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要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认真坚持四个统一:建设规划和推进行动的统一;各行政区域和部门的协调统一;干部政绩考核与生态指标考核的统一;城乡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 生态市建设; 协调发展; 效果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8-0044-02
生态市作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自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以来,全国已有一些市结合本地的实际陆续开展了生态市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初步的建设效果和经验。而要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生态市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善工作思路和方法,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认真坚持四个统一。
一、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建设规划和推进行动的统一
综观当前各地生态市的建设实践,虽然有些市确立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建立起专门的领导组织,并制定了一些生态市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但也有不少市的生态市建设满足于聘请相关专家做生态市的总体规划编制,把生态市的建设当作一项“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舆论造的足、宣传说的多而真干、实干的少;还有的市在生态市建设中,市、县、乡各级政府思想行动不够一致,仅仅在少数点上、某一方面搞得轰轰烈烈,而总体上却按兵不动、等待观望,缺乏全面的推进措施,存在着市区动静大、县(市)乡镇动静小这种比较突出现象,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也缺乏力度,甚至部分县(市、区)尚未对生态县(市、区)建设做出全面有效的部署。而如果没有绝大多数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作支撑,生态市建设就不可能名副其实,也失去了生态市创建的实际意义。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生态县(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其次是经济基础不扎实,财力有限,环保投资手段单一,资金缺乏;再次是担心抓了生态县(市、区)建设,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不少领导对抓生态市建设没有完全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因此,要使生态市的建设顺利推进,必须全面深化和升华各级领导干部对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提高各级干部对创建生态市重大意义的认识,把生态市建设的规划、任务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实践中。要认清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局势,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辅相成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及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认识到创建生态市(县)不仅能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能力,而且创建工作和创建过程也是转变人们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认识到生态市、县建设不是一种时尚,也不是一种新闻炒作,而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具体实践和探索,贵在创新、重在行动,必须力戒浮躁,真抓实干,在创建上狠下工夫。
二、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各行政区域和部门的协调统一
目前的生态市建设,由于客观上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当前我国行政、财政体制存在的矛盾和各部门不同的职责要求,主观上受当前利益、局部利益的驱使,致使各县市、部门对生态市建设的思想认识难统一,行动难协调,生态市建设的各个环节难以很好衔接,影响着良好整体效果的取得。如流域、区域的治理问题,必须上下统一行动才能取得成效,但是,由于水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后果的地域特殊性(外部性)以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空缺,往往难以做到统一协调行动。要全面推进生态市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县市和部门的协调机制,打破市、县的区域观念,弱化部门利益,强化全局意识,各级各部门都应从整个生态系统,从全局、全面的角度来考虑生态市的建设工作,处理好大规划与小规划、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坚决打破地方利益保护和部门束缚,做到上下配套,左右协调,统筹兼顾;要建立起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利益的调整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地方和部门,补偿被动受害的地方和部门;要加强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工作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公民是没有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的公民这一共识,督促和监督各级、各部门、各阶层共同推进生态市的建设。建议建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例会制度,赋予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的权力和职责,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统一协调指导生态市的建设,实现全市上下行动的协调一致。
三、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干部政绩考核与生态指标考核的统一
在生态市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不少地方将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市政府也与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在不断建立和健全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机制,但是还是需要及早地形成一套考核制度,尤其需要把生态市的建设指标科学明确地纳入到各级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中。应该借鉴先进地区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办法,参照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有关内容,结合现有的干部考核办法和各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出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议各地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组织部门对各级干部的考核,不仅要有GDP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还要有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的考核指标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与各级县(市)政府和各个部门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职责和目标任务明确的责任书,应严格进行“季检”或“年检”,并将“年检”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位于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域的乡镇,建议对政绩考核的侧重点应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乡镇,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指标考核体系来代替简单的GDP的考核指标。要努力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干部考核机制,保障和促进生态市工作的全面推进。
四、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城乡的协调统一
为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奔小康,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举措,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依然比较严重,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城市垃圾“入侵”和大量工业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秸秆、垃圾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和大量畜禽粪便的直接排放,污染着农村的饮用水源和农产品,给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农村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在生态市、县创建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的建设,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的发展,帮助农民群众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强“菜篮子”基地的环境保护,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种、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建设,建立畜禽重大疫病的环境应急方案和对策,组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项目,鼓励综合利用,提高养殖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好农村的饮用水源地;要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努力使农村环境的改善逐步跟上城市的步伐,实现城乡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总之,生态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市建设的各项指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波
[关键词] 生态市建设; 协调发展; 效果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8-0044-02
生态市作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自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以来,全国已有一些市结合本地的实际陆续开展了生态市的创建活动,并取得了初步的建设效果和经验。而要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生态市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善工作思路和方法,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认真坚持四个统一。
一、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建设规划和推进行动的统一
综观当前各地生态市的建设实践,虽然有些市确立了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及阶段性目标,建立起专门的领导组织,并制定了一些生态市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但也有不少市的生态市建设满足于聘请相关专家做生态市的总体规划编制,把生态市的建设当作一项“面子工程”或“政绩工程”,舆论造的足、宣传说的多而真干、实干的少;还有的市在生态市建设中,市、县、乡各级政府思想行动不够一致,仅仅在少数点上、某一方面搞得轰轰烈烈,而总体上却按兵不动、等待观望,缺乏全面的推进措施,存在着市区动静大、县(市)乡镇动静小这种比较突出现象,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工作也缺乏力度,甚至部分县(市、区)尚未对生态县(市、区)建设做出全面有效的部署。而如果没有绝大多数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作支撑,生态市建设就不可能名副其实,也失去了生态市创建的实际意义。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生态县(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其次是经济基础不扎实,财力有限,环保投资手段单一,资金缺乏;再次是担心抓了生态县(市、区)建设,会影响经济发展。而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不少领导对抓生态市建设没有完全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因此,要使生态市的建设顺利推进,必须全面深化和升华各级领导干部对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提高各级干部对创建生态市重大意义的认识,把生态市建设的规划、任务和具体措施落实到实践中。要认清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局势,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相辅相成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及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认识到创建生态市(县)不仅能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能力,而且创建工作和创建过程也是转变人们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要认识到生态市、县建设不是一种时尚,也不是一种新闻炒作,而是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具体实践和探索,贵在创新、重在行动,必须力戒浮躁,真抓实干,在创建上狠下工夫。
二、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各行政区域和部门的协调统一
目前的生态市建设,由于客观上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当前我国行政、财政体制存在的矛盾和各部门不同的职责要求,主观上受当前利益、局部利益的驱使,致使各县市、部门对生态市建设的思想认识难统一,行动难协调,生态市建设的各个环节难以很好衔接,影响着良好整体效果的取得。如流域、区域的治理问题,必须上下统一行动才能取得成效,但是,由于水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后果的地域特殊性(外部性)以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空缺,往往难以做到统一协调行动。要全面推进生态市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县市和部门的协调机制,打破市、县的区域观念,弱化部门利益,强化全局意识,各级各部门都应从整个生态系统,从全局、全面的角度来考虑生态市的建设工作,处理好大规划与小规划、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坚决打破地方利益保护和部门束缚,做到上下配套,左右协调,统筹兼顾;要建立起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利益的调整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地方和部门,补偿被动受害的地方和部门;要加强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对生态市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工作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公民是没有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的公民这一共识,督促和监督各级、各部门、各阶层共同推进生态市的建设。建议建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例会制度,赋予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的权力和职责,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统一协调指导生态市的建设,实现全市上下行动的协调一致。
三、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干部政绩考核与生态指标考核的统一
在生态市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不少地方将生态市建设的相关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市政府也与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在不断建立和健全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机制,但是还是需要及早地形成一套考核制度,尤其需要把生态市的建设指标科学明确地纳入到各级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中。应该借鉴先进地区的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办法,参照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有关内容,结合现有的干部考核办法和各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出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议各地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和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组织部门对各级干部的考核,不仅要有GDP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还要有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的考核指标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与各级县(市)政府和各个部门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职责和目标任务明确的责任书,应严格进行“季检”或“年检”,并将“年检”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位于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域的乡镇,建议对政绩考核的侧重点应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乡镇,可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指标考核体系来代替简单的GDP的考核指标。要努力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干部考核机制,保障和促进生态市工作的全面推进。
四、生态市的建设应坚持城乡的协调统一
为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奔小康,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举措,虽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依然比较严重,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城市垃圾“入侵”和大量工业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秸秆、垃圾焚烧导致的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和大量畜禽粪便的直接排放,污染着农村的饮用水源和农产品,给农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农村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在生态市、县创建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的建设,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的发展,帮助农民群众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强“菜篮子”基地的环境保护,努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把种、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制度建设,建立畜禽重大疫病的环境应急方案和对策,组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项目,鼓励综合利用,提高养殖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保护好农村的饮用水源地;要大力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培养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努力使农村环境的改善逐步跟上城市的步伐,实现城乡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总之,生态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市建设的各项指标,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烟台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