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消极空间成因及更新策略探讨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园消极空间研究以江苏大学校园为例,重点探究高校校园消极空间成因及更新策略。基于师生为主体的使用者角度出发,分析校园不同功能区域消极空间的成因,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使用者体验,有效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空间,为活力型高校校园建设夯实基础。
  关键词:消极空间;高校校园;成因;更新
  20世纪90年代,各高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校园规划建设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前,江苏省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高校基本建设工作也已进入内涵品质提升期,2017年年底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省属高校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2016年12月,江苏大学开启海绵校园建设工程,采取海绵改造与校园景观提升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海绵校园的建成,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显著,尤其是有效提升了校园重要水系玉带河沿岸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2018年5月学校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学校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江苏大学校园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已经完成,对营建人文、绿色、充满活力的美好校园起到指导性作用。
  一、江苏大学校园总体规划
  江苏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充分保留和利用自然山体、水系,即南北斜向分布的两条山体及校园南侧东西向玉带河河道,形成了山水校园自然基底。新一轮修编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柔性脉络”融“上—水—林,产—学—研”,通过共生、共享、共学、共创,塑造“人文山水校园”的规划理念。校园目前形成了“轴线——组群——节点”的空间结构,教学区、生活区建筑沿着轴线集中布局,中间场地达到最大化开敞,多中心场地布局带给师生多样的空间体验。
  海绵校园的建设实现了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校园的目的,但在空间的连接性、活力性方面仍存在问题,校园空间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因此空间品质尤为重要。校园景观开放空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环境质量,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潜在空间资源——消极空间的更新改造,着力提升校园品质,加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是实现构建师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空间的有效途径。
  二、校园消极空间现状成因分析
  “消极空间”的概念在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最先被提出,书中将“消极空间”定义为:“当外部空间被框定并建立起向心秩序,该空间就会成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反之,无限延伸的自然是离心空间,则可被定义为消极空间。”芦原义信认为,积极空间具备向心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的意图与需求。
  大学校园空间应该承担师生就餐、等候、通讯、学习、集会、游戏、观望等功能职责,即使是一个单一空间,每一地块也可以赋予其多种功能。空间的使用者若时常处于单一的功能形式下活动,可能导致思维不活跃等问题;反之,摒弃大片形同虚设的离心性消极空间,从师生生活学习便捷的角度出发开展景观空间更新,形成乐活的、有生机的、丰富多元的功能空间,能营造更好的教研氛围。
  (一)教研区中庭空间:缺乏延展性
  调研发现,校园教学建筑多采用“回”字形及“U”字形布局,基本都围合成或大或小的中庭空间,但是多数空间品质不佳,均没有产生积极交互作用。“回”字形中庭现状是硬质铺装场地,因为栏杆的限制完全不可进入,景观性与功能性完全缺失;教学楼建筑“U”型布局形成的中庭空间,基本都进行了简单设计,但是功能空间划分单一,小品设施功能性弱或者布置不合理,空间无法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高校学生学习模式与观念的转变,授课模式逐渐由系统性授课模式过渡到自学式或辅导式教学。基于此,教研区中庭空间的更新就需要更多地满足师生课外学术交流与研究的需要,迫切需要被置換成课堂教育的延展空间。
  (二)宿舍区楼间空间:功能性单一
  经调研,老旧宿舍区和新建宿舍区均存在消极空间,但有很大的差异性。老旧宿舍区未有景观空间营造的概念,该区域迫切需要从整体层面进行更新。场地以硬质铺装为主,毫无空间划分;生活配套建筑多为临时性简易房,景观视觉效果差;休憩、卫生等小品设施缺乏,未能满足需求;但场地原生庭荫树景观效果好,可加以保留,结合小品设计形成交互空间。另一类表现为已完成建筑更新的区域,由于宿舍条件的完善,区域内公共水房、洗衣房等建筑失去了价值。目前这类建筑通过功能置换打造成了休闲驿站,但从学生角度出发,希望宿舍区具备能提供碎片式和无时间限制式的学习空间;同时该区域外部空间设计不合理,承担的作用仅停留在满足学生通行需求上,无法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停留式交互。
  校园宿舍区是学生利用率最大的区域之一,其公共空间承载着学生晨读、交谈、休憩等功能需求。宿舍区空间使用者是学生,基于便利学生的角度,就需要最大化扩展宿舍区的服务功能。空间功能多样化既能加强宿舍区服务便利程度,也能有效提升空间活力。
  (三)运动文化空间点:联系性不强
  运动文化空间点作为学校重要的动态空间,具有极强的环境交互性与交通连贯性。运动区的目标明确指向促使师生积极参加运动、保障师生身心健康,是高校重要的户外活动区域。校园文化区域承载着学校文艺宣传、导向及科普等职责,由于文化空间需要集中大量师生参与和互动,故通常被定位于校园中心区域,具有向心性。
  经调研,运动文化区消极成因主要是运动设施单一,缺乏创意性以及文化活动空间与车行道路界限模糊问题。运动区设施过于常规,缺少趣味性和挑战性,对于师生的运动需求也较难满足;场地夜间照明不足也增加了一定安全隐患。校园中心三岔口是通往各大教学区及宿舍区域的必经之路,学生上下课、教师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极为拥堵;同时该区域以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跳蚤市场、社团招新、部门活动等都会在此举办,通行和停留形成了最大的矛盾。
  (四)临时性小品设施:环境不协调
  校园教学区与生活区距离较远,考虑到师生用餐便利的诉求,移动补给站增设在了教学楼集中的区域。移动餐车成为了校园靓丽的风景,搭建的简易帐篷满足了师生不良天气下用餐的舒适性,但颜色鲜艳的帐篷对教学楼形象和校园环境造成影响。   小型的临时性小品设施占地面积小、服务半径大,充当着连接教学区与其他区域,满足师生休闲、娱乐,弥补一些校园空间功能缺失的问题。以其便利的可达性深受师生喜爱,是校园中极具潜力的待更新空间资源,但由于部分属于临时设置,设计不够人性化,和环境融合程度低,使得该功能空间体验感和视觉感大幅下降。
  三、校园消极空间改造策略
  积极的开放空间应该有利于满足师生不同的活动需求,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的动态交互,故而其设计不仅要从表面的感官体验着眼,还要从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角度进行设计,使之更贴近师生及来访者的使用需求。更新后的校园消极空间将会少一些陈旧与不便,多一些信息时代下的创新与便捷,进而改善高校校园人与部分空间疏离的关系,促进高校校园环境交互,引导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与碰撞。
  (一)打破界限:步入式中庭空间营造
  针对教研区中庭空间的更新改造,主要提升中庭功能性与交互性,为师生打造更舒适的休憩、展览、观赏、进行课外研究等的多功能、多维度研学空间。着力改善学生课外空间的氛围,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学术交流与互动,提升室内外延续性。
  一方面,提升小品设施的设计感与功能性,基于学生学习模式自动化,与时俱进,更新设计出更为创新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的景观小品。
  另一方面,多采用全通透式的设计,四面均可步入式,内部添置可停留小品设施,促使教研区整体感显著提升。通过交通空间的置换与合并,拓展出学生非正式学术研究空间,加强空间交互性,使师生乐于置身中庭空间进行学术交流与研究。与室内或半室内空间比起来,这里拥有更开放的环境氛围、更便捷的步行体验和更绿色的自然景观,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发展。
  (二)复合功能:组合式交互空间营造
  复合宿舍各区域功能,以组合的方式更新出艺术性与灵活性的小品设施,在不破坏原生绿植的情况下,有效提升空间利用率和交互性。
  一方面,对于新建宿舍功能区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在原有的水房等废旧建筑设施焕发新的生命的基础之上,对功能置换后的休闲驿站及周围的附属开放空间进行建筑衍生功能的更新,将满足宿舍区学生碎片式学习的书吧和学生服务中心与休闲驿站功能叠合。
  另一方面,对于缺乏空间营造概念的老旧宿舍区域,对长期闲置的临时性硬质场地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整治,将其与宿舍周边环境相融合,提升整体协调性。在宿舍区原有庭荫树木保留的基础之上,本着对环境的尊重,运用灵活的座椅装置营造出活力交互空间,例如移动式树洞花园设计等艺术性小品。组合式的小品设施,保留了原有的植物,升级了学生碎片式学习空间,营造出动静空间的合理划分和户外小广场空间的讨论体系。
  (三)协调界面:通达式动态空间营造
  校园运动文化区域作为学校动态空间,是校园向心性空间,更新设计必须从各界面协调性,增加场地魅力和使用者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出发,合理布局。
  一方面,针对运动区布局不完整、地面铺装年久失修和绿植效果不佳等问题。合理增加休憩空间和运动设施种类;更新地面铺装,提升艺术感;优化出四季变化丰富的景观环境,主要通过植物景观更新来实现,种植落叶乔木夏季庇荫、冬季透光。加强运动区各区域联系,适当开阔部分场地的阻隔,实现运功空间的连贯性与开敞性。
  另一方面,针对中心三岔口社交场地与校园车行道路空间界线模糊和宣传栏的摆放的问题,建议将该区域变成学生步行空间,并更新设计专门的宣传栏,以便各部门活动信息更高效地进行传递的同时又不影响师生通行。将运动文化区域与车行、人行通道有效地分隔开,更新出开阔、通畅和安全的动态空间。
  (四)融合环境:轻型结构多功能裝置
  针对与校园环境不融合的小型临时性景观小品设施,将临时性小品设施更新为钢木结构的构筑物。通过极富现代气息的钢材和贴近自然的木材相结合,赋予小品设施时代化与亲和化的空间内涵,更注重与环境的融合度和艺术感,提升使用空间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从校园整体性角度出发,使临时性小品设施成为校园中点缀式的景观节点,自然地融入了校园环境,用更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方式服务师生。
  四、结语
  优质的校园环境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境教”效果,是一个学校的隐形课堂。高校校园空间活力的提升,往往是在更深切感受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将设计与高校师生的需求产生共鸣,校园公共开放空间更新改造最核心的目标应该集中在更适合用于课外学习和非正式聚会,打造便捷、绿色、舒适的活力校园环境上。高校对校园的更新改造项目是学校在坚持原有校园风格、特色和记忆的基础上,为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同时给师生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整体办学条件所实施的系列举措。乐活的校园空间规划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都是必要的,校园改造与更新也必将朝着人性化、便捷化、智能化方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张妤,孙雨禾.城市更新中的景观设计“格”新探究[J].山西建筑,2019(6):10-12.
  [5]王萍.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户外空间设计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6]张希,胡妍妍,肖春梅,冯丹丹,宋雪佳,索何凤.高校积极性校园空间的景观营造——基于天津5所高校的调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9):199-201.
  [7]杨娟,李周佳.智能化设计在大学校园公共设施改造中的应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8):13-14.
  作者简介:徐英,博士,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张丽媛,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宋琎,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创产业逐渐成长并焕发出勃勃生机。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基于河南历史文化中“岳飞精忠报国”这一典故,结合文创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能够打造一系列兼具历史性、文化性与创意性的文创产品。在传承和发扬河南历史文化的同时,可以为文创产业在典故文化元素的应用方面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河南典故文化;文创产品;岳飞精忠报国  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快
期刊
摘 要: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为例,对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造型设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求现代陶瓷艺术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途径,为社会与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延伸结合提供一个切入点。在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理论中,艺术与社会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从十三届全国美展陶艺展作品入手,分析传统资源的延展转化,新技术手段的创造运用,结合艺术展览会来解读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蕴含的艺术社会学,
期刊
摘要:传统艺术在动画场景中的运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大闹天宫》之后,动画片《大鱼海棠》的成功无疑是对国产动画片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又一次肯定。《大鱼海棠》作为一部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电影,因其唯美的中国风意境被广为称赞。  关键词:大鱼海棠;千与千寻;传统艺术;场景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3987009Y)研究成果。  动画场景设计是动
期刊
摘要:当代社会文化遗产展示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这一案例能够探视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设计新模式,分析多元化新媒体艺术当中的文化遗产发展途径,从数字成果转化与数字展示当中的应用等方面研究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这一领域的创新应用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青年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期刊
摘要:神垕古镇被誉为“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为加快实现展现“千年古镇,钩瓷文化”特色风采的目标,禹州市借助“旅游+”整合带动作用,融合神垕传统的匠人文化精神及钧瓷工艺,打造属于神垕独特的钧瓷文化小镇IP形象,塑造并强化“神垕一钧瓷”的受众印象,通过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延伸挖掘,将其内化为一个整体,实现钧瓷文化品牌的人格化、年轻化、雅俗共赏,形成对神垕特色小镇形象的全新
期刊
摘 要:民间美术保护原则的合理制定,首先需要在保护理念上进行系统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章程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其历史进程体现出人类文化自觉行动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以这些章程中的保护理念对标民间美术的保护原则,可为民间美术的保护提供策略依据,对婺州民间美术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保护;传承;婺州  婺州又称金
期刊
摘要: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具体来说,一是以立德树人为课堂教改为根本任务;二是以提高学生语文关键能力为课堂教改的要求;三是教学模式集“传统”与“改革”之长;四是构建与课堂教改相匹配的新型考核方式。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用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津桥学院2018年度第二批教改项目研究成果。  随着众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
期刊
摘 要: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个急剧变化着的时代,古板遵守传统习俗显然不太可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众需要和个性要求难以协调,代际之间存在不同偏好,这些都是存在于继承和创新春节期间传统文化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苏南地区的经验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借鉴意义,打造专属于春节的“亮点”和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春节;文化活动;苏南地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
期刊
摘要:1906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相》诞生,到动画艺术发展100多年的今天,无论是从技术革新、风格迭兴,还是题材上不断推陈出新,都是质的飞跃。如今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环保题材动画短片出现在我们眼前,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精良的制作、发人深思的内容等特点被人们所喜欢,但也并非无懈可击。通过对环保题材动画短片《穹》的创意制作以及现有环保题材动画短片进行分析,研究其优缺点,有助于制
期刊
摘 要:中国最早的郊野园林起源于东汉初年襄阳地区的习家宗祠,习家池的美学价值十分珍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得到了相继提升。习家池的营造手法极具美学研究价值。本文以习家池的起源和营造方式为分析对象,介绍了以习家池为代表的古代郊野园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郊野园林;习家池;园林美学;园冶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除了一些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外,具有宗教、文化以及艺术属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