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激发“学困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初中化学教学成功的重要方法;通过有趣的实验挖掘“学困生”隐在的潜能,提高其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成功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困生 实验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33-02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且要尊重这种差异;“学困生”由于成绩的原因,会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坚韧的意志,对学习的情绪波动性大,甚至放弃的态度,面对化学这一门新学科也会感到茫然,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化学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在实验中对“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结合本人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实验教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上好实验“引言”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是初三学生的一门新学科,第一堂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化学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化学课,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现在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不大,只要你努力,成功就属于你。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個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希望同学们好好努力,用你的实力来证明你自己”。然后用“魔棒点灯”、“空杯生牛奶”、“烧不坏的手帕” “喷雾显字”等一些比较有趣而又奇妙的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此时学生一般都会从实验现象中感到一些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而又形象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成功的实验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取决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兴趣就会主动。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了他人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会使兴趣慢慢褪色,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让“学困生”亲自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灰水、“捕捉”空气、探究物质可分性等实验,放手让“学困生”动手做实验,让他们多一些动手操作,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并且对他们成功多给予一些赞许和肯定,对他们积极的行为多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验现象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农村的实践机会较多,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也不少,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化学知识,也掌握了生产生活经验,使“学困生”也能感觉到化学知识就在他的身旁,而且是简单、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或假期对当地的土壤进行酸碱性的调查,对当地农民的肥料施用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最后分析讨论本地农业的基本现状,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后,回家与家长讨论怎样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怎样正确地配制药液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对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也产生了相应的促进作用,二者兼得。
四、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的化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总结思索得来的。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家庭里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可以做“鸡蛋跳舞”实验,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进行实验,再如让学生在家里做向烧过开水的有水垢的电水壶中加入少量白醋,摇一会儿,倒掉,重复多次,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动机。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五、精心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困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实验情景不仅是“一种刺激”,而且也是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互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境,不仅可以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不按部就班逐一讲解,而是让学生先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及收集方法,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对比思考:“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装配仪器呢?”,“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或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贯性,学生通过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然后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给予适当的评价,并鼓励创新设计。整节课,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在此教学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最终学生运用旧知自主获得新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用实验的办法挖掘非智力因素,培养智力因素,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维持下来,还会使学生对其它的学科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激情,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
【关键词】学困生 实验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33-02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且要尊重这种差异;“学困生”由于成绩的原因,会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表现为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坚韧的意志,对学习的情绪波动性大,甚至放弃的态度,面对化学这一门新学科也会感到茫然,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化学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在实验中对“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结合本人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实验教学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上好实验“引言”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是初三学生的一门新学科,第一堂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化学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化学课,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现在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不大,只要你努力,成功就属于你。你们都是我的新学生,我对每一個学生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希望同学们好好努力,用你的实力来证明你自己”。然后用“魔棒点灯”、“空杯生牛奶”、“烧不坏的手帕” “喷雾显字”等一些比较有趣而又奇妙的演示实验来进行教学,此时学生一般都会从实验现象中感到一些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而又形象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以成功的实验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然而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取决于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兴趣就会主动。在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了他人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会使兴趣慢慢褪色,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让“学困生”亲自做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如蜡烛燃烧、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灰水、“捕捉”空气、探究物质可分性等实验,放手让“学困生”动手做实验,让他们多一些动手操作,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并且对他们成功多给予一些赞许和肯定,对他们积极的行为多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验现象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在农村的实践机会较多,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知识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也不少,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化学知识,也掌握了生产生活经验,使“学困生”也能感觉到化学知识就在他的身旁,而且是简单、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或假期对当地的土壤进行酸碱性的调查,对当地农民的肥料施用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最后分析讨论本地农业的基本现状,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后,回家与家长讨论怎样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怎样正确地配制药液等。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对当地农村的农业生产也产生了相应的促进作用,二者兼得。
四、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的化学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总结思索得来的。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多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引导学生在家庭里做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可以做“鸡蛋跳舞”实验,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进行实验,再如让学生在家里做向烧过开水的有水垢的电水壶中加入少量白醋,摇一会儿,倒掉,重复多次,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动机。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五、精心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困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实验情景不仅是“一种刺激”,而且也是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互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境,不仅可以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不按部就班逐一讲解,而是让学生先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及收集方法,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对比思考:“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应该怎样装配仪器呢?”,“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或验满二氧化碳气体呢?”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有连贯性,学生通过讨论能逐一得出结论,然后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整个实验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给予适当的评价,并鼓励创新设计。整节课,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在此教学情境中,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最终学生运用旧知自主获得新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农村中学的“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用实验的办法挖掘非智力因素,培养智力因素,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维持下来,还会使学生对其它的学科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激情,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