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很喜欢这句话。我曾经在作家阿城笔下看到这样一个说法,他说,一个人四十岁以前的容貌靠的是遗传天生,四十岁以后的容貌靠的是自己后天的修炼。我觉得他说得有些保守。作为一个资深的教师。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有的人刚进大学,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尖嘴猴腮,其貌不扬,然而,两三年过去,你突然发现,他变得漂亮了,有魅力了,需要你刮目相看了。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不要涂脂抹粉。也没有必要奇装异服,想漂亮,就好好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反过来,也有一种现象,有的人,原来其貌不扬,上了大学后终于像点样子了,人模狗样的,可是,毕业以后再也不读书了,几十年过去,你再见到他,又长回去了,诗书离开他之后,那照人的光彩、飞扬的神气又离他远去了。
人生是很漫长的。我们需要用行动来充实和提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可以分成专业生活和业余生活两个部分。一个人的生活,属于专业的那部分所占比例并不大,最大的部分,其实还是业余生活。我有时与从事基础教育的朋友们聊天,就谈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小学和中学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数理化,但是,客观地说,这些占了我们中小学最多时间的学科的知识,在我们的人生中是运用得很少的。数学,我们日常生活所用,小学三年级的知识就足够了,其他的全忘了。物理、化学,我们初中时学得很吃力,可成年后,该知道的知识也会慢慢知道。不知道的也可以不知道。反过来,美的感觉与技能(即艺术才能)、自然知识与能耐、语文能力、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在我们的人生中却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学习,需要童子功,不像物理、数学、化学,我们成年以后学习,其实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我的意思是,在我们大部分人生所需要的素养中,属于人文素养的成分,其实占了更大的比重。说得直观一点,当我们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问题之后,我们究竟用什么去充实和提升我们的人生呢?旅游、种菜养花、书法绘画、打牌下棋、电视电影、上网游戏、打球跳舞,所有这些活动中,不要忘了那个最简单、最方便、最能怡养性情的活动,就是读书。我的结论是,读书是充实和提升我们人生的重要方式。
那么,读什么书?我的回答是,读提升人文素养、丰富和完善精神世界的书。
泛泛而论,书分文科和理科两种。如果超脱于考试制度,我们可能会发现,理科图书实用,比如医学书可以帮助治病,农学书可以帮助收获,工学书可以帮助使用现代工具,文科书则不以实用见长,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什么叫人文素养?1999年,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做了一个演讲,叫《政治人的人文素养》,她指出,人文素养就是必须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必须知道如何做出判断。那么,这种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从哪里来呢?龙应台认为,它来自人的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的修养。
龙应台说:文学让人看见水中白杨树的倒影,使人不那么功利无趣;哲学使人在思想的迷宫中认识星座,从而有走出迷宫的可能;历史让人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龙应台这番说法对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非常有用,因为,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我们就是权力的拥有者,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人文素养,我们同样可能滥用权力,而一旦滥用权力,受伤害的就不是可以用经济价值衡量的物质产品,而是既无比脆弱又具有无限能量的人的心灵。伤害这种心灵对人类危害是很大的。
我经常读一个名叫薛涌的作者的文章,他原来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前几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的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一所大学做老师。他经常在大陆的媒体发表文章,分析大陆存在的各种问题,介绍美国的情况。国内出版了他的不少书,其中有两本专门介绍美国的教育,一本是《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另一本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前一本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谈人文学科的价值。他告诉我们,在美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比如耶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是历史,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听,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哈佛大学的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第二是生物、第三是英语、第四是心理学。普林斯顿大学的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也就是说,在美国,在专业选择方面,精英大学与一般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为什么精英人群会争先恐后地选择人文学科,选择务虚不务实?薛涌提供了许多美国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他们认为,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如今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浅潦草,人文学科则给人提供了一生中几乎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教授在对自己的校友进行访谈调查时发现,所有成功的被访者都认为,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他们认为,人文学科给人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系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种氛围中感到愉快。惠普原总裁卡莉,大学是在斯坦福大学学历史和哲学,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大学学的是英语和戏剧。他要求他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都学人文,他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薛涌总结说:“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上面,我们着重谈了读书,谈了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对我们人生的意义,对我们安身立命、谋身处世的意义,现在,我不妨再具体一些,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具体的书目。
对年轻教师,我主张读一些经典,经典的特点是值得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去阅读,具有永恒性,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像《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史记》、《世说新语》、《圣经》就是这样的经典,你读了这些书,你会发现,在人生道路上,这些书所讲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所阐述的道理,总能时时出现,或者得到印证。有个词叫老生常谈,年轻人对老生常谈特别不以为然,其实,能够被老生常谈的东西往往就是真理。因为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能生效,看似平常, 实则来之不易。
经典也可以理解为伟大的书。哥伦比亚大学从20世纪初开始创设了两门必修课程,一门是文学人文课,另一门是当代文明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致力于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他们称之为“大书”课程,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通览。任何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两门课程,都必须阅读书目中涉及的“伟大的书”,哪怕这种阅读是艰涩的。他们认为:“不管这些18岁的学生以后干什么事,操什么行当,不管他们以后创什么伟业或造什么罪孽,他或她都不应该没有这一传统的筑防。这些是最戏剧性地建构了‘西方’的著作者;这些书是一些最直接地涉及什么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么的书。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美国作家大卫·丹比在《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一书中,还原了这两门课程。第一学期的课程讲述了荷马、萨福、柏拉图、索福克勒斯、亚里士多德、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德斯、维吉尔、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奥古斯丁、马基亚维里、霍布斯和洛克,第二学期的课程讲述了但丁、薄伽丘、休谟、康德、蒙田、卢梭、莎士比亚、黑格尔、奥斯丁、马克思、穆勒、尼采、波伏瓦、康拉德和伍尔芙。诚如作者所说,这两门课程按年代顺序囊括了一长串重量级的作者和书的名字,这些名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西方的人文传统。作者认为“这两门课程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引以为骄傲的非专业化,及其古老的、武装学生的自我和公民新的理想”。这本书的中文译者则指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课程,没有任何课程比这样的课程更触及自我、感情和理性这些人的存在最内在的东西了。”
也有人认为,这些书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各种可能的文明生活以及它的瓦解所带来的灾难。
《伟大的书》被《纽约时报书评》和美国图书馆协会评为1996年令人瞩目的书。但对于作者大卫·丹比而言,这也是一本解除了他的个人危机的书。美国有一个词叫中年危机,指的是人到中年,常常危机骤至。大卫·丹比就遇到了中年危机,如何化解危机?不少美国中年人会重返校园寻求化解的途径。大卫·丹比正是如此。18岁时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这两门课程,48岁后他又回到课堂上重修这两门课程。温故知新,丹比先生不仅获得了许多30年前未能获得的体验。而且成功地摆脱了他的中年危机。
人生是很漫长的。我们需要用行动来充实和提升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生活可以分成专业生活和业余生活两个部分。一个人的生活,属于专业的那部分所占比例并不大,最大的部分,其实还是业余生活。我有时与从事基础教育的朋友们聊天,就谈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小学和中学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数理化,但是,客观地说,这些占了我们中小学最多时间的学科的知识,在我们的人生中是运用得很少的。数学,我们日常生活所用,小学三年级的知识就足够了,其他的全忘了。物理、化学,我们初中时学得很吃力,可成年后,该知道的知识也会慢慢知道。不知道的也可以不知道。反过来,美的感觉与技能(即艺术才能)、自然知识与能耐、语文能力、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在我们的人生中却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些知识往往需要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学习,需要童子功,不像物理、数学、化学,我们成年以后学习,其实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我的意思是,在我们大部分人生所需要的素养中,属于人文素养的成分,其实占了更大的比重。说得直观一点,当我们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问题之后,我们究竟用什么去充实和提升我们的人生呢?旅游、种菜养花、书法绘画、打牌下棋、电视电影、上网游戏、打球跳舞,所有这些活动中,不要忘了那个最简单、最方便、最能怡养性情的活动,就是读书。我的结论是,读书是充实和提升我们人生的重要方式。
那么,读什么书?我的回答是,读提升人文素养、丰富和完善精神世界的书。
泛泛而论,书分文科和理科两种。如果超脱于考试制度,我们可能会发现,理科图书实用,比如医学书可以帮助治病,农学书可以帮助收获,工学书可以帮助使用现代工具,文科书则不以实用见长,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什么叫人文素养?1999年,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做了一个演讲,叫《政治人的人文素养》,她指出,人文素养就是必须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价值,必须知道如何做出判断。那么,这种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从哪里来呢?龙应台认为,它来自人的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的修养。
龙应台说:文学让人看见水中白杨树的倒影,使人不那么功利无趣;哲学使人在思想的迷宫中认识星座,从而有走出迷宫的可能;历史让人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龙应台这番说法对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非常有用,因为,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我们就是权力的拥有者,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人文素养,我们同样可能滥用权力,而一旦滥用权力,受伤害的就不是可以用经济价值衡量的物质产品,而是既无比脆弱又具有无限能量的人的心灵。伤害这种心灵对人类危害是很大的。
我经常读一个名叫薛涌的作者的文章,他原来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前几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的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一所大学做老师。他经常在大陆的媒体发表文章,分析大陆存在的各种问题,介绍美国的情况。国内出版了他的不少书,其中有两本专门介绍美国的教育,一本是《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另一本是《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前一本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谈人文学科的价值。他告诉我们,在美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比如耶鲁大学最热门的专业是历史,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听,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哈佛大学的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第二是生物、第三是英语、第四是心理学。普林斯顿大学的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也就是说,在美国,在专业选择方面,精英大学与一般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
为什么精英人群会争先恐后地选择人文学科,选择务虚不务实?薛涌提供了许多美国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他们认为,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如今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浅潦草,人文学科则给人提供了一生中几乎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一位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教授在对自己的校友进行访谈调查时发现,所有成功的被访者都认为,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他们认为,人文学科给人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系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种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种氛围中感到愉快。惠普原总裁卡莉,大学是在斯坦福大学学历史和哲学,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大学学的是英语和戏剧。他要求他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都学人文,他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薛涌总结说:“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
上面,我们着重谈了读书,谈了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对我们人生的意义,对我们安身立命、谋身处世的意义,现在,我不妨再具体一些,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具体的书目。
对年轻教师,我主张读一些经典,经典的特点是值得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人去阅读,具有永恒性,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像《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史记》、《世说新语》、《圣经》就是这样的经典,你读了这些书,你会发现,在人生道路上,这些书所讲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所阐述的道理,总能时时出现,或者得到印证。有个词叫老生常谈,年轻人对老生常谈特别不以为然,其实,能够被老生常谈的东西往往就是真理。因为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都能生效,看似平常, 实则来之不易。
经典也可以理解为伟大的书。哥伦比亚大学从20世纪初开始创设了两门必修课程,一门是文学人文课,另一门是当代文明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致力于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他们称之为“大书”课程,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通览。任何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都必须学习这两门课程,都必须阅读书目中涉及的“伟大的书”,哪怕这种阅读是艰涩的。他们认为:“不管这些18岁的学生以后干什么事,操什么行当,不管他们以后创什么伟业或造什么罪孽,他或她都不应该没有这一传统的筑防。这些是最戏剧性地建构了‘西方’的著作者;这些书是一些最直接地涉及什么是人以及人可以是什么的书。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美国作家大卫·丹比在《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一书中,还原了这两门课程。第一学期的课程讲述了荷马、萨福、柏拉图、索福克勒斯、亚里士多德、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德斯、维吉尔、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奥古斯丁、马基亚维里、霍布斯和洛克,第二学期的课程讲述了但丁、薄伽丘、休谟、康德、蒙田、卢梭、莎士比亚、黑格尔、奥斯丁、马克思、穆勒、尼采、波伏瓦、康拉德和伍尔芙。诚如作者所说,这两门课程按年代顺序囊括了一长串重量级的作者和书的名字,这些名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西方的人文传统。作者认为“这两门课程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引以为骄傲的非专业化,及其古老的、武装学生的自我和公民新的理想”。这本书的中文译者则指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课程,没有任何课程比这样的课程更触及自我、感情和理性这些人的存在最内在的东西了。”
也有人认为,这些书以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各种可能的文明生活以及它的瓦解所带来的灾难。
《伟大的书》被《纽约时报书评》和美国图书馆协会评为1996年令人瞩目的书。但对于作者大卫·丹比而言,这也是一本解除了他的个人危机的书。美国有一个词叫中年危机,指的是人到中年,常常危机骤至。大卫·丹比就遇到了中年危机,如何化解危机?不少美国中年人会重返校园寻求化解的途径。大卫·丹比正是如此。18岁时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了这两门课程,48岁后他又回到课堂上重修这两门课程。温故知新,丹比先生不仅获得了许多30年前未能获得的体验。而且成功地摆脱了他的中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