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中乾坤,仁爱著风华

来源 :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袁贤瑞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办公室,规整地摆满了医学书籍,一幅写有“慈悲” 的横批挂在墙上,赫然醒目。靠窗的桌子上,摆着临摹王羲之的书法,整个房间氤氲着书墨香和书卷气。
  他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学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南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湖南省颅底外科与神经肿瘤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湖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却非常低调、平和、谦虚。
  我们的话题从书法开始,他说外科手术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它的完美需要外科医师的勤奋和一定的天赋,外科手术的意境与书法也有相通之处。我捕捉着他心语的底蕴,顿悟到一个儒雅的智者仁者成功的奥秘。
  安危一念间
  神经外科学是医学领域内的一门高、精、尖学科,主要研究和诊治脑部和脊髓等神经系统内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 如肿瘤、血管病变、外伤、畸形等。由于脑和脊髓这些器官的重要性,发生在这些器官的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的威胁也是非常的严重。又由于这些器官的复杂性,治疗这些疾病所要求的技术也很复杂,相应对从事神经外科事业的医师的素养的要求也非常高。难怪,在全球范围内,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周期最长。要成就一个出色的神经外科医师是多么的不易。
  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理解,一把手术刀,在患者的脑海探求, 用医术的科学灵光,祛除患者的顽疾,从而使其起死回生,恢复康复,这是多么的神奇。袁贤瑞自己说他是一个普通的神经外科医师,其实他所做的工作却不普通,多年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手术台上的无影灯下,以他的坚强意志和智慧,用他的手术刀治愈了许许多多的病人。这些患者带着一线希望而来,然后带着治愈后幸福的笑脸回家。这也是袁贤瑞内心最为欣慰的时刻。其实赋予袁贤瑞力量的源泉正是对病人的体谅和对生命的敬畏。虽然如此,他还反复强调,要感谢广大伤病员对他的信任,在为广大伤病员治病的过程中,伤病员们也同时培养了他,向他展示了医学奥秘,成就了他所热爱的医学事业。
  职责重于山
  袁贤瑞于1977年开始从事神经外科工作。那个年代在脑部如此精细的部位的手术完全是在肉眼下施行的,显然达不到当今神经外科手术的精准,其疗效可想而知。每当看到经手术治疗的神经外科病例死亡或残废时,袁贤瑞的内心都会抹上深深的忧伤。而患者求生的目光和对健康的期盼也成为了不断鞭策着他对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动力。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应该勇敢地担当,去帮助这些患者摆脱疾病的折磨。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为提高神经外科的手术治疗水平带来了希望。掌握这门技术已成为提高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水平的迫切需要。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湖南省神经外科的开拓者,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曹美鸿教授便接受了显微神经外科的概念,并为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购置了第一台手术显微镜,还亲自动手安装显微镜,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还未在湘雅医院真正常规开展。
  直到1987年5月,由导师曹美鸿教授推荐,并得到刘运生教授的支持,袁贤瑞前往武汉参加了由中国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同济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朱贤立教授举办的为期一月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学习班,并观摩了朱贤立教授的精彩手术演示,基本掌握了国际显微神经外科大师雅萨基的基本学术思想和基本技术。回到湘雅医院后即将这一技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自己所负责的病例组的手术治疗。
  立竿见影的效果显现了,同年在病房工作的半年,各种大型神经外科手术逾百例均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无一例死亡和残废。由于手术创伤少和止血彻底,手术后患者普遍情况平稳,甚至发热的病人都很少,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让患者高兴,同时因显著减少了术后的护理工作量,使护理部的同事高兴,然后他自己感到高兴。这就是他时常称为“三高兴”的手术。随后5年完成的《鞍上与鞍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的博士论文研究,肿瘤全切除率高达80%,无一例手术死亡和残废。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启蒙老师朱贤立教授的高度赞赏。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临床研究结果。通过这一研究,使他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日臻成熟,为他于1994年起作为湘雅医院神经外科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湘雅医院和湖南省全面普及推广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始终是他学术研究所把握的方向。颅底肿瘤因所在部位的解剖结构复杂重要,加上血运丰富等诸多因素,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领域的难题,但对于绝大多数颅底肿瘤,手术治疗依然为最可靠的治疗方式。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诸多发达国家对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研究达到了高潮,但时至今日,不少颅底肿瘤的治疗效果依然使神经外科医师感到极大的困惑。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鞍上与鞍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研究”为他开辟了一条颅底外科研究之路,而且愈走愈宽广。相继在以后的研究中又把颅底肿瘤领域内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了他进一步攻关的内容。研究之初尽管条件简陋,工作艰巨,他也曾完成过不少手术时间超过24小时的高难度手术,但每一例困难的手术都未能让他放弃为患者争取最佳结果的努力。不仅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重新获得了健康,也把他的团队和学生带上了一个个新的高度。
  仁术铸华章
  通过采访,笔者似乎觉得对患者而言,大病也不一定非常可怕,最可怕的是找不到最合适的医生。而患者也切不可生病乱投医。因客观条件的影响,每个医生的的特点都可能不一样。即便一些很复杂的病例,如找到有相应特长的医生,常有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满意结果。就在笔者采访袁贤瑞的时候,一个颅底肿瘤患儿的外婆,拉着袁贤瑞的手哭诉,无论如何要他亲自主刀,抢救孩子。像这样的的案例很多,也总会引起袁贤瑞足够的体谅和同情,并给予尽可能的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希望名医主治,保险系数高,放得下心;好医师高超的医术也能满足患者的心灵诉求。应该说这些医生是我们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社会的普遍尊重和珍惜。
  自1987年袁贤瑞掌握和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后,他主刀施行各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五、六千例,绝大多数患者均获得治愈或好转,手术死亡率低于千分之二、三,而死亡的原因多为一些难以完全杜绝的其它并发症。这样好的结果,人们可能会不相信,但事实确是如此。袁贤瑞近三十年主攻的神经外科领域最具技术挑战性的三类颅底肿瘤的治疗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据,不仅病例数多,与最新国际文献报告的结果比较,也属全球疗效最好的范畴:   一,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研究:这是袁贤瑞最先被神经外科同行所认识的研究领域。该类肿瘤的特点为血运丰富,还会直接浸润颅底中央区肿瘤起源部位的解剖结构有可能包裹重要的血管与神经,而且肿瘤位置很深,为彻底切除肿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袁贤瑞至今完成这类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近500例,肿瘤全切除率高达85%以上,手术死亡率低于0.5%,90%以上的患者恢复患病前劳动,术后远期复发率低于10%。
  二,切除听神经瘤与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研究。该类肿瘤起源部位与面、听神经的关系最为紧密,而且肿瘤愈大,病程愈长,肿瘤与面、听神经的关系就会愈紧密和复杂。全切除肿瘤并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完整则是摆在神经外科医师面前的技术难关。但只有全切除肿会瘤,并保留神经功能,尤其面神经功能,患者才会保持正常的面容、露出灿烂的笑脸及正常的生存质量。否则因患者的面容毁坏,其作为社会人的生存将受到极为严重的挑战。袁贤瑞迄今结合术中面神经监测技术,施行听神经瘤切除术近700 例,其中85%以上的患者属大型与巨大型肿瘤,手术难度很大,结果肿瘤全切除率高达9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超过98%,术后随访一年以上的患者面神经功能优秀率接近90%,而且20% 的患者保留有效听力,手术死亡率低于0.8%。
  三,颅咽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与下丘脑功能的保护研究。这类肿瘤起源于丘脑下部,这个部位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这类肿瘤虽然病理上属良性,但因肿瘤的特殊部位和对人体的致命性影响,加之手术风险大,肿瘤全切除率低,就全球而言,其平均肿瘤全切除率不足50%,而手术死亡率却高达5%~50%,且术后反应普遍严重,术后复发或再进展率也很高,因而被称之为临床上的恶性肿瘤,使很多神经外科医师在接触它时都难免怀有畏惧和悲观的心理,其治疗的难度可想而知。袁贤瑞近13年来主刀施行该类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近300例,肿瘤全切除率高达93%,手术死亡率低于1%,术后远期复发率低于6%,而且术后85%以上的患者恢复劳动和学习。这一治疗结果,无疑会让我们欣慰和深受鼓舞。
  袁贤瑞践行的医道以科学为坐标。在袁贤瑞视如至宝的手提电脑里,笔者看见了许多经他手术治疗后康复的笑脸墙,他们一个个笑得那么灿烂,这是他用仁术仁爱撑起了患者头上的天空,抒写了一篇篇流光溢彩的华章。他将一如既往坚定地前行,在刀中乾坤展现出风华和魅力。
其他文献
前不久,有位朋友问我:他心里老觉得不踏实,总是心慌、胸闷、力不从心,这是怎么回事呢?  坏了,他可能患上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脏疾病——心房颤动。  那么,何为心房颤动呢?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波,简称房颤。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被世界著名心脏病专家Braunwald称为21世纪心血管医师面临的最后战场。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
期刊
绵羊躲避剪毛藏身深山  为了躲避剪毛的义务,竟然在深山里躲藏了6年的美利奴羊史莱克前段时间被人发现后名噪新西兰,差点赶上“同宗”多利。被人发现后,这头“特立独行”的绵羊不得不低头认“命”。  新西兰美利奴绵羊向来以厚实却细致的卷羊毛闻名,贡献出一身长毛更是它们的义务。但今年9岁的史莱克想法不同,早在3岁的时候,它为了保住一身漂亮的羊毛,躲入了深山,在密林中静悄悄地生活了6年。当女牧羊人安娜在新西兰
期刊
华法林为间接作用的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口服后可以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血栓栓塞性静脉炎、肺栓塞等,并且外科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等术后也需常规服用华法林。但是,华法林与许多药物或食物同服时都会产生不良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同时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下文就华法林与药物和食物的相互作用进行概述,以供临床医师和患者用药时参考。  华法林与西药的相互作用  1.增强华法林抗凝作
期刊
(接上期)  6.常用镇静催眠药物  (1)巴比妥类  在20世纪30~50年代,巴比妥类曾作为主要的镇静催眠药。此类药物镇静催眠作用强,但治疗的安全范围小,有明显的潜在成瘾性、呼吸抑制和过量时可致死亡等严重的副作用,现已很少作为催眠药物使用。  (2)苯二氮卓类  以安定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较好的抗焦虑和镇静催眠作用,安全范围大,目前已完全取代了巴比妥类传统镇静催眠药,是临床常用的镇静催眠药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擅长闲学的人非李渔莫属。他的《闲情偶寄》包括戏曲、歌舞、服饰、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颐养、饮食等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可以算得上是闲学的集大成者了。  李渔一生并非安逸,他跨明清两代,饱受时代动荡和战乱之苦,青年落第,中年家道衰落,穷愁半世,靠卖诗文和带领家庭剧团到处演戏维持生计。然而他却在乱世之中活到古稀之年,他的养生之道即是“心和”。  所谓“心和”,就是以达观心态生活。
期刊
我们见到水的流动,还有飞禽走兽运动的轨迹,氤氲着一种韵律,觉得很美很美;生命运动的精彩魅力,无处不在地出现在大自然和社会之中。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其珍贵不言自喻。我们希望生命不能虚度,渴望对理想的实现,在人生留下可贵的痕迹。身体是承载生命的载体,如果这一载体出现障碍会留下遗憾,因为那会阻碍你前进的步伐。  可是,有些人忽视了生命有秩序有节奏的运转,透支生命,使得身体出现反常,给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
期刊
1.控制速度  要按照自己的速度走,不要逞强埋头猛走,那样会大量消耗体力,结果是欲速而不达。如果是与很多人一起徒步,最好找一个和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伴同行。  2.衡量体能  开始几次外出徒步,最好坚持走1~2个小时,而不是计划一定要走多远。通过几次摸底,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后,再适当增加徒步行走的强度。  3.抬头走路  不要因低头走路而错过周围的风景,户外徒步时最恰当的速度是能够维持自己走一整天
期刊
男性性生殖功能减退的典型表现主要有:阴茎勃起需要对生殖器更强的刺激;阴茎勃起反应时间延长;勃起的硬度减弱;达到射精时间延长,强度减弱;不应期延长;夜间阴茎胀大试验、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试验等与正常人相似,或勃起硬度及持续时间均稍有下降。但实验室检查,性激素水平与正常人相似。如果有其中之一者即为性生殖功能减退的亚健康状态。这种此亚健康状态多见于中老年男性。  这种性生殖功能的下降并未达到疾病状
期刊
美国油画家卡尔曾这样描述她给慈禧太后画画的经历:“当时,慈禧虽然已经七十岁,但是看起来就像三十多岁的贵夫人似的。”女官德龄在其所著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到老60岁时:“肌肤白嫩光滑如同少女一般,细腻光润,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饮食:精于药膳食疗  慈禧太后的爱吃、会吃是众所周知的。她用膳时,一般是这样:她用眼看哪样菜品,太监就把那道菜品送到她眼前吃上一两口。膳桌上的菜虽然很多
期刊
国家卫生计生委4月10日公布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2015年)报告》。《报告》显示,十年间,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100%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平均报告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个小时。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自20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