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的创新的指导思想。创新教学要求“六大解放”,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克服创新的神秘观,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20-01
传统的应试教学,以社会为出发点,一味追求分数,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移植和灌输,且考什么教什么,跟考试无关的知识很少沾边,思想品德教育更谈不上。教给学生的只是公式、定律和标准答案。方法一般是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定律讲解实例,忽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分数,大搞题海战术和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当然许多高明的老师是不会这样的,但普遍的事实证明:我国青少年科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思维方式传统守旧,过于严谨,专崇权威,创新意识缺乏,他们只能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是说:应试教学是不可取的,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甚至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当然,考试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没有考试就无以识良莠,无以见专长,社会何以分工?关键是怎么考,怎么教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否定传统的这些教学方法其优越的一面。它至少可以使学生少直弯路,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但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是不可置疑的。所以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还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也就是创新教学。
一、创新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鉴于应试教学以分数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创新教学就应该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注重人的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现代脑科学表明,人脑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创造的潜能。但一般人对其开发和利用是很不够的,大约90﹪的脑细胞被“搁置”。创新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创造。
二、创新教学的要求
1、要求做到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学生才能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放学生的嘴巴,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解放学生头脑,学生才能摆脱迷信、成见、曲解,破除唯书唯师唯上,才能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构筑新意。解放学生的双手,学生才能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从事生产与实践,从事科学实验,从事发明创造。解放学生的时间,学生才能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取得更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空间,学生才能摆脱课业的沉重负担,摆脱种种考试的束缚,才能学一点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一些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
2、要求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仅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而已。教學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规律。
3、要求克服创新的神秘观。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并不神秘。陶知行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对成人、教师、尤其是先行的工凭什么者来说,未必是新颖的,但对于学生个人或同龄人来说,却显出新颖性,独创性。这是要求老师和学生都应明白的观念。
三、创新教学的具体实践
例如:初中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
课前准备:在操场上沿不同的方向画两条长短不一的直线;体育用的卷尺两个;秒表4个。
组织教学:①教师复习引入课题:速度和平均速度;②宣布:这节课要到操场上去上。要求:分成两组,任命组长;纪律:出入有序、安静、迅速。
实地教学:学生按两队站好,两队各派出一名同学沿课前画好的两条不同方向的白线从起点跑到终。之后,老师宣布要给跑得快的那队加分。结果两组同学“争”了起来。因为到底谁跑得快呢?无奈教师只好选贤,请能够确定他们快慢的同学站出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站了出来。教师要求他们分别说出测量的方法,然后分给他们卷尺、秒表,要求两队再派出一名同学比赛。这次同学们求出了两人跑的速度,谁快也就很清楚了。决定运动快慢的两个因素路程和时间以及速度的测量也就自然地烙在同学的脑海里。
可是当教师要给跑的快的那队加分时,同学们又“闹了”起来。原因是两个同学跑的路程不一样,路程远的,后来的速度自然慢一些。
接着,教师故意从两队中选出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要求他们沿环形跑道跑,起初“大个子”跑的快,可后来“小个子”慢慢地追了上来,先到达终点。这次教师让学生自己来评判,有说大个子快的,也有说小个子快的。争的结果,争出了平均速度。
最后回到教室,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布置作业:测量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速度的概述虽然简单,但教学的目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激起兴趣,从而投入更深的研究。本节课教师大胆地走出教室,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情绪激昂,气氛强烈。这都是学习的前提,再就,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也是一种“减负”。从教学本身的创新上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教无定法,本节课也只是一种尝试而已。
后记:“测量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各样测理路程的办法。有几何法的,有轮子法的。其中如何测定轮子的转数,也有各种方法。有在自行车上设置打铃的,也有采用滴水法的等,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激发了创造欲望。
参考文献
[1]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D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2] 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9(6).
关键词: 创新;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120-01
传统的应试教学,以社会为出发点,一味追求分数,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移植和灌输,且考什么教什么,跟考试无关的知识很少沾边,思想品德教育更谈不上。教给学生的只是公式、定律和标准答案。方法一般是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定律讲解实例,忽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分数,大搞题海战术和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当然许多高明的老师是不会这样的,但普遍的事实证明:我国青少年科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思维方式传统守旧,过于严谨,专崇权威,创新意识缺乏,他们只能消极地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是说:应试教学是不可取的,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甚至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当然,考试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没有考试就无以识良莠,无以见专长,社会何以分工?关键是怎么考,怎么教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否定传统的这些教学方法其优越的一面。它至少可以使学生少直弯路,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但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也是不可置疑的。所以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还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也就是创新教学。
一、创新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鉴于应试教学以分数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创新教学就应该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注重人的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现代脑科学表明,人脑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创造的潜能。但一般人对其开发和利用是很不够的,大约90﹪的脑细胞被“搁置”。创新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创造。
二、创新教学的要求
1、要求做到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学生才能观察世界,观察社会,探索新领域,研究新事物。解放学生的嘴巴,学生才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解放学生头脑,学生才能摆脱迷信、成见、曲解,破除唯书唯师唯上,才能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构筑新意。解放学生的双手,学生才能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从事生产与实践,从事科学实验,从事发明创造。解放学生的时间,学生才能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取得更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空间,学生才能摆脱课业的沉重负担,摆脱种种考试的束缚,才能学一点自己想学的东西,思考一些自己乐于思考的问题,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
2、要求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仅是科学知识体系的一个蓝本,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样本,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而已。教學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在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规律。
3、要求克服创新的神秘观。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并不神秘。陶知行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创新对成人、教师、尤其是先行的工凭什么者来说,未必是新颖的,但对于学生个人或同龄人来说,却显出新颖性,独创性。这是要求老师和学生都应明白的观念。
三、创新教学的具体实践
例如:初中物理“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
课前准备:在操场上沿不同的方向画两条长短不一的直线;体育用的卷尺两个;秒表4个。
组织教学:①教师复习引入课题:速度和平均速度;②宣布:这节课要到操场上去上。要求:分成两组,任命组长;纪律:出入有序、安静、迅速。
实地教学:学生按两队站好,两队各派出一名同学沿课前画好的两条不同方向的白线从起点跑到终。之后,老师宣布要给跑得快的那队加分。结果两组同学“争”了起来。因为到底谁跑得快呢?无奈教师只好选贤,请能够确定他们快慢的同学站出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站了出来。教师要求他们分别说出测量的方法,然后分给他们卷尺、秒表,要求两队再派出一名同学比赛。这次同学们求出了两人跑的速度,谁快也就很清楚了。决定运动快慢的两个因素路程和时间以及速度的测量也就自然地烙在同学的脑海里。
可是当教师要给跑的快的那队加分时,同学们又“闹了”起来。原因是两个同学跑的路程不一样,路程远的,后来的速度自然慢一些。
接着,教师故意从两队中选出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要求他们沿环形跑道跑,起初“大个子”跑的快,可后来“小个子”慢慢地追了上来,先到达终点。这次教师让学生自己来评判,有说大个子快的,也有说小个子快的。争的结果,争出了平均速度。
最后回到教室,教师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布置作业:测量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
速度的概述虽然简单,但教学的目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激起兴趣,从而投入更深的研究。本节课教师大胆地走出教室,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情绪激昂,气氛强烈。这都是学习的前提,再就,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也是一种“减负”。从教学本身的创新上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教无定法,本节课也只是一种尝试而已。
后记:“测量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同学们想出了各种各样测理路程的办法。有几何法的,有轮子法的。其中如何测定轮子的转数,也有各种方法。有在自行车上设置打铃的,也有采用滴水法的等,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激发了创造欲望。
参考文献
[1] 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D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2] 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