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讲授法的反思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C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运用讲授法的原因分析
  1.讲授法自身存在着不足。
  运用讲授法,教师占主导地位。如果教师对课堂有极强的控制力,学生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少,学生的语言生命体验容易被教师取代,比较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不易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运用讲授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较难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长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和讲授易使学生的话语权利受到漠视,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使学生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语文教学深受前苏联的“五段教学法”和文学教程的影响,在教学中机械套用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致使一部分教师的教学逐渐走向极端,课堂中的一切活动皆以教师为中心。
  2.对讲授法的认识存在偏差。
  讲授法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师思维对学生思维的示范与影响作用。与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相比,讲授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师生交流等方面显得更隐蔽些,容易被忽视。然而,无数教师讲授的成功范例充分证明了——讲授法教学可以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可以是启发诱导、循循善诱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教师片面地放大了讲授法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的不足,把讲授法等同于“填鸭式”教学,忽视了讲授法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二、初中语文课堂讲授法的运用策略
  1.明确讲授法的运用要求。
  运用讲授法,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发挥出讲授法的优势。这说明教师的讲不是少讲,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得恰到好处。说具体点,就是启发、点拨、激发、引导。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结合启发式教学进行讲授,一边讲授一边启发学生的思维,在重点、难点问题上适时地点拨。课改不应拒绝所有的接受性学习,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是必要的。所以无论怎样的课改,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放下心理包袱,大胆地讲,激情地讲,放开手脚去讲。讲得好,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才能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立足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古今中外讲授法的教学,能生存和发展无一不得益于启发式原则的发挥和运用。启发式的长处可以弥补讲授法的短处,信息的单项流动是讲授法的最大弱点,这种特点,容易步入“注入式”的误区,而启发式教学恰恰则避免了这一弱点。启发式教学,不把学生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回忆、联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基于此,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层层设问,循循善诱,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讲授中,仍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思考教师所讲的东西,可以赞同,也可以质疑。
  3.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通过讲授交给学生,而是应该在讲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确实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形成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们在教学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不但获取相应的知识,而且学到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
  4.与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传授——接受”的知识教育模式中,知识总被认为是客观的、事实的存在,是独立于人、外在于人的存在,讲授法强调的就是知识的客观性、稳定性和外在性。而知识除了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外在性之外,还具有创造性、生成性、动态性以及内在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以单一的讲授一贯到底,而应将讲授法与谈话法、问题探索法、直观法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可以借鉴多种教学方法,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知识和奥秘的快乐和趣味。这样,学生就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就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讲授法和多种方法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讲授法,而且还可以弥补讲授法的不足。
其他文献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识字,人不但失去了文字交流的能力,也丧失了记载的功能。李岚清同志说:“如果我们把汉字丢了,我们的文化也就中断了。”由此可见识字教学的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身处信息化浪潮的青年教师过多地依赖电化教学,而忽略了识字教学。有些中学教师一堂课下来,甚至一个字都不写。这让人不能不感到焦虑。备课用电脑,上课不板书,长此以往,不但学生不会写字,就连教师也提笔忘字了,这还了得!我这样说,
期刊
作为九年级毕业班语文教师,我知道古诗词赏析是语文总复习中重要的一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累计、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古诗词的赏析方法进行说明  一、字词品味与语言风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一个“阔”字,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两岸变得浩渺无限,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响也更
期刊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信息技术学科,总是被大多数人看成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但这门学科同样需要有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因此,较高的语言表达艺术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重视和发挥课堂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要严谨规范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层含义
期刊
日记随笔,顾名思义,每天随便写,说得细一点就是随时、随地、随意地写。如,看看今天有什么事件、经历、感悟一定会被自己所记忆或忘记,那就赶紧写下来。写写高兴的,写写有趣的,写写痛苦的,写写真实的,写写遗憾的,写写后悔的,写些有价值的。少则片言只语,长则几百个文字。要有具体的人或事,要有真切的感受。它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可以让学生在这种自由的、随意的心境中写作,自然就少了造作,少了空泛。日记随笔能充分
期刊
网上流行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用它来形容作文教学的现状,也很恰当。  一、理想很丰满  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人不愿意自己教出的学生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没有人不愿意自己的课堂教出一个鲁迅,教出一个老舍,甚至教出一个莫言,没有人不愿意作文教学为学生文学之舟的起航扬帆导向。  作为学生,谁不希望自己文思泉涌,谁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字字含情,篇篇精彩,谁不希望
期刊
背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新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中,文言文占了绝大部分,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背诵的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虽然说根本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但是若能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十几年的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
期刊
个性化语言,是指与每一个鲜活的写作个体相对应的、浸透着写作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活泼的生命色素的语言,是书写纯真心灵、抒发真挚情感的语言。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语言插上个性化的翅膀,才能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真挚朴实的人和淳朴且有特色的语言,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如,《社戏》中的语言:“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说。阿发说:“
期刊
最近几年,我有幸出去学习,近距离接触了几位全国特级教师——贾志敏、窦桂梅、武凤霞、王祖庆等。大师们的课质朴无华,没有修饰点缀,没有课件活动充斥。有时更像在和孩子们在拉家常。大师能成为大师,不是这一节课的功劳,而是造就这节课精彩的无数次课下的努力。好的作文引导是渗透进自己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的。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作文课。有了这个理念,我开始将它实施在我的教学工作中。  小学三年级有一篇文章《翠鸟》,
期刊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研究自己学科的教学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把信息资源、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声、色、光,激发兴趣  
期刊
目前,正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而和谐地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