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年级观察日记活动链引发的思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90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我们换了一间有阳光明媚窗台的新教室。我和学生把窗台开发出来种了植物,养了小动物,并称它为“阳光阳台”。从此,这里生机盎然、惊喜不断——大蒜宝宝在我们的悉心照顾下生根长叶;小蜗牛从养殖箱偷爬到阳台的窗帘上;水仙在寒冬中竞相开放;家里废弃的萝卜头也在这里抽出了新叶,重新绽放生命的光彩……阳台上的生命故事,成为我们班习作起步阶段学生的习作对象和习作素材。
  我为三年级上册的习作安排了八项内容,如表1所示:
  试着提炼其中的关键词“有趣”“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意思连贯”“一件简单的事”等,梳理出关键概念的进阶发展与重要学习节点,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具体化、可操作化的“阳光阳台”习作实践活动,借助真实情境、典型任务的设计,形成三年级上册“观察日记”习作教学的大单元框架(见表2),形成习作体验活动链。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单元整合活动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效果。
  1.学习任务化为动机,获得表达的自信
  只有当儿童的学习同外界的教材相符合的时候,他们的心智才能符合逻辑。充满爱心的学生将阳台上的小生物视如珍宝,倾注情感守护和培育。久而久之,阳台上这些小生命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竟牵动着学生的喜、怒、哀、乐。
  有的学生因大蒜迟迟不发芽而烦恼:“这几天,我有点着急了。我的大蒜还没有发芽,可别人的大部分都发芽了。我的大蒜只是每天都长些根还掉些根。最不幸的是,它还发霉了。我担心大蒜会不会一直长不出来。是我哪里做得不好?为什么还长不出小苗?我又一想,有的人发育早些,有的人发育晚些,这都是正常的嘛。蒜也一样,我变得开心了点。我还是耐心等待着发芽的那一天吧!”有的学生因见证焕发活力的新生命而惊喜:“我的蒜宝宝长出了绿色的小苗了!我很高兴。蒜宝宝的芽大约3毫米左右,就像一只害羞的毛毛虫悄悄地伸出它的小脑袋。”也有的学生因突然的变化而手足无措:“今天早上我发现,我的水仙遭遇了不幸。因为它有五处都被别人折断了。我的心就像被一个小魔鬼折磨一样很难受。”还有的学生因失去而黯然神伤:“当我拿起一只蜗牛时,我看见壳的最上面破了,一块已经腐烂的肉露了出来,我害怕极了。摔破壳的蜗牛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很伤心。”
  情动而辞发,心弦的拨动让学生产生了表达的动力。心门的开启对于习作之门的开启至关重要,理想的写作应该是有种不吐不快的冲动,好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喷涌和抒发。如果在写作的初期,能让学生切实获得书面表达的愉悦感和自信心,那么原先由教师设计的任务便有可能顺利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激发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2. 典型任务链直指问题,提升学习有效性
  整合后的习作实践活动更关注学生的真问题,注重从学生真实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观察”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所要叙述和描写的事物观察得愈细,印象愈清晰,就愈有可能说、写得更具体生动,并有真情实感”。典型任务成一条任务链,环环相扣,难度逐步提升。
  从调研看,其实学生对什么是“观察”并不会真正理解。因此第一个典型任务安排的是认识“观”和“察”。通过举例和联系生活,让学生了解:“观”侧重认识事物的外在特点,“察”关注细微之处,讲求观察过程的体验、思考和发现,更侧重思维。从方法上来看,观察有多个维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身体的感觉等,学生需要学习运用身体的感知器官努力地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最初阶段安排的是静态事物的外形观察。了解了观察维度,接着通过具体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有序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视觉到触觉进行观察体验。
  观察作为第一个典型任务完成后,如何落笔成段,学习“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便成为了接续的第二个典型任务。从看到写、从说到写,一直就是学生习作的难点。典型任务的设计正是抓住这样的问题,设计成层级清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的任务链。每一次实践活动集中解决一个或某一方面的问题,力求有效。
  针对观察设计的典型任务链,让学生对动物、植物的特点把握更准确,写出的文字也更生动,更自然地传递出真情实感来。正是因为这样的指导也使得起步阶段的学生的习作水平远高于本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
  3.学习情境紧连生活,拓展学习的空间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本和学本。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儿童的主观经验成为教材的起点和中心。儿童有兴趣的活动便是最理想的课程”。
  选取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其变成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设计成有结构、有联系、有梯度的情境连续体,这样的情境连续体将学生置于语文学习的中心,使其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从而能更清晰、更具体地察觉到单元主题学习的意义,产生真实的学习期待与兴趣。在情境活动中,切实提升学生观察、写作、想象等能力。
  因为“阳光阳台”的小生命,学生的生命也焕发出了灿烂的光彩。“看到这一切时,我羡慕极了。如果我长得像大蒜一样快,那该多好呀!”“我想,这只蜗牛静静地趴在那里,寂寞不寂寞啊?我要跟它成为好朋友,陪伴它。”“只要你充满好奇心去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很多秘密。”“世界上一定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在不知不觉中,“阳光阳台”成为学生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滋养他们生命成長的养分。学生对“阳光阳台”生命的关注和好奇,势必会促使他们走出教室,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中去认识生命、探求未知。
  写作、阅读不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是作为一个人体验生命的有效手段。着眼于人的培养,感悟生命才是我们教育的追求。正如朱作仁、祝新华两位教授所提出的“作文训练的心理学意义,主要是三个方面: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认识能力,陶冶思想情操”。
  单元整合不是教师任意的创生,而是立足于理解教材、分析学理、研究学生等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的整合,目的是指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学资源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北京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共识和要识。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是一次考验。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教师的素养如果没有得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必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呢?又该怎样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呢?  一、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师核心素养应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够适应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政治
小说教学,一般老师们更多倾向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做文章。当然,也不会忘了引导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境遇的契合关系。而情节中含有的“意外、悬念、巧合、衬托、暗示、矛盾、冲突”等语文知识,往往在阅读教学时被老师忽视。那么,这些语文知识需不需要教呢?当然要教。因为,情节内容一读就懂,读懂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而阅读教学需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理解语言
美国作家E·B·怀特因他的巨著《夏洛的网》享誉世界。细细品味,他别具匠心的文本构思,清新独特的语言风格,形象鲜明的角色特征,爱与温情的成长主题,都值得我们去深入解读。本文将从关注和解读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出发,旨在引领学生涵泳文本,感受文本诗意的语言魅力,畅享童话中的诗境。  《夏洛的网》诗意的语言魅力对读者的指引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清新活潑的语言风格引发诗性品质  用最单纯的眼光去阅读《
扬州市首届语文教师高端研修班于2015年3月14日开班,以“回归原点,安身立命”为准则,聘请一流专家授课,让学员走近大师,深入研修学科本体知识,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着力培养语文高端人才。从“回归原点,安身立命”引发的对于语文教育追求的思考,到前瞻性地提出“学段融通”的理念并进行教学实践与研讨。三年来,高研班组织了“鲁迅作品教学研讨”“杜甫诗歌教学研讨”“汪曾祺作品教学研讨”,到这次的“整本
你努力追求一节什么样的语文课?这是一个我问过无数语文教师,也问过自己无数次的问题。我以为,唯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找到课堂教学的应然方向。  首先,它应该是一节纯粹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就绝不能冒语文之名,行思品、科学、政治、历史等课之实。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对语言文学的欣赏和品鉴,对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文本解读  《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学习本课既要关注单元主题的落实,又要兼顾古文的特征,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综合确定教学内容。  作为古文的朗读,不能仅满足于读准字音,还应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句中进行正确的逻辑停顿,整体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教师可示范读、带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展示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感、意蕴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走向熟读成诵。逻辑停顿可参考如下:  群儿/戏于/庭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坚持融合创新”便是四大基本原则之一。坚持融合创新,要发挥的是技术优势,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  我试着借鉴“建构学习理论”来描述童真语文,其中的工具观便是“信息技术 ”。学生的学习建构活动需要强有力的建构工具,信息技术便成为智能时代现
个人小传  “陈老师的课,总是与众不同!”  “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  这是很多老师听了我的课、我的讲座后,给我的评价。其中,有褒奖,也有批评。无论褒贬,我都接受。因为,我会“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  小船。  也许,骨子里有点不安分的基因,从小就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数学课上,我总是向老师求证我的解题思路对不对;语文课上,我经常因为一个句群里层次的划分,和老师据理力争。好在我很有礼貌,老师们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的是鸟儿寻找树,并唱歌给它听的故事。  二、品味诵读,感悟友情  师:好!其实,不管是讲,是读,是听,这个小故事都感动了无数人。  师:那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生:鸟儿和树。(师板书:鸟儿 树)  师:下面,让我们来猜测一
一、导入:初步感知“和”意  师: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历史故事。谁来读课题?  生:《将相和》。  师:《将相和》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有好多国家,最主要的有7个:齐楚燕赵韩魏秦。这些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其中有个秦国,依仗自己力量强大,常常寻找借口进攻别的国家,人称虎狼之国。《将相和》讲述的就是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个故事。  师:大家预习了课文,“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