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21世纪的中国,伴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革,农村社会管理逐步被提上日程。本文根据调查研究阐述了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新时期;农村;农村社会管理
农村社会管理就是指為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基层政府、农村民间组织和农民个体直接或间接依法管理农村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会生活的管理过程。它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是一个关乎整个国家社会管理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的调节器与晴雨表。
1.新时期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社会管理理念滞后。当前,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各领域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主体行为的分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的激烈化等都增加着农村社会管理的工作难度。但在许多农村基层,乡镇政府和村“两委”面临农村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往往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模式,这种机制在目标上直接指向对个体和组织的监管与控制,其无论在管理手段上还是在管理方法上都已经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管理工作,这使得政府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对管理对象控制,而轻视其对象权利的保障与维护。还存在一系列管理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
1.2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是进行有效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农村社会管理职权划分比较混乱以及作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基本依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还不完善,致使现实农村社会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有学者认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需要建设四个机制:农村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和执行机制、农村社会影响评估机制、农村社会安全网机制和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在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发现,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农村社会安全网机制和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3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加剧,加之农村传统文化的约束以及二元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呈现出,管理主体单一,民间组织发育迟缓的问题,也因此导致农民参与村级事务和村级活动的程度低下。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两大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将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当前,农村社会管理更多的是政府和村两委在其主导作用,由于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行政性、主观性和强制性太强,使得基层民主和关乎民生的服务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也不利于优化农村社会管理格局。民间组织的发育缓慢直接导致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
1.4农村社会管理媒介落后。由于农村社会相对城市社会而言,经济基础、教育基础、人才力量和管理设施等都比较弱,导致农村社会管理的媒介比较落后。农村社会管理还在利用村大喇叭、黑板报、宣传手册和横幅等比较传统的媒介,这种方式效率比较慢,而且相对于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电子屏等新媒介则比较落后。同时,网络的普及在城市社会引发了网络问政。网络问政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意见平台,不仅能够反映社会成员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监督政府更好地完善社会公共管理,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而且能够在接收各种对政府工作意见的过程中,将蕴涵在民众中的丰富智慧最大限度地汇集起来,应用于社会发展与管理。因此,在新时期更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宣传媒介也极为重要。
1.5农村社会管理人才缺乏。有序和高效的农村社会管理必然依赖于大量农村管理人才的参与。在新时期,由于受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和管理人才自身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社会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农村精英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稀缺,已逐步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硬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虽然有些农村实施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村官工程,并发挥农村精英的带动作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管理人才人数有限、政府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城市地区良好环境的吸引等原因,使得农村社会管理人才仍然不足。尤其是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许多新生事物和新问题不断涌现,而这些新生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也要依赖于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参与,因此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非常艰巨。
2.就农村社会管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2.1革新管理模式,转变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比较固化和静态,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变化,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本着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灵活、动态的转变管理模式。当前在试点区开展的农村社区建设一改农村原有的管理模式,并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城市社区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已经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2.2用复合式治理模式应对新生的问题与矛盾。新问题需要运用新思维,实行新举措。当前,用复合式治理模式解决农村社会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所谓复合式的治理模式,是立足于当前农村社会业已分化的新特征,建立主体多元、规则法治、体系健全、网络合作的社会管理机制。面对农村空心化、留守群体、干群矛盾、人口老化和农村人才外流等问题,亟须要实行复合式治理模式去应对,主要包括政府、党组织和农民自组织管理主体的多元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民主法治的完善,社会网络支持合作体系的重构以及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等等。
2.3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社会稳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仅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各项社会建设的动力之源和智力支持。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落脚点,具体来讲主要包括:第一,对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农民的政治思想稳定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要对农民开展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开展新时期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教育等。第二,继续加大对农村学前基础教育和成人技术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子女的受教育年限。第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集教育性、丰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适合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活跃农村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培育健康文明的新农村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在硬件方面,加大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远程教育室、文娱室、农家书屋、乡村公园等;在软件方面,多营造“文化兴农,与民同乐”的文化氛围,尤其是组织文艺工作者、乡村艺人多走近基层、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如要定时利用“大篷车”、“艺术慰问演出”“乡村大舞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大型群众性精神文娱活动’为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不竭动力。
3.结语
新时期农村社会管理是完善政府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法宝。我国在农村社会管理实践中,要不断认清当今农村发展中的新问题、了解农民的新需求。以管理促发展,以实践促创新,在管理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提升政府管理的服务水平,增进农村社会福祉,保障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阳信生.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缺陷与政府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2]许芸,孙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2
[3]黄文冠.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行政管理,2011,21
【关键词】 新时期;农村;农村社会管理
农村社会管理就是指為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基层政府、农村民间组织和农民个体直接或间接依法管理农村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会生活的管理过程。它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是一个关乎整个国家社会管理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的调节器与晴雨表。
1.新时期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社会管理理念滞后。当前,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各领域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农村社会结构和农民主体行为的分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的激烈化等都增加着农村社会管理的工作难度。但在许多农村基层,乡镇政府和村“两委”面临农村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往往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强政府-弱社会”的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模式,这种机制在目标上直接指向对个体和组织的监管与控制,其无论在管理手段上还是在管理方法上都已经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管理工作,这使得政府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往往重视对管理对象控制,而轻视其对象权利的保障与维护。还存在一系列管理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
1.2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是进行有效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农村社会管理职权划分比较混乱以及作为关于农村社会管理基本依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还不完善,致使现实农村社会管理机制还不健全。有学者认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需要建设四个机制:农村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和执行机制、农村社会影响评估机制、农村社会安全网机制和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在农村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发现,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农村社会安全网机制和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3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在我国,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加剧,加之农村传统文化的约束以及二元政治体制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呈现出,管理主体单一,民间组织发育迟缓的问题,也因此导致农民参与村级事务和村级活动的程度低下。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两大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将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当前,农村社会管理更多的是政府和村两委在其主导作用,由于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行政性、主观性和强制性太强,使得基层民主和关乎民生的服务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也不利于优化农村社会管理格局。民间组织的发育缓慢直接导致民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
1.4农村社会管理媒介落后。由于农村社会相对城市社会而言,经济基础、教育基础、人才力量和管理设施等都比较弱,导致农村社会管理的媒介比较落后。农村社会管理还在利用村大喇叭、黑板报、宣传手册和横幅等比较传统的媒介,这种方式效率比较慢,而且相对于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电子屏等新媒介则比较落后。同时,网络的普及在城市社会引发了网络问政。网络问政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意见平台,不仅能够反映社会成员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监督政府更好地完善社会公共管理,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而且能够在接收各种对政府工作意见的过程中,将蕴涵在民众中的丰富智慧最大限度地汇集起来,应用于社会发展与管理。因此,在新时期更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宣传媒介也极为重要。
1.5农村社会管理人才缺乏。有序和高效的农村社会管理必然依赖于大量农村管理人才的参与。在新时期,由于受政治体制、传统文化和管理人才自身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的社会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农村精英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才稀缺,已逐步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硬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虽然有些农村实施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村官工程,并发挥农村精英的带动作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管理人才人数有限、政府对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城市地区良好环境的吸引等原因,使得农村社会管理人才仍然不足。尤其是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许多新生事物和新问题不断涌现,而这些新生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也要依赖于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参与,因此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非常艰巨。
2.就农村社会管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2.1革新管理模式,转变管理理念。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比较固化和静态,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社会的变化,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本着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灵活、动态的转变管理模式。当前在试点区开展的农村社区建设一改农村原有的管理模式,并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城市社区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已经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2.2用复合式治理模式应对新生的问题与矛盾。新问题需要运用新思维,实行新举措。当前,用复合式治理模式解决农村社会管理过程中的新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尝试。所谓复合式的治理模式,是立足于当前农村社会业已分化的新特征,建立主体多元、规则法治、体系健全、网络合作的社会管理机制。面对农村空心化、留守群体、干群矛盾、人口老化和农村人才外流等问题,亟须要实行复合式治理模式去应对,主要包括政府、党组织和农民自组织管理主体的多元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民主法治的完善,社会网络支持合作体系的重构以及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等等。
2.3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基层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社会稳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仅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各项社会建设的动力之源和智力支持。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落脚点,具体来讲主要包括:第一,对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农民的政治思想稳定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要对农民开展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开展新时期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教育等。第二,继续加大对农村学前基础教育和成人技术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子女的受教育年限。第三,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广泛开展集教育性、丰富性、娱乐性于一体的适合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活跃农村社会文化氛围、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培育健康文明的新农村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在硬件方面,加大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远程教育室、文娱室、农家书屋、乡村公园等;在软件方面,多营造“文化兴农,与民同乐”的文化氛围,尤其是组织文艺工作者、乡村艺人多走近基层、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如要定时利用“大篷车”、“艺术慰问演出”“乡村大舞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大型群众性精神文娱活动’为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不竭动力。
3.结语
新时期农村社会管理是完善政府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法宝。我国在农村社会管理实践中,要不断认清当今农村发展中的新问题、了解农民的新需求。以管理促发展,以实践促创新,在管理实践与创新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提升政府管理的服务水平,增进农村社会福祉,保障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阳信生.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缺陷与政府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2]许芸,孙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及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12
[3]黄文冠.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行政管理,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