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模式之管窥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huiy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高效性、地域性等特征,本文对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将课堂教学模式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123”教学模式;运用
  
  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行为。它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高效性、地域性等特征,是高效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把目前无章法、随意性的课堂教学逐步模式化,进而达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通过实践“123”教学模式是较好的路子。
  所谓“123”教学模式,是指一张导学案,二类结构教学法,三项学习要求。它是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提出的规范要求。那么,如何运用这种模式上好体育课呢?本人作了如下尝试:
  一、写好一张导学案(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蓝本)
  导学案的规范要求:
  1.学情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已有的基础及能力、对本次活动中学生动作要领的预设等。
  2.训练目标:依据学情分析,把目标分解为高、中、低三个指标要求,以便分层教学。
  3.教学活动内容: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场地、器材而定教法、学法、练法。
  4.教、学后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描述、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等。
  导学案的产生过程:
  1.依据课时计划钻研教材,编写好个案。
  2.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形成公案。
  3.依据本班学生情况再二次备课。
  这样把具有集体智慧和个性特点的导学案印刷下来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做到有的放矢。
  二、用好“两类结构”教学法(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根本)
  “两类结构”教学法源于整体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上是“自上而下”的,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以知识为例子、工具为载体,创造知识感悟场,整体建构逻辑、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向能力和能力向知识的互为转化。
  落实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上就是把学习内容以主题的形式来建构,强化方法技巧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按序列形式由主干向枝叶不断强化完善。这种登高望远的方式把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结构融为一体,即“两类结构”。在教学中既重视教学内容,更重视方法的归纳,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如七至九年级体育与健康知识结构:整体概述:认识自己的身体——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评价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方法。具体安排:1~4章为体育与健康与身体成长、身心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5~11章为各项体育与健康活动内容的具体设置,由易及难,螺旋上升,其中以方法程序把各项活动连在一起。
  那么,如何把知识结构以方法的程序运用到教学中去呢?现以一堂《投掷课》的导学案为例:
  1.学情分析。
  传统的体育课程中初中学段的投掷主教材是铅球。仔细分析一下,学生有多少人在课外会运用铅球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在生活实践中又有哪些动作能与铅球技术动作挂上钩?确实少之又少。在不断的体育课程改革中,许多投掷项目如手榴弹、标枪、铁饼等一一退出历史舞台,铅球也逐渐淡出体育课程。投掷内容越来越集中在投实心球上。有些人提出,投实心球也同样不具备终身体育的意义,仅仅靠一种投掷实心球来取代所有投掷项目实在太狭隘。这种说法并不无道理。在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不能局限在一个项目或一种方法上,应当拓展思路,开阔眼界,集思广益,通过一项投实心球练习,拓展出多种投掷方法,举一反三,使学生在投掷学习中获得益处。
  2.学习目标。
  (1)了解投掷实心球的概念,懂得投掷对身体锻炼的价值。
  (2)掌握多种投掷实心球的练习方法、用力顺序以及投掷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3)通过多种投掷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能。
  3.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66~70页内容。
  (1)自己上网查阅有关投掷练习方法、内容及有关比赛规则。
  (2)通过多种投掷练习,你打算怎样与同学合作来完成本课任务?
  (3)若上好本节课,你打算自己准备哪些器材及自创哪些练习方法。
  (4)假如你是老师,你是怎样来完成本课教学的?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样的用力顺序,最有利于全身的用力?
  (2)你觉得何种投掷方式更适合你?
  (3)为确保安全,大家达到哪几方面的要求?
  根据导学案要求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根据自制的器材来设计本课活动的投掷内容,并将设计好的内容在规定好的时间内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各组制订的活动内容择优录用,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案。
  4.教学活动内容。
  (1)教学内容:多种投掷练习、游戏、打保龄球。
  (2)教具:沙包、口袋、可乐瓶(瓶内装沙)、小实心球、小桶。
  (3)教学目标:了解与体验多种投掷的用力过程,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用力;相互帮助与合作;注意运动时的安全。
  开始部分:课堂常规——要求队伍静、齐、快。
  反口令练习使学生集中精力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
  教师带领螺旋跑:
  跑动成蛇形
  左右手交替指拨
  胯下“8”字绕环 全身绕环(小实心球)练习
  自抛自接 抛起后击掌
  上抛后,转体一周接住
  上抛后,前踢腿胯下接住(沙包)
  设问:抛得高好接?抛得低好接?
  重点:抛口袋的位置和下落速度。
  教师讲解、示范、巡回指导。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基本部分:教师讲明活动内容及注意事项。
  分组展示,组长带领本队同学进行展示。
  第一组:沙包投、抛、准练习。一人上抛沙包,另一人用口袋击打空中的沙包。两人同时向中间的桶内投沙包,看谁投的准。
  
  (图一)
  其余同学观看,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讲评:要把握好投掷的准确性和出手的角度以及出手的速度。
  第二组:实心球前后抛练习。
  面对面站立,相距一定的距离进行前后抛实心球练习。
  
  
  (图二)
  同学观看,并提出问题。
  出手的最佳角度是多少?
  教师讲评:控制投掷的力量和出手的角度及速度,上下肢用力蹬地要协调。
  第三组:打活动靶(沙包)。
  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道具进行打活动靶练习。
  ×××××○○○○○
  
  
  (图三)
  教师讲评:同学们思路较新颖,动作要求要准、快、稳,注意同学间的合作。
  第四组:打保龄球练习(可乐瓶内装沙)。
  把可乐瓶(内装沙)当保龄球,以小实心球滚击保龄球瓶。
  
  
  (图四)
  同学观看,提出问题:用怎样的力出手的球走直线,打得比较准?
  教师讲评:同学们对打保龄球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对出现的错误能及时纠正。根据以上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评比,结果是第四组打保龄球第一名。
  再次组织练习:
  (1)各組有组长带领练习,练习队形同(图一),练习次数2次。
  (2)组织练习方法同(图二),练习次数2次。
  (3)组织练习方法同(图三),练习次数2次。
  游戏练习:打保龄球比赛(练习方法同第四组)。
  组织同图四,三局两胜制。
  教师巡回指导;再次组织讲解;优胜组展示;教师讲评。
  结束部分:集合做放松操;教师讲评;收拾器材;布置下课任务。
  运动负荷:运动最高心率预计:160次/分。
  平均心率预计:130次/分。
  练习密度预计:37%。
  5.本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极为普通的投掷教学课,教学上最大的改进是依据知识结构让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想象力,自己制作教学用具,自己设计课堂,自己查阅资料,让学生充分理解“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我把握”这一理念,在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规律,即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把方法程序贯穿其中,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又增长了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本堂课每组都一一展示了自己设计的作品,不足之处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纠正和加工,更是锦上添花。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采用,高兴劲儿就甭提了,学生们会逐项体会,并有选择地练习,在练习中体验与感受投掷的整个用力过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实为一举多得。
  三、落实好三项学习要求(课前、课中、课后的纽带)
  知识结构和方法程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要通过教师示范找方法、学生练习悟方法、课后演练验方法来完成。这样学生学会掌握动作的方法,学会找到动作的内在规律,从而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
  要达到以上目标,三项学习要求尤为关键。其具体过程是:
  1.课前准备。利用每天一节的体育训练课,作好上课前的准备。如课前预习、服装、动作、自己准备的器械等。
  2.课中学习。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训练为主,实行小组长负责制。组与组之间的评比。把两类结构融合贯通。
  3.课后复习。通过每天阳光运动一小时的时间,对课中的动作要领及时巩固。
  “123”教学模式的运用,极大地推进了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成功范例。通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可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有较大提高,学生的协调性、肺活量、身高、骨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体育与健康课仅通过每周三节课教学的做法,完善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链状结构,较好地解决了体育课效率低下的局面,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较大的改观,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成就感强,可谓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良方。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它从根本上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的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期刊
摘要:教育技术中电化教学技术是教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能正确选择、恰当组合、熟练掌握各种电教媒体,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就必须努力学习教育技术理论,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开阔视野。  关键词:培训;直观;科学;整合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教育方面投资的增多,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农村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得到普及也日益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
期刊
摘要:有效的课堂是快乐的,快乐在合作,快乐在发现,快乐在表述,快乐在解决,快乐在展示,快乐在创造。老师,就是唤起学生快乐的人,就是为学生制造快乐的人,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快乐的人,为学生搭建快乐舞台的人。  关键词:轻松地“议”;独立地“思”;自由地“想”;快乐地“编”    課堂是制造快乐的场所,好课的源泉在于让学生快乐,让学生快乐于他们获得了知识,快乐于他们增长了能力,快乐于他们的潜能被激活
期刊
摘要:激情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的确,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激情是语文的魅力,对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学生缺乏兴趣,听着不过瘾,看着不解渴,课堂实效不高。我们说,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是要呵护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是要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所有这些理想的信念,无不需要激情的支撑。本文就如何运用激情促进课堂教學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情韵交融;激情洋溢;有效课堂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
期刊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把教学内容与美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感受数学美,在探究新知中“发现”数学美,在解题训练中追求数学美,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数学美,在全课总结中反思数学美。  关键词:数学美;美育    美育具有突出的形象性、愉悦性和情感性,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小学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
期刊
摘要:《左忠毅公逸事》语言十分精炼,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的细节描写,着墨不多,而隐涵深厚,又使人物思想性格鲜明突出,这是方苞记叙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逸事;方苞;左光斗;史可法;细节刻画    《左忠毅公逸事》就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这一角度,通过几件逸事的记叙,表现左光斗识才、惜才、为国选才的品格和一心为国、临危不惧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左、史两人的崇敬之情。文章
期刊
摘要:《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在信中,巴金爷爷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也追述了他一生的信念和渴望。每次和学生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总会被巴金老人内心深藏的那个浓浓的“爱”字所打动。文字间弥漫出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意深情,对生命的珍爱、理解,读来总是令人感动不已。  关键词:小学;课文;学习;赏析    一、爱祖国,一腔热情  “我在任何时候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得不到父爱和母爱,存在更多的是消极的一面:一是人生观的改变;二是价值观的偏移;三是性格缺陷。為了教育好这些学生,我们要给他们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通过开展“我阅读,我快乐;我阅读,我成长”的读书活动,我们找到一种如何面对“留守儿童”的最佳答案。  关键词:学生成长;关爱;关键    在工作中,我接触的学生很多,接触的所谓的“坏学生”
期刊
摘要:中小学的教育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应该说只是一个开端。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小学教育中,给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要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奔跑的冲动。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训练;学习兴趣;奔跑的冲动    创立于1977年的美国道尔顿学校是美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典范。它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毕业生全部被哈佛、耶鲁等美国名牌大学寻取的奇迹。  道尔顿学校的创始人海伦女士说:“幼儿
期刊
摘要:名言,即“有名之言”,是我们语言文化中的奇葩。就语文教学应用名言而言,首先要精心选择,有的放矢;其次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名言教学;最后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增加储备。  关键词:名言;精心选择;灵活应用;持之以恒    名言,即“有名之言”,究其来源,既可指名人经典之言,又可指来自民间俗偐之精警者,以前者为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言则是我们语言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光彩夺目。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