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我们遗失的回家路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987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8年的某天,阎连科出生于河南嵩县的一个偏远小村。20年后,当他参军离开这里时,才发现大队的户口本上只有他的名字,而没有写他的出生年月。回去问母亲自己的具体出生时间,母亲说:“反正你出生那年,田里的红薯大丰收,出生那个月,天气非常炎热。”就这样,大队会计顺笔一写,阎连科的出生时间,就成了1958年8月24日。就是这样,阎连科从一个一家人都没有过生日习惯的贫穷家庭走了出来,成为中国饱受争议的用自己的笔尖蘸着自己灵魂写作的人。
  在一脉荒芜的山下,阎连科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初期。父母亲都是农民,善良,忠厚。为了让四个孩子上学,他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而那时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少年时期每天上学读书时,他都看到村长的女儿在门口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展出样慢慢地嚼着,并不下咽。这一场景成为阎连科人生最初的文学记忆,使他开始对饥饿和权力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成为他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获得大量读者的“瑶沟系列”小说的根本底色,让他成为了那时最受关注的青年作家。而他那时的代表作《瑶沟人的梦》,也正是讲了一个叫“连科”的青年,在“成长”中对权力的无奈向往和对尊严及美好的一种追求。那时他的小说,和他的人生有许多吻合之处,是他个人艰难的人生,帮他推动着文学的起步和脚步。
  疾病,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阎连科是文坛有名的“病号”之一,之所以他的病不像史铁生和陈村那样让人关注,是因为他在许多时候可以走来走去,让人们感觉到他的病,是有几分在身上,几分在笔下。观其身,其实可以用“基本健康”来说;看其文,却可以说他不仅有生理病症,更有“精神之病”。然而,了解阎连科的人都知道,他在写作他的名篇《年月日》与长篇小说《日光流年》时,正遭受着巨大病痛的折磨。那是1992年的时候。重度的腰椎间盘突出,腿麻,腰痛,不能行走,不能端坐,不能干任何活儿,只能躺着不动。于是,阎连科在腰上绑一个非常宽大的钢板腰带,把腰硬支撑起来写作。最严重的时候,系上宽腰带也坐不起来时,就只得趴在床上写作,却又引起了颈椎疼痛。后来阎连科找到了一个写作的“姿势”:躺着写作。他在一家残疾人机械厂订了一张特殊的椅子:座位是半躺着的,前面固定着一块斜板,稿纸夹在上面,像写毛笔字一样,悬肘写作。
  一个作家的身体有病了,他笔下的世界也就生病了。那一方如同福克纳的邮票之乡的“耙耧山脉”,便从此闪烁着因疾病而格外耀眼的生命的光辉。与以往作品中“瑶沟”淡淡的温情和温暖相反,“耙耧山脉”世界染上了浓重的“疾病”色彩,病态的耙耧山脉,病态的社会和人,暗淡、灰色,却也有作者隐隐的暴烈在内,那是对生命的绝望、无奈,和绝望之后的反抗和挣扎。他把这种感受通通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中篇小说《黄金洞》《年月日》《耙耧天歌》和长篇小说《日光流年》,集中传达了这种生命的挣扎和呼喊、绝望和反抗。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度、密度,生的痛苦,生的挣扎,生的意志,要活着,活下去!这是生命发出的最微弱也最坚硬的呼喊,穿越时间、空间,回荡在耙耧山脉之中。读者被作品中的气息惊呆了,他们还不能习惯作家的这种极端惨烈,更不能接受作品中这种狂暴、绝望和激情。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阎连科写出了他的经典之作《日光流年》。在书的扉页上,作者写出了这样的题记:“谨以此献给给我以存活的人类、世界和土地,并以此作为我终将离开人类、世界和土地的一部遺言。”毫无疑问,在阎连科的心灵史上,《日光流年》是他在面对“人生与岁月”时生命最为疼痛的救赎之作。这是一部真正的民族精神史,给我们展示了民族生命存在的最原始形态,那些不为时间、政治及文明进程所左右,深埋于地理、气候、时间之下的内核存在。正如有论者所言,“把深厚与天真糅成了至纯和心酸,从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也从而让阎连科的疾病在他的作品面前,变得被大家忽略和不值一提,而他作品中因“疾病”闪烁的生命之光,却照亮了他的作品,也照亮了我们整个的文学。
  碾碎灵魂,吸入自己的笔管
  这是唯一一个走进艾滋病村的作家。而且一去就是几年间的十多次,不仅在那里吃住,还在那里大笔地花钱,帮艾滋病患者们看病治疗,帮他们修建灌溉工程,使他们患病的躯体在不得不劳动时,能少付出一些维持生命的体力,借以多活一些岁月,多感受一些人在活着时的美好。尽管那部描写艾滋病的小说,因种种缘由,已经不能再和读者见面,但这位作家把自己的灵魂碾碎,灌入笔管的写作,却已经让我们的读者无比感叹了,让我们记住他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人。
  阎连科的创作,总是以其惊人的灵魂震撼,出现在我们的视线。
  2001年的《坚硬如水》让读者震惊,阎连科仿佛在寻找什么,仿佛他的灵魂在痛苦之中左突右冲,找不到安顿的地方。而2004年《受活》的问世,则又意味着阎连科的灵魂,在面对我们的历史、社会、政治的进一步不安和焦虑。他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和思考,在语言和叙述上,也有着全方位的变化和探求。毫无疑问,小说的荒诞、残酷,充满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激情和象征意味。在这里,奇迹和现实生活并不相悖,想象、夸张和现实生活也不相悖,相反,任何奇迹都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和象征。
  不像有的作家收藏古董,有的作家收藏字画,阎连科收藏一种只有黄河流域才有的“黄河石”。这些黄河石一律都是黄河水的浑浊红色,上有各种“日出”和“月照”,还有天然的“森林”和“小路”,有“土地”和“庄稼”。这些石头一部分是他从黄河流域的农民家里买来的,一部分是他自己到黄河岸边捡回来的,现在整整齐齐地摆在他家客厅,多少表明着黄河岁月的永存和消失,使人联想到一个民族的苦难和在岁月中的凝结。
  这些,我们不知道和他的写作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但和他讨论他小说意义时,他总是会指着那些墙上的石头说:“这就是我小说的全部意义和主题。”以为这是玩笑话,去看他的脸色,却发现他的脸上充满着正经和严肃。问他就这样看重这些石头吗?他说:“哪是石头呀,那是灵魂的化石,是灵魂消失后留下的躯壳。”   现在,再回到他的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上,这三部被誉为充满了“灵魂焦虑”的小说,从本质上说,其实正是一种灵魂飘荡的写作,每部小说都充满着一个作家内心的不安,都如被火烤着的心灵在一条道路上急速的奔袭,而那些由绚丽的语言和结构凝成的方块的文字,也如阎连科的“黄河石”上的时间和流水,让那种奔袭在纸张上凝固下来,变成一种灵魂落往何处刺心的疑问,使阎连科和他的小说,在整个中国文坛都显得另类和沉重,如同每个人的灵魂都会在他的小说中飘荡和不安。
  回家,一种灵魂的归宿
  30年前,一个少年从他的家乡走了出来。他的家乡虽然贫穷,却是异常的美丽。山、水、空气、田地、庄稼等,这些不是沈从文的湘西,却成为了另一个作家30年后的“桃花源”。这30年,作家都经历了什么?中国又有了什么变化?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的内心又有了何样的感受?他的心灵和灵魂,在这30年中,有了怎样的悸动、不安和对“魂归何处”的思考?
  当阎连科的《风雅颂》问世时,一如既往地给读者带来震撼和争论,可以再一次把阎连科推向文学争执的浪尖。《風雅颂》是一部“亵渎”之作。小说对中国文化原典《诗经》的“越轨”解读及对高校生活的审丑书写,都意味着阎连科仍然在突破“边界”,寻找“放肆”的写作和新的理解世界的方法与途径。新世纪的这最初几年,对于阎连科来说,是遭受巨大争议与非议的几年。阎连科处于紧张状态,为此,他的生活与心灵都备受煎熬。但是,阎连科始终拒绝或左或右地媚俗,拒绝虚荣的光环,拒绝那些便捷的定位,仍然坚持独异的写作之路与自我的立场。这种越轨之举是必须有强大内心和执着信念的人才能够做到的。
  阎连科一再声称,《风雅颂》是他自己的精神自传。
  在新作《炸裂志》中,阎连科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夸张而荒诞地概括了一个乡村在30年间,从小村庄发展成为大都市的故事。在阎连科看来,这部小说同时要思考的是,经过这30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走过的历程,“其实也是民族精神史和心灵史”。
  “从世界外面走了回来。”这是人类最古老、最温馨的命运寓言。只有故乡才是属于自己的世界。回家,意味着回到色彩之中,回到土地、阳光、深深浅浅的植物,回到最初的生命记忆之中。面对这样的诱惑,又怎能不回家呢?或者,这是阎连科潜意识的归宿吧。他的所有作品都逃脱不了这一底色和归宿的诱惑。
  对于阎连科来说,这耙耧山脉的神话,这一个个关于回家和不能回家的故事,很可能是他的一种姿态,是他留给读者和历史的行走的姿态和象征:朝着故乡回望,不断地寻找、回忆人类原初的目的和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不屈不挠地活在这个人世、社会和土地之间,才能让我的灵魂心平气和地面对生命,面对自己、面对世界而不太过迷失,而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
其他文献
“打击投机倒把、产权问题、粗制滥造、非法融资、投资开矿、官商勾结……我想客观地表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真实的生活。邓小平说摸着石头过河,温州人也是。温州最困难时,出现了《温州一家人》,重新理一下创业道路,能否理出一两条经验,供我们新一代领导人参考,百姓30年是怎么过来的。” ——高满堂  “银花,我又发现了一个大商机啊!” 《温州一家人》的主人公周万顺总爱乐观并激动地告诉自己的媳妇。  2012年1
期刊
晚上6点半,美国新闻史上“最危险的总编辑”本,接到肯尼迪夫人的秘书打来的电话,叫他们夫妇稍后前往白宫,去海军医院看望肯尼迪总统的遗体。  秘书在电话中强调,喊上他们,是肯尼迪夫人的主意,邀请他,不是因为他是记者,而是因为他是肯尼迪家的朋友。  此时,1963年11月22日,全世界都已知晓,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5个小时前,肯尼迪在夫人的陪同下,乘坐敞篷轿车行经达拉斯的一个广场,遭遇枪击。  彼时
期刊
夕阳西下,晚霞给滩涂铺上一层金色的光芒,劳作了一天的渔民收网回家,一个小小的身影在海边迎风摇曳……  他偷偷跟着大人们来到海边,去堤坝旁捡拾“漏网之鱼”,这是他第一次出来,摸到了一手的泥巴和小小的几只虾米。到了家里,奶奶用个小酒杯把他捡来的小虾米蒸了,这可是小家伙最初的劳动果实,虽然少,可心里透着快樂和自豪。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海边农村长大的小男孩,有朝一日会成为一家销售额超过20亿的集团公司的
期刊
2008年6月8日下午17点30分左右,几声惊恐的呼救打破了睢县北湖公园的宁静。  几个刚刚从高考考场走出来的考生跳入湖中,想一扫连日来的紧张和烦躁,他们却没想到危险正在向他们逼近。突然,一个涉入深水区的学生遇险惊呼,欢乐气氛骤然变得紧张。就在这紧急的当口,睢县总工会游泳协会的一名会员听闻呼救,迅速奔向出事地点。可是,一个花季少年还是没有逃过死神的魔爪,他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绝望地沉了下去……
期刊
“旅行团就像一个怪兽。”蔡澜眯着眼睛慢吞吞地说道,“因为客人永远都在要求更好。”蔡所指的旅行团是由他策划带队,以美食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团。  对于蔡澜来说,身份需要多重定义。他是同金庸、黄霑、倪匡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出版的书已超过200本;他曾是邵氏、嘉禾公司的电影监制,操刀过成龙多部电影的制作;他是TVB常年周收视率TOP5的节目主持人;他也是中国最知名的美食家之一。  如今,蔡的名片上又写着
期刊
近年来,美容会所的会员卡成了送礼的热门之一,原因是美容卡体面时尚,而且很“方便”:大额不记名,多人共用,发票名目随便开……这些“方便”的背后,隐匿着一条贪污腐败的利益链条。  2012年,北京市共查获了13起发生在美容会所里的贪污受贿案件,其中12起案件的12名犯罪嫌疑人均为女性官员。这12名涉贪女官员多为局、处级干部,年龄由40岁至50多岁,事业有成,但在私人生活中却有着相同的美容“嗜好”。每个
期刊
高尔夫球运动被人称为贵族运动,具有独特的语言、服饰、礼仪、管理和文化。如今,拥有高尔夫会籍可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是进入特殊圈子的通行证。  那么,打一场高尔夫球要花多少钱?  首先,最基本的费用是果岭费(也就是场地费)。以浙江为例,各个球场的果岭费不一样,高的1000元,最低也要350元。此外,如果有球童服务,球场要收取球童费;如果租车打球,还有租车费;如果你没有球杆、没有包,球场还要收取租
期刊
母亲在陕南又打来电话了。电话里母亲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了十几分钟,电话这边的我早已是泪流满面、哽咽得说不出话……  母亲呼唤着我的乳名,她说:“妈想你们了,你们也不回来看看妈,妈已经老成什么样子了……”  我哭着对着手机大声喊:“妈妈,等这两天忙完我就去看您!”  可是妈妈听不见——她的听力明显下降了,她依然在电话那边哭泣着、诉说着。  母亲是1926年的人,一生养育了六男两女共八个子女,到现
期刊
近日,中纪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在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要严肃认真地开展会员卡清退活动,实现自我净化,巩固落实 “八项规定”成果,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此举无疑是防腐反腐行动的一个重大进步,其中的示范效应更是彰显中央反腐的决心、气魄和智慧。  中纪委此次将清理会员卡作为下一步反腐的重点工作来抓,意味着反腐败的打击范围将从公开场合向私密领
期刊
【正信号】  指正面信号,构词方式跟“正能量”差不多。源于新华社的一则微博短评:“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证实正接受组织调查。从《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实名举报至今,等待过程似有些漫长。近来,中纪委多次提倡实名举报,刘铁男终落马无疑传递了一种推进的正信号。”  【B咖员工】  指员工团队中除了表现突出的前15%以及落后的15%,中间广泛的是B咖员工。他们既没有特别的表现,也不至于特别糟糕,B咖员工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