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词人姜夔又号白石道人,因此人称姜白石。他喜欢游山玩水,经常沉浸在湖光水色之中,而这种风景,也正是他产生创作灵感,进行诗词创作的好地方。他精通音律,所写的词,音调婉转,词句精美,结构缜密,影响颇大。
相传有一次,他泛舟游巢湖,波光山影,渔帆点点,十分心旷神怡。可惜的是没有风,船行颇不便。这时他想到了自己以前曾用仄韵写过的一首《满江红》,其中最后一句是“无心扑”三字,歌唱的人必须把心字唱为去声,才能合乎音律(结尾字“扑”是仄韵)。而姜夔,早就想用平韵写一首《满江红》,即将结尾三个字最后二字换成“仄平”,可是一直没有成功。这时,他面向巢湖中的姥山祈祷说:“姥山之神啊,如果您现在能刮起一阵风来,让我的船扬帆而行,那么,我一定用平韻写一首《满江红》来为您祝寿。”这样祷告了几遍之后,果然,凉风习习。姜夔见此,十分高兴,忙令挂帆起航,写下一首平韵的《满江红》: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应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这首词,上片写仙境,下片写人间;上片写现实所愿,下片写历史所感,颇为独到。上片写仙姥山下诸神降临的状况,当时仙姥庙中就有十五尊女子雕像,所以词中说“相从诸娣玉为冠”。下片则写巢湖的地理位置重要,姜夔将笔锋遥顾,引用了三国时孙权与曹操在此争战的史实。最后两句映衬感慨,颇为新颖,也别出新意。这首词写得朗朗上口,音韵流畅,上片结尾的“佩环”就是换成了“仄平”。但自姜夔写下此词后,由于并不易唱,因此几乎没有人能唱它,十分可惜。
姜夔以平韵写《满江红》的愿望实现了,也成功了,这并非借助神送来的风之力,而是在于此情此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给他提供了素材和艺术思维的天地。由此可见,姜夔创作重视词调的声韵和文字雕琢的特点,以致在他之后,南宋词坛上形成了专事辞藻,作词不顾内容与思想感情,而仅仅流于形式的倾向,这是姜夔所始料不及的。
相传有一次,他泛舟游巢湖,波光山影,渔帆点点,十分心旷神怡。可惜的是没有风,船行颇不便。这时他想到了自己以前曾用仄韵写过的一首《满江红》,其中最后一句是“无心扑”三字,歌唱的人必须把心字唱为去声,才能合乎音律(结尾字“扑”是仄韵)。而姜夔,早就想用平韵写一首《满江红》,即将结尾三个字最后二字换成“仄平”,可是一直没有成功。这时,他面向巢湖中的姥山祈祷说:“姥山之神啊,如果您现在能刮起一阵风来,让我的船扬帆而行,那么,我一定用平韻写一首《满江红》来为您祝寿。”这样祷告了几遍之后,果然,凉风习习。姜夔见此,十分高兴,忙令挂帆起航,写下一首平韵的《满江红》: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应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这首词,上片写仙境,下片写人间;上片写现实所愿,下片写历史所感,颇为独到。上片写仙姥山下诸神降临的状况,当时仙姥庙中就有十五尊女子雕像,所以词中说“相从诸娣玉为冠”。下片则写巢湖的地理位置重要,姜夔将笔锋遥顾,引用了三国时孙权与曹操在此争战的史实。最后两句映衬感慨,颇为新颖,也别出新意。这首词写得朗朗上口,音韵流畅,上片结尾的“佩环”就是换成了“仄平”。但自姜夔写下此词后,由于并不易唱,因此几乎没有人能唱它,十分可惜。
姜夔以平韵写《满江红》的愿望实现了,也成功了,这并非借助神送来的风之力,而是在于此情此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给他提供了素材和艺术思维的天地。由此可见,姜夔创作重视词调的声韵和文字雕琢的特点,以致在他之后,南宋词坛上形成了专事辞藻,作词不顾内容与思想感情,而仅仅流于形式的倾向,这是姜夔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