课文中,朗读课文的后面附加思考问题的课文多达13篇,占54%,要求默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即使没附思考问题,也会有其他引发学生思考的题目。因此,有必要在朗读中积累语感,把握要义。
《我是什么》课后第二题是读一读,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用它们各说一句话。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用词之妙是非常有必要的,理解关键字词“落”“打”“飘”可以让学生更准确感受到“雨”“冰雹”“雪”的特点,而之后的造句则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曹冲称象》课后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就可以很好地以读促讲,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加点字的准确使用。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曹冲称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大象有多重呢?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的方式不仅仅是大声朗读,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读,拍手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创设情景读,师生配合读等等。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学,才能实实在在通过朗读来激活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因此要想在语文课程中发挥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则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书中插图,激发兴趣;联系实际,唤起学习热情;以读促讲,促进语感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小学语文,2017(7-8):25-31.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作者简介:
郭子瑞,天津市,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
关键词:部编本;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全面发展
一、 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见插图资源以读促讲的重要性。
(一)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
借助图画理解课文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时,利用课文配有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突破难点。插图所绘:人们按照曹冲的方法,赶象上船,船舷划线的场景。学生借助插图可以直观地观察、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变文字为直观图像,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易于接受,课文学习的难点也变得简单。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词语,降低学习难度。在《黄山奇石》的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陡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新词,那就可以借助书中插图,事半功倍地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陡峭”的山峰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教学避免了学生机械记住词意,而脱离了文本,让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二) 借助插图启发语言表达
教学部编本教材《妈妈睡了》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妈妈睡了的插图,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妈妈睡得好熟好香,‘我’睁着大大的眼睛仔细地看着妈妈,看着看着,真想对妈妈说——”让学生在这个场景下,感受妈妈平时的不易,以及对妈妈的感谢之情,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妈妈辛苦了!”
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们可以在教学之初给学生出示几幅书中插图,引导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讲故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在学习之后,让学生结合插图描述小蝌蚪如何长成青蛙,又是如何找到妈妈的,启发学生进行语言表达。
二、 联系生活,唤起学习热情
(一)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意
部编本教材的选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玲玲的画》是以人物心情变化为线,从“得意”到“伤心”再到“满意”,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心情变化的事例,学生通过自身的事例激活对文本的理解。班中有父母因工作原因,经常不在学生身边的情况,在教学《一封信》时,笔者让班中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封信的内容,引导班中有切身体会的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谈谈为什么文中的露西前后两封信的内容不同,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封信,为什么?以便更好地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妈妈睡了》中“妈妈睡了”四个字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很多,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妈妈關爱自己的小事例,进而理解妈妈的不易。
(二) 合理想象,丰富文本内容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在提升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部编本教材就格外强调这一点,如:《黄山奇石》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再把这些想象外化为自己的朗读,进而将丰富的想象迁移到其他景物上表达出来。《彩色的梦》一课中课后题目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彩色铅笔画出的梦,在此基础上想想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产生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拉、请、留下、结”等词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补白想象,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感受想象的奇特,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从而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三、 以读促讲,培养学生语感
课标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文本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因此部编本教材特别重视朗读。不是以前笼统的“朗读课文”,而是将课标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建议更为具体化,更具操作性。24篇课文中,朗读课文的后面附加思考问题的课文多达13篇,占54%,要求默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即使没附思考问题,也会有其他引发学生思考的题目。因此,有必要在朗读中积累语感,把握要义。
《我是什么》课后第二题是读一读,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用它们各说一句话。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会用词之妙是非常有必要的,理解关键字词“落”“打”“飘”可以让学生更准确感受到“雨”“冰雹”“雪”的特点,而之后的造句则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曹冲称象》课后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再用加点的词语各说一句话就可以很好地以读促讲,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加点字的准确使用。在朗读中积累语感。
《曹冲称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大象有多重呢?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的方式不仅仅是大声朗读,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比如: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读,拍手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创设情景读,师生配合读等等。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学,才能实实在在通过朗读来激活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因此要想在语文课程中发挥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则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书中插图,激发兴趣;联系实际,唤起学习热情;以读促讲,促进语感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小学语文,2017(7-8):25-31.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作者简介:
郭子瑞,天津市,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