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890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音是短暂的,并且难以找寻,是转瞬即逝的“物”,甚至连称它为“物”都是一种曲解。它是人类感觉经验中最根本的层面之一。和普通的感觉能力相比,声音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最重要途径。在生理发展过程中,听觉先于视觉(当我们离开子宫之前,我们已经能听到外面的世界)。声音的重要性在于,它告诉眼睛应该看哪里,让我们从听觉上去定位那些发生在身后,拐角处或者墙的另一边我们无法看到的声音来源。声音的重要性还在于,每当我们闭上眼睛时,我们的耳朵却在不受控制地工作。我们常常会遇到视觉受限制的情况;但是我们却极少会遇到听觉受限制的情况。因为世界上没有听觉层面上的黑暗。这种情况类似于听觉与味觉、嗅觉等其它感官方式之间的关系。除了空间上的靠近之外,触觉正好需要声音的参与,从这层意义上我们才能称听觉是一种身体上的变化。
  声音作为辐射性的动态传播方式,它既是公共的,同时又是私密的;既是巨大的,同时又是无限小的。声音通过身体将我们与遥远的振动物体联系在一起,还告诉我们距离我们最近的周遭环境。声音是通过任何将声源和听者联系起来的介质来传播的;与此同时,它告诉我们振源的位置。我们所听到的内容和客观环境与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是一样多的。我们所处的位置不仅与声音的来源,还与客观环境的物理特征有关,是听觉知觉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视觉相比,听觉是自然界真正的内在空间。
  声音和听觉都是非常私密的,是社会的内化形式,同时包含了神圣与亵渎。许多精神传统,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万物有灵论以及各种各样的传统信仰体系,都为声音留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认为它是全球的和谐语言,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创作方式,或者是一种集中注意力和平息内心的方法。反之,声音也是一种控制和抑制的方式;是一种被挖掘,选择、展开、调节和压制的事物。它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政治的。
  声音是很奇怪的东西。事实上它根本不是“东西”,因为它并非可辨识的实体或物质。它是一个过程,复杂的过程:粒子的运动、物体的运动、空气的运动,有时还包括液体的运动。声音抓不住,摸不着,也别想用手去感觉它。它不是什么“东西”。“东西”会发声,要发声还得移动,但声音则绝不是“东西”。声音消失后,留下的便只有记忆。它像是书法家的手、手腕和手臂的复杂运动:动作发生,时间经过,有事情发生。但书法家的动作在纸上留下印记—看得见的实体残留物,而声音仅仅搅动了空气,什么都不留下。声音在其时间范围内开展,然后消失,永远地。唯有记忆残存。记忆,并不持久。
  为了帮助记忆,我们通常不会留意声音本身,而是留意发出声音的物体:一把吉他、一部电话、一辆机动车,什么都好。声音的名字也来自发声物体。我们西方人基本没有用来为具体的声音命名的词汇。无论是吉他、电话还是机动车,它们发出的声音都没有名字,于是我们不得不用发声体来为这些声音命名。正因如此,人们不谈声音,他们谈发出声音的物体,谈“东西”。结果,声音不再是声音,它成了
  东西。
  我们较关心的往往是东西,而非声音。我们沉迷于发出声音的那件东西,如果辨认不出,我们就会迷失、丧失兴趣、甚至感到沮丧。声音的意义通常存在于发声体中,我们在脑子里把这些物体放在一起,形成叙述。我们喜欢故事。如果辨认不出发声体,声音就太抽象了,也很难得出意义来,故事不能凭空,至少,凭空讲故事的难度要高一些,因此我们要做功课了。
  为了和声音发生关系,我们要做的功课是聆听。“听(见)”和“聆听”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人们不怎么聆听,他们听见声音,但很少聆听。听是一个物理的、生理的、生物的过程。声音(通常)是快速运动的空气。空气进入耳朵,令鼓膜振动。在耳朵内部,鼓膜通过人体内三块最小的骨头和内耳耳蜗连接,机械振动传过内耳,被转化为电信号,随后被听觉神经传入大脑。动能被转变为电能。这就是“听”,这个过程从不间断。
  这个世界是一个声音的世界,声音是进入世界的基础。它帮助你确定你的方向,理解你在哪里以及你周围发生的事情。声音是介入,经验和显现的方式。
  听,听这围绕在你身边的声音,然后去了解你的世界。
其他文献
对威尼斯官方的组委会而言,于6月1日开幕的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只不过是与以往诸届威尼斯双年展一脉相承的惯性行为,不断变更的策展人对应着不断变更的主题,艺术家的更迭象征着艺术圈活力依旧,唯一的不同可能是要为平行展多设立些展区,当然这也带来了不少的收入,双年展之母依旧稳步向前。  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很可能将会是继1993(45届)、1999年(48届)后最有话题性及代表意
期刊
5月13日,世界顶尖艺术刊物《The Art Newspaper》(艺术新闻报)中文版发刊庆典在北京举行。《The Art Newspaper》创始人暨总编辑Anna Somers-Cocks女士、现代传播集团董事会主席邵忠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王璜生先生、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亚太区总监Magnus Renfrew先生、著名评论家Karen Smith女士,及众多艺术节知名人士到场祝贺。创刊仪式后还进
期刊
5月14日,位于伦敦的泰特英国美术馆举办名为“穿行英国艺术”的展览,向公众展示其耗时3  年、耗资4500万英镑进行的大规模重新布局成果。此次重新布局旨在以传统的编年方式,全面呈现自1545年以来近500年的英国艺术变迁史。  展览以画家霍尔班的画作为起点,将该馆收藏的最著名画作按时间顺序摆放在20个展厅内,其中包括克里斯·奥菲利和雷切尔 · 怀特里德在内的当代艺术家,特纳、惠斯勒和康斯特布尔的名
期刊
这个学期上了一门新课《中国绘画史》,罕见的有两位原来修过我的课的学生成了回头客,一位是美术史系的二年级生,另一位则是美术系的应届毕业生,来自芬兰的威尔 · 兰琵(Ville Lampi)。威尔去年春季修过我开的《当代中国美术史》,作为一个国际学生,他考试和论文写作的突出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是个非常聪明而且用功的学生。前两周威尔给了我一份请柬,原来是他们的毕业作品展。展览3月25号开幕(图1),我上楼
期刊
为庆祝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5月20日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馆藏近11万件藏品中甄选出的660件作品组成,其中既囊括了诸如《父亲》、《流民图》等极具美术史标杆意义的经典之作,也不乏许多从未曾公开展示过的“镇馆之宝”与“历史档案”,可谓中国美术馆50年收藏历程之精华。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表示:“此次展览既是建馆50年来典藏品中重要部分的展示,更是由它
期刊
在空气中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不同频率的纵波传递,让声音成为终日环绕在我们身边的最大现实。但相比依靠光线而存在的可视现实而言,昼夜无歇的声音传递却更容易被忽略和漠视。而在我们通常所言的“当代艺术”的范畴之内,从学院教育到现场展示,众多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结构支撑的声音,也经常让“失聪”的耳朵成为一对被视觉观看所压抑的常态摆设。  声音是什么?声音是可感知的空间吗?就像小时候向幽暗的水井中投入的一块石子
期刊
时间:2014年12月6日下午  地点:杭州美和院艺术中心  研讨会主持人:王犁  文字整合:侯昌恒  参加研讨会名单:  杨建国:《东方艺术·国画》主编、著名策展人、“80水墨记”学术主持  路海燕:中国美术学院游戏系主任  张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茹峰: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陈子游: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中国艺术家年鉴》主编  孔令伟: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
期刊
经过5天鏖战,中国嘉德春拍5月14日在北京圆满收槌。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近现代工艺美术、油画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门类共创出25.71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为嘉德二十岁生日献上大礼,也给内地艺术品春拍季送上开门红。成交价超过千万的拍品达到39件,其中3件拍品超过五千万元成交。  今年恰逢中国嘉德成立二十周年,作为今春内地拍卖第一槌,中国嘉德春拍现场火爆的气氛及踊跃的成交情况,让大家都很为
期刊
在微博上姚大钧有很多身份标签,如中国美术学院 Open Media Lab 开放媒体工作室、Post-Concrete 唱片、重美学口味研究所、SONART声纳系列、中国声音小组、前味音乐电台、前卫音乐网等,但所有这些身份的标定并不足以用来划分出某个关于声音艺术的定义。正如他自己曾说道的:“我并不认为声音艺术或实验音乐等名词定义有任何重要性,声音和听觉成为空间摆设与视觉炫示的装饰,这才是整个音乐体
期刊
在大陆市场持续调整,前景尚不明朗的阴霾下,香港艺术市场则依靠着自身的地缘与国际化优势释放着市场逐渐回暖的积极信号。香港佳士得2013春拍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5月27日全部落槌,686件拍品售出559件,成交率达81%,共收获7.54亿港元总成交。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的作品备受追捧,在成交单价前十位的榜单上占据5席。  本次拍卖分为4个场次,延续了近年佳士得推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主题,且首次呈现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