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 是一种信仰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许丕新先生,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华侨大学董事会永远荣誉董事(香港),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香港侨界社团联会名誉顾问,香港侨友社名誉顾问,香港金门同乡会会长。


  立德,立功,立言——他数十年践行古人“三立”之说,为华侨著书立传,让“归侨史”焕发精神的光辉。他奉行“爱国是一种信仰”,与万千华侨一样,将对祖国的情思根植於骨髓,贯穿在生命的始终。他用笔书写尽华侨故事,他的故事,自有人会用温润的笔端,将之娓娓诉说。
  传承父亲遗志
  许丕新先生的父亲,是印尼著名爱国侨领许东亮先生。许东亮先生少年时从福建金门前往东南亚逃难谋生,利用智谋支援祖国抗战。1965年转至香港後重新投入再创业,全力推销中国货,开辟东南亚市场。热心参与社会公益,积极支持香港归侨团体的组织和创建,並对华侨大学的创办和复办发展,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
  身为许东亮先生的长子,父亲的爱国传统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延续。1943年前後,只有三四岁的许丕新先生就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趴在那些逃亡南來的中国抗日文人志士的作坊门口,悄悄观察日本人的动静,一听见风声便大声喊叫发出信号。这段经历,在一个年幼的华侨儿童心中,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朴素的爱国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在香港生活数十年,许丕新先生谨记父亲遗志,又因深受父亲爱国精神的影响,2004年65岁退休後,他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同属一条血脉的海内外侨胞们尽心尽责。


  香港是個社团社会,以联谊互助、弘扬华侨文化为主的正式社团有70多个。然而,这些社团当中,由於面临华侨政策欠缺与经费紧缺等难题,真正能为华侨们爭取权益的为数不多,运作困难重重。作为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许丕新先生便思索着以中心之名为香港侨胞们做点实事——以研究香港归侨在港的生存状态和问题为主,提出港侨在港生存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時协助基层侨社举办各种论坛和节日活动。
  2005年,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策划执行了两个重大活动,在香港引起了极大关注。为纪念1955年4月18日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该中心筹备半年之久的“香港侨界隆重纪念亚非会议召开五十周年暨庆祝香港万隆校友会成立15周年”的大型论坛和晚会,於2005年4月9日在香港九龙湾举行,开創了基层侨社举办论坛之风。来自中国、印尼的万隆归侨和侨眷同当年出席万隆会议的老人们欢聚一堂,回顾万隆会议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发扬万隆精神。这一盛会引起CCTV-4香港站的重视,在 “中心”的协助下拍攝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的专题片並向全球播映,引起了轟动。
  同年9月2日,该中心牵头策划的“亚太战区华侨华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在香港国际展贸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48个华侨社团的800多名亲历抗战的华侨老战士、华侨抗日英烈子女及香港各界代表参加大会,盛况空前。香港侨界民间能联合港內外侨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一致唱中华,这同样是首次。而这两次活动,许丕新先生都作为主要策划人,全身心投入,他的无私付出得到了侨界的广泛好评。这两次大会,许丕新先生年迈的父母作为当年历史的見证人和参与者都积極参加了活动,两代华侨在同一時空下分享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历史记忆。
  “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在许丕新先生眼裏,重温华侨先辈抗日历史,既可鉴古知今,警示未来,更可不断激发自己的中华情怀。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麽响亮……”2015年10月3日,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中央驻港及港府官员和香港各侨界代表齐聚香江,共同迎接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战爭胜利70周年大会。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全体嘉宾整肃衣冠,目光专注,嘹亮的歌声响彻会场。
  这是香港侨界同胞自发组织、又一次以实际行动纪念抗战胜利的隆重展示。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许丕新先生依旧感慨不已,他言,联合香港有志之士出谋划策,举办这样一场大型纪念活动,是为了激励自己和全体同胞共同回忆抗日战爭的烽火年代,回忆东南亚华侨用血肉和日寇对抗,最後战胜敌人的伟大贡献,缅怀历史,弘扬先辈爱国传统。在盛会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缅侨抗日老战士王汉斌來了,時任特首梁振英來了,中联办张曉明主任和一群官员來了,侨界联会陈有庆主席、余国春会长和一众副会长等侨领们也來了。大会洋溢在一片爱国团结向上的氛围中,晚宴中《歌唱祖国》的歌声高歌不绝……


  在纪念父亲的文章中,许丕新先生曾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他没有留给我们很多的钱财,卻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的、永远滋润我们心灵的爱、尊严、善良和诚恳的养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许丕新先生今日一切所为,皆是在传承父亲对华侨的一份情怀和气度,让人们看到,父亲数十年来皆以一己之身教,教育子女甘於奉献的可贵品质。
  为抗战华侨著书立说
  为社团奔波,对於许丕新先生所做的事而言,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在古人讲的“三立”当中,“立言”是最後一“立”,也是让一个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为後辈所记住的人的成长路径。许丕新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为万千华侨“立言”的人。
  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一年,他奔走相告,以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的人脉,联合生活文化基金会和其他侨友,带头掀起了香港侨界史上的一次重大修撰史活动——编撰《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在拥有着众多东南亚华侨同胞的香港,还原东南亚华侨抗日史的著作卻是空白的。在仅有的零零散散的资料中,大多是以党派立场编撰而成的,因此都具有片面性,失去了史料应有的价值。


  “抗日战爭是民族的战爭,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编撰,客观、冷静地还原历史真相。”许丕新先生一脸严肃地说。他认为,编撰史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後代追溯历史的时候有据可循,所以编辑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编辑的思想有失偏颇,那麽其留下的史料将是片面的、不公正的,这样的史料流传下来,不仅是对当年参加抗战的前辈的不恭敬,更会对子孙後代认知历史的角度和思维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其客观性不容忽视。
  他举例说,参与此次书籍编辑的前国民党将领蔡省三,今年已90多岁高龄,这位长者曾用自己冷静的目光审视那段过往的岁月,追思历史,编撰出一套图文並茂的日军侵华的史略,对青年一代了解那段史实提供了事实依据。“这才是编撰史料应有的眼光和态度!”许丕新先生说。
  随着想法的成熟,《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的编撰计划正式展开。实施之初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短时间内筹得善款80多万元。旅居东南亚各个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的华人纷纷发来珍贵的史料和照片。由97岁高齡的抗日将领和年仅23岁的大学毕业生等各方人士组成的超过百人的队伍參与了这一套工程庞大的华侨抗日的图片的资料收集、编、撰、口述採集、梳理、写作、分类、打字、编校、排版直到印刷出版……历经大半年时间,一套共计18本书、约350万字的《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在100多位编辑、作者和许多无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面世,並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获得了国家图书馆和一些省市图书馆及博物馆、研究单位的收藏。
  再度生发编撰“归侨史”的念头
  如果说,《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的汇编只是一个开始,那麽,对於许丕新先生来说,为华侨“立言”永远没有结束。他希望这样的事情可以延续下去,为子孙後代留下更多财富。作为50年代归来的华侨,许丕新先生对同时代回国的华侨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言,五六十年代是大量中国归侨成长的阶段,这些华侨在新中国成立前後,纷纷回国热心参加祖国的建设,所以,这个时期理应作为观察研究华侨历史的重要节点。然而,香港历史上关於这段“归侨史”的研究完全是空白。割断甚至抹杀香港“归侨史”是对这一群体的漠视和不敬,一个没有自己真正的历史,或是历史呈现空白的民族或群体,都是十分悲哀的。
  由此,许丕新先生再次生发编撰《中国归侨史丛书》的念头。
  五六十年代,一群年轻的中国学生,从印尼偷偷带回一批橡胶种子,他们带回来的种子种出了中国第一棵橡胶树;也有归国华侨带回中国史上的第一颗咖啡豆,为发展国家热带经济作物提供了样本。这种对祖国的情感,已根植於骨髓,贯穿着一代代归侨们人生的始终。
  “只要改革开放还继续,‘侨’就必还存在。”许丕新先生这样认为。他说,如今的香港,在世的归侨多达十几万人,他们大多数出生在国外,再大些回到内地读书或工作,而後回到香港,他们的人生轨跡构成了完整的香港归侨经历,足以构成一部典型的“归侨史”。更重要的是,他们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虽遇到许多不顺,但爱国的心从未改变。
  “因此,这本书的採写要放眼民间。侧重写好更多‘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我希望将‘归侨史’写成一个很宏大的故事,这个故事由许多大小角色演绎,每个角色讲述自己的经历,要有根有据、有血有肉,而不尽是唱颂歌。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史书,指引着我们的下一代向这些傑出的前辈看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许丕新先生意味深长地说。
  如果把“侨”放在一个“大侨务” 的视点观察,在海内外,这是一个近一亿人群的(海外约五千万华侨华人侨胞,中国约含五千万归侨侨眷同胞)、拥有同一中华血脉的族群,是一个由同一中华文化的根和灵魂哺育、形成、壮大的属於炎黄子孙的多元化群体。这一特殊的群体正是这一時代踐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锋。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自编撰“归侨史”的计划落地,社会各方资源便纷纷向许丕新先生湧来。而他自己也将其作为人生中最後要完成的一件大事,推掉一切杂事集中精力投入。他希望这套史料丛书能将历史真相与一代代华侨的精神面貌真实地记录下来,给子孙後代留下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何万丰先生是一位奉行极简主义的人  选择了某一行业,便一心一意专注於此  努力让自己做到最好  选择了参与一个社团,便全心全意为其服务  不掺杂其他欲望杂质  他又是一个生活经历极丰富的人  十三四岁便踏足社会,从餐饮店“童工”开始  在变故面前他挺直了脊樑  在压力面前他担起了责任  即使生活给予再多磨难  他都一直积极向上  负重前行 积攒生命财富  “突然有一天,我知道生活不止有彩色,还有暗
期刊
【本刊讯】佛山是中国重要的製造业基地、中国品牌之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於“广佛都市圈”中,是粤港澳大湾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2月27至28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协会一行三十多人前往佛山,围绕佛山与整个大湾区建设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旨在为粤港两地搭建起畅叙情谊、共谋发展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香港与佛山之间的经贸合作。  五会联谊 共商大计  12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动人的旋律愉悦了心灵  优美的动作锻炼了身体  体育舞蹈的健康與活力  让人们身心皆获得享受  舞艺出众的叶洁云女士  致力於推广自己的爱好  希望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  以及科学合理的动作编排  引导学员领略体育舞蹈的魅力  从而使他们也能热爱这项运动  並且改变自己,舞出丰盛人生  专业辅助教学 凸显健康特质  提到舞蹈,很多人的首要印象就是“美”。无论是民族舞、芭蕾舞还是交谊舞等,都可以直接带
期刊
出生於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後,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1975年,贝聿铭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1979年获美国建筑學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章、1989年日本帝赏奖及等诸多荣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期刊
“我觉得男儿总要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於是,在已经可以看到的光明前途面前  他毅然转身,从零开始创业  去探知未知的未来  “做生意不要只想着自己,  还应想着对他人做些什麽贡献”  於是,在开启新的事业征程之前  他给了自己精準的定位——  为其他品牌、企业做一些贡献  用产品的价值来体现自己事业的价值  执著念头 果断决定  十岁,一个只要吃好,玩好,读了好书就知足的年龄,未来的路对於这个年龄
期刊
在中华文化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之中  民俗礼仪贯穿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  自呱呱坠地至去世悼念  皆有各种对应的仪式  如柯维山先生遵循的闽南殡仪风俗  既有环环相扣的步奏  又有别具意义的内涵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  已成为当地民生事宜的重要部分  更作为一种文化与传统流传至今  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  拥有了更高的定位  把家乡民俗带到香港  《荀子·礼论》云:“丧礼者,以
期刊
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从保险业务员到“天时空运”公司创办人  怀揣着梦想与抱负  事业道路中不断突破自我  他认为,物流是工作,是生活,也是一种体验  对他而言,趁年轻,应放手一搏  从选择到涉足、再到将生意版图遍佈世界每一个角落  不同城市,不同风景,不同拍档,不同见闻  视野决定人的高度  他用行走过的每一段经历  與物流进行一次次亲密的“浪漫”对话  做销售,是经
期刊
近日,应邀出席我驻外使馆国庆招待会的多国政要积极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果,讚赏中国为推动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所作贡献,纷纷表示高度重视对华关係,期待与中国促进友谊与合作。  摩尔多瓦副议长维丘克说,中国在各领域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非共和国
期刊
【本刊綜合报道】10月7日晚,泰缘妙佛堂慈善团体庆祝成立三周年暨敬老爱心千岁宴在九龙湾百乐门宴会厅隆重举行。蒞临主礼的嘉宾有: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徐英伟太平绅士、中联办九龙工作部吴小川处长、香港中国国术龙狮总会江沛伟会长、周伯展医生太平绅士,以及该团体会长柯创盛立法会议员M.H.。同时,该会副会长敖嘉年先生、郭政鸿先生、陈山聪先生,该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著名练马师叶楚航先生,以及洪锦铉区议员、张
期刊
【本刊讯】2018年9月27日,港九新界贩商社团联合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九周年活动在旺角伦敦大酒楼热闹举行。  中联办港岛工作部部长刘林先生、行政会议成员张宇人GBS,JP、食物及卫生局副局长徐德义医生JP,中联办九龙工作部副部长刘国强先生、中联办港岛工作部副部长陈旭斌先生、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合副主席刘与量先生、食物环境卫生署助理署长林永康先生、立法会议员柯创盛MH、立法会议员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