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引领下的高中育人模式革新与思考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基计划”将引发基础教育领域育人方式的进一步革新。高中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基于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一是通过构筑真实的德育场域,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二是通过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个性化培养策略,激发学生各扬所长;三是通过家校互联、校社互融、学段互通,拓宽学生成长通道,助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4-0039-04
  当代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拥有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2020年初,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以“服务国家战略,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为指导思想,以选拔和培养“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为目标需求,深化教育各领域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
  高中阶段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强基计划”也必将引发基础教育领域育人方式的进一步革新,对普通高中全面构建育人体系、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多元评价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普通高中如何在把握办学方向的基础上,通过变革育人方式,提供拔尖创新人才产生和成长的土壤?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基于办学定位和育人目标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思考。

一、早立志:构筑真实德育场域,打好学生生命底色


  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需要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人大附中在实践中通过思政课程、学科德育课、公益研修、红色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构筑真实德育场域,引导学生感知爱国情感,坚定家国认同,开展爱国实践,培养爱国心,塑造中国魂。
  1. 思政课程与学科德育双引领,厚植家国情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重要载体。人大附中重视思政课建设,并通过教学研究、专题探讨、教师研修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政课质量,发挥其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期,学校政治教研组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依托国家及区域内相关研究基地的科研力量,聚焦思政课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研究,不断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平。如通过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设计研究,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学校还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深度合作,组织开展大学、中学集体备课活动,并于2020年9月承办了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场会,探索高校和基础教育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路径。除建设好思政课主阵地外,学校还注重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研究与实践,通过跨学科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型。
  2. 公益研修与红色研学促实践,坚定理想信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为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体悟不足的缺陷,人大附中通过精心设计公益研修课、红色研学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中树立“扎根人民,报效祖国”的志向,并且通过与各地政府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通过红色研学实践课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路径。从2015年开始,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前往江西兴国、江苏南京、云南兰坪等地,通过“重上井冈山”“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亲临革命圣地、感受先烈精神的机会,引导学生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奋斗力量,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意志和决心。同时,在红色研学实践过程中,人大附中学生还与当地学生结对子、进课堂当小老师,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公益精神和大爱情怀。
  3. 志愿服务与公益社团相结合,明确价值取向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落实德育实践的重要途径。人大附中志愿团作为我校最具影响力的学生组织之一,自2002年成立以来,组织策划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内容涉及敬老院敬老服务、名人故居志愿讲解服务、大型赛事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服务、打工子弟小学支教服务等各层面,参与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参与形式日趋广泛。此外,大量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公益社团蓬勃发展,其中部分公益社团组织的支教服务还走出北京,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部分脱贫攻坚地区。如学生曾通过组织冬夏令营、线上公益教学、实地送教等活动,招募志愿者为云南兰坪、昭通、丽江以及安徽潜山的贫困生提供线上公益教学服务。2020年8月,人大附中公益社团的200多名学生还利用暑假时间,通过精心备课和授课,为江西兴国的中学生提供了涵盖多学科内容的在线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明确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助成才:完善精准教學供给,激发学生各扬所长


  有研究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在某领域存在超强的内生动力,超强的思维力、记忆力、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特殊的发展需求。“非常之才,当用非常之策。”人大附中在办学实践中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在“尊重个性,挖掘潜力”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分类培养等手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为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   1. 构建多元立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育的基石。人大附中通过构建“一主线、三层次、五领域”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内容选择。
  人大附中在为学生提供普适性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素质禀赋,构建人文、数理、科技、艺体等不同类别的学生培养规划,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例如:学校通过智慧校园的记录数据,结合学科潜能测评、学生兴趣测评和能力测评,为学生提供个体画像,辅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和自主选择。以数理类方向为例,学校为选择此类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并为其配套开放高端实验室;同时灵活设置课程和学习方式,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选择缩短学时,部分课程可申请免修,课程的学习顺序、学习时间也可以自主安排。

三、重成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拓宽学生成长通道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度关注学生个人志向与未来发展,重点思考如何将为国育才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有机统一,并努力打破校内外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和空间。
  1. 家校互联,助力学生生涯发展
  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一步。人大附中自2017年起在高一年级开设生涯规划必修课,围绕“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决策与行动”等方面精心设计生涯规划课程,并通过专业讲座、社团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在学业、专业与职业选择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此外,学校还依托校内心理教研组的专业背景以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整合组建起一支专业过硬、理念前瞻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团队,并组织这一团队对高一年级班主任和百余位家长志愿者进行培训,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资源参与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学业潜能评估、发展测评以及一对一咨询服务,解答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
  2. 校社互融,拓展学生探索空间
  人大附中积极打通校内外空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部分在京中学、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实施联合教学,构建合作互融模式。如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科幻物理”“JA经济学”等几十门新课程在线化,与其他学校联合开展跨校选修,凝聚各校精品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线上学习空间和资源;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博展馆等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跨学科综合学习,在此过程中体验科研过程,提升科研能力;通过邀请专家院士进校园进行学科教学、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与社会科学领域热点问题及前沿研究成果,提升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信心。
  3. 学段互通,促进成长有效衔接
  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当前依据普遍认知水平划分的学段制教学,在打牢人才发展基础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对于某些英才儿童而言,由于其学习能力、思辨深度、实践水平普遍超出大多数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若小学、中学、大学各自为政,仅仅局限于本阶段的教学任务,必然会形成创新人才发展的壁垒。人大附中在深刻认识到学段协同必要性的基础上,积极谋求与上下各学段教育的合作和衔接。如学校设立学科贯通课程研究中心,将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通盘考虑,构建贯通课程实施方案,将一些科学类课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的内容下沉到低年级,在落实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学校还通过课题研究、联合培养、跟踪调查等方式,与大学合作探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应用衔接,一方面明晰大学阶段教学科研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据此改进高中教育;另一方面从中学视角为大学提供真实、有效、重点突出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参照,以完善大学阶段的人才选录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 OL].(2014-09-04)[2021-03-28].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0-01-13)[2021-03-28].http://www.moe.gov. 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2001/t20200115_415589.html.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 鄭泉水.“多维测评”招生: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大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18(5):36-45.
  [5] 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J].教育研究,2012(11):28-35 67.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2021-03-28].http://www.gov.cn/ 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编辑 王淑清)
其他文献
摘要提出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实验”具有一定战略意义。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在实践和研究中,凝练成“化一”教育思想,基于数学的独特任务,整体设计数学育人图谱,采用“化错”的教学策略,让数字带上温度,透射出价值方向和磅礴的力量;在思维激荡中,将故事和数学人格化,进而沉淀在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培养学生有带得走、带着走的能力,生长出大智慧,“化”出了既扎实又精彩的育人全过程。其“思想实验”深植于中华传
教师培训自主选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一些省市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各地的实践将教师培训自主选学实施的模式概括为:单一自主选学模式、多项自
摘要通过在北京市400余所学校的行动研究发现,班本教研在提升特殊学生群体社会情感能力和日常表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提升特殊学生群体的社会情感能力需要建立行之有效、分工明确的项目实施机制,尊重学生能力发展的多样性,建构促进发展的生态系统,并要依据各校情况灵活应用班本教研模式。  关键词 班本教研;特殊学生群体;社会情感能力;行动研究;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迫切需要提升校长的设计素养和能力。管理学属于设计科学,通过设计可以提升学校品质,而设计师是校长的重要角色。具有设计能力的校长可以提高办学目标的前瞻性、管理工作的有序性、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学校管理的艺术性。校长提升设计能力的基本策略为:秉持系统观念,学会设计思维,强化改进意识,弘扬创新精神。
摘要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在开展生态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探索运用儿童视角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精神素养。一是劳动基地的建设凸显儿童性,包括基地设施注重探索性、局部设计注重趣味性、基地文化注重知识性;二是劳动教材的编写体现主体性,邀请学生全程参与编写《生态劳动教育实践》校本教材,使其内容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和体力特性;三是劳动课程的实施彰显成长性,包括依托生态基地,体系化构筑劳动内容,多
从民族心理距离的视角对贵州省义务教育均衡政策体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决策者民族心理距离影响教育政策思路,基于民族平等的价值立场形成了一系列弱势补偿的倾斜教育政策;执行者民族心理距离影响教育政策的转化效度,教育政策执行者对教育政策、轻重缓急的筛选、执行程度与力度等基于民族心理距离的判断。教育政策对象的民族心理距离影响教育政策的认同度,教育政策与民族心理距离越近,教育政策对象越容易接受。反之,心理距离越远,越容易排斥。提升多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有效性,要从民族心理调控入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使教
学术适应是国际留学生在异文化社会中求学普遍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对北京市高等学校中非洲留学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非洲留学研究生在华求学过程并没有遭遇严峻的学术适应挑战,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较为顺利地完成学业毕业回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学术适应形态,这主要与我国对非洲留学研究生良好物质经济的支持、英文授课项目的设置、教学培养标准的降低、完善的教学管理与服务以及留学生本人的努力、内群体的支持等主客观因素有关。为进一步提高来华非洲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适应能力,高校还
培训的价值取决于它对绩效目标的贡献。由培训引发的学习应用与转化情况,是判断培训项目实效的重要依据,而行为改进是学习应用与转化的关键证据。教师培训项目要以绩效为基础,基于成人学习有关理论,以行为改进为导向,按照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时间逻辑,围绕准备、体验、转化、追踪来设计完整的学习流程,切实引导学习转化,实现学以致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前提。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对增强中华各族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化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当前相关研究的整体趋势,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为切入点,从学理上深入剖析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强化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
理科教育薄弱已经成为阻碍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而师资队伍水平则是决定理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基于官方统计数据和西藏62所中小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西藏中小学理科教师数量基本充足,但城乡之间、各地市间以及理科教师内部的资源配置失衡问题较为突出,并且优质和专业对口的理科教师资源不足。另外,理科教师在具备良好专业精神与教育理念的同时,技术知识(T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两个知识维度的水平却比较低,乡村教师与年轻教师的专业能力、城镇教师与年长教师的教育理念、少数民族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