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先生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先生很累
  在喜欢玩游戏的人手里
  他高烧、口渴
  却不能喝一滴水
  黑屏不是手机先生的风格
  亮度才是他的风度
  请及时熄屏吧
  手机先生也需要自己的梦
  自由呼吸,以夜为舟
  滑向下一个崭新的清晨
  手机先生其实喜欢沉默和安静
  但他也能忍耐電话中发怒的咆哮
  那些喧嚣的音乐、刺耳的噪音
  他说不清楚是不是自己发出了这些声音
  充电宝、自拍杆、智能手环、蓝牙音箱
  在周边,手机先生拥有众多默契的朋友
  但他依然对你无比忠诚
  只有你的指纹、人脸和密码才能安全解锁
  为了感激你最初的一见倾心
  哪怕以后只能落寞地走向荒凉的电子垃圾场
  嗯,他的确只是一部手机
  加上先生,是因为他的气息
  跟我越来越接近
其他文献
四例确诊。两个小区升级为中风险区。全员核酸……  消息一个一个传来,我们安之若素,照常上班。  外地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惊讶于我们的一切如常,问:“疫情都无法让你们停止工作吗?”笑答:“只会让我们的心更火热。”  这自然是开玩笑。但那时的我们,的确一切如常。  2021年10月底的兰州,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出现,频频出现在新闻中。  与2020年初相比,所有人都淡然而笃定。我们一轮一轮做核酸检测
期刊
一  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要回家一趟,因为暑假在家门口社区医院接种的某疫苗,到了接种第二针的时间。  在我们三个人的微信群里,女儿发了张回家的火车车次截图,我立即从沙发上弹起来,做出“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姿势:“回家,做什么给她吃?”  “她喜欢吃糖醋排骨、油爆小河虾,喜欢炒年糕,喜欢夹黄油的菠萝包。”我一边说着,一边在便签纸上唰唰写下要买的东西。  第二天一下班,我就直奔超市,提着满满两大兜东西回来
期刊
裂帛,是撕裂锦缎的声音。  锦缎,我没有撕过,粗布我倒是撕过,刺啦——那声音的确是爽利的,干脆利落,甚至接近轻灵。没有利刃的介入,只用两手一抻,布就裂作两半。这样想着,我开始羡慕旧时在布庄上班的人,那样,岂不是每天都可以听到裂帛之声?  帛,裂开,在案上,分成了“楚河汉界”。两片布就此别过,这一片被做成了旗袍,那一片被做成了夹袄;这一片被裁剪成了肚兜,那一片被做了鞋面。好听的裂帛之声,其背后也可能
期刊
一  1983年,我14岁。那一年的除夕是2月12日。早在几天前,父亲就跟母亲说,今年春节,他打算向领导申请值班,从除夕到初三。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家家户户都在家团圆过年,你却要在最关键的4天值班,不行!”  父亲附在母亲耳边低声说了几句什么,仿佛往蜡像上吹了口热风,母亲刚刚还愤怒不满的表情,瞬间变得柔和了,还高兴地点头表示认同。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父亲用言语说服母亲的场景,说服速度之快,母亲的配
期刊
一  这一年我做过最值得的事情,就是去见了两个人。  一次是暑假和朋友羽衡旅游时,行至山东境内,我随口提起两年多没见的济南好友橙子,羽衡便提议不如顺道去看看对方。我的第一反应是算了吧,虽说橙子是我最为珍视的异地友人,但总觉得临时起意的造访是一种打扰,万一他并不乐意被我占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呢?但羽衡说:“别想那么多,人都是见一面少一面的。”  说见就见,我立刻将原定的行程延长了两日。在微信上跟橙子说了
期刊
城市的孤独,需要便利店来治愈。  時针指向半夜12点,商铺歇业,电车停运。唯有窗明几净的便利店,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犹如灯塔般指引着夜归的人们,也暗示着这座城市仍在正常运作。  据统计,在日本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有时相隔不到100米就有两三家。在全家、罗森和7-11中,我最喜欢7-11,大概是因为曾经在这里打过近3年工。在这里打工的大多是学生,还有周围的家庭主妇。刚到日本时,我的日
期刊
一  28岁以前,我都是耻于提及自己家乡的。  家乡在这两年才从“县”变成了“区”,仿佛等待了有10年,人们才风光满满地给自己贴上“南京人”的标签——骨子里还是有些不认可。  作为不知名的小县城,溧水自得其乐地存在了千百年。就像《桃花源记》里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我小时候的生活大抵如此。我们在城镇的中心读书,周末便去乡野间
期刊
什么是家的模样?关于这个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家是一个人的游乐园,家是几口人的柴米油盐;家是一张柔软、慵懒的沙发;家是责任,是孤独,是烦闷,也是一杯暖茶,一顿饺子,一盏灯火;家是有时远离但终将回去的地方。  柴岚绮的家是由一顿顿饭、一盏盏灯缀成的。做给女儿吃的一桌子硬菜,刚进父母家就端上桌的饺子,新家里亮起的暖黄色灯光,病床上相互依偎的父母,这些片段犹如一个个蒙太奇镜头,连缀起来就成了家的最
期刊
一  40岁后,我发现,我变得越来越恋家了。其实,所谓的恋家,就是恋独居在家乡小城的老母亲。  从20岁离开家乡去北京,一晃20多年过去了。2020年疫情期间,是我近些年第一次长时间和母亲待在一起。  那段时间,母亲心情欢畅。她长胖了,气色也好了。之前的岁月里,她一直是一个人住在家乡小城的老房子里,过着仿佛天黑得总是很慢的孤独生活。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突然深深地发现,母亲是真的老了。她的白发越来
期刊
我有段时间借调到其他单位,去上班时要过蘑菇桥(因桥上有蘑菇形凉亭而得名)。桥下是藉河,河水不大,河道倒是很宽。当时,正是立冬前后,一大早,落了寒霜,桥上木板、河道、草地上,白白一大层,如轻纱一般,抑或像撒了盐。我哈着气,搓着手,弓腰过桥,有些冻耳朵,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冷而咸的。稍后,日出东方,晨曦橘黄,照在霜花上,侧看,竟反射出色彩缤纷的光泽,红、黄、蓝、紫、绿,真是好看。  可惜,太阳再一升高,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