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快递”已签收,“土特产”研究拉开序幕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2月19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向中国科学院移交了“嫦娥五号”从月球上采集回来的1731克的月壤和岩石样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建成月球样品实验室,专门用来保存、分配这些月壤和岩石,并组织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
  月壤已回,新的探索拉开序幕。
  月壤再临地球
  科技的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要长期地积累。上一次的月球采样,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了。1969年到1972年间,美国“阿波罗”计划一共采回了381.7千克的月球岩石和土壤。1978年,美国送给中国1克月球样品。中国科学院组织科学家对0.5克样品进行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剩余的0.5克样品则被保存在北京天文馆进行展出。
  月球的土壤结构跟地球的土壤结构有些相似。在月球表面,有一层1-2厘米厚的月尘,然后是3-10米厚的月壤,里面还有大大小小的石块。月壤层之下,才是真正的基岩。按照此前的经验,在月球样品中,颗粒直径大于1厘米的石块,会被当成岩石来研究;直径小于1厘米的,被当成月壤进行研究;颗粒直径更小的物质,会被当成月尘进行研究。不同的月球样品.来自月球上的不同地区,蕴含着不同的科学信息。科学家把岩石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进行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的分析,进行矿物组成的分析,进行同位素的定年,等等。通过这些细致而全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可以知道月球样品的类型、形成年代和形成环境。
  可能有人会说,美国已经采了300多千克的月壤,我们的1731克月壤是不是少了一点?但是,对于月球样品来说,质量不是问题,因为现在的分析技术已经很先进了,仪器的高精尖程度比50年前有了巨大的进步,不用说1731克,即便是1/10的样品,就已经可以满足所有的分析需求了。从科学家的角度,我们更希望从月球上的不同地区,采集多样化的月球土壤,因为不同地区的月壤中含有更丰富的信息。
  为何要模拟月壤
  现在有很多人都觉得,研究月球是多么高大上、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但在20年前,也就是我刚刚读研究生时,我国研究月球的人屈指可数。而且,我们在做研究时,一没有样品,二没有数据,三没有观测用的仪器设备。所有的研究工作只能先调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在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之后,我们发现月壤是可以模拟的。
  “阿波罗”登月和苏联无人采样采回来的月壤,其数据、成分都已公布。通过调研全国各地区的岩石、矿物和土壤,我们发现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有一种火山渣,成分跟月球上“阿波罗14号”登月点采来的一种月壤成分相近。以这种火山渣作为初始物质,经过加工,然后经过广泛的测试对比,我们研制成了中国首个模拟月壤国家标准样品。
  模拟月壤不只是看起来像就可以了,还要真的跟月壤颗粒的形状、大小、成分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似。当然,这种模拟仍然是有限的,因为它毕竟是在地球上形成的。
  真实的月壤是无价之宝,可能只有极少部分的月壤会被拿来进行科学研究。在用真实的月壤进行分析之前,可以用模拟月壤先进行一些测试,
  如果模拟月壤测试成功了,才会用真正的月壤。此外,要利用月壤进行原位资源利用的研究,包括3D打印、生产氧气、提取水等,这些原位资源利用实验要消耗大量样品,最好也用模拟月壤来代替,因为真实的月壤是极为珍贵的。
  月壤可以激励青少年
  “嫦娥五号”带回了月壤,除了科学界翘首以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对月壤也充满了兴趣,他们提出了诸如“月壤能不能种菜、能不能种水稻、能不能种土豆”等问题,我被问到的最有趣的问题是“月壤闻起来是什么味道”。
  其实,我也不知道月壤闻起来是什么味道,即便是真正登陆月球的航天员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月球上是真空,所以是不可能打开头盔去闻的,一旦航天服漏气,航天员就会有性命之忧。带回地球的月壤也要完全隔绝地球的大气环境,因为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月壤了。
  我推测,真正闻月壤时,应该是一种比较刺激的感觉。因为月壤中有单质的金属铁等还原性物质,在月球的真空环境中,金属铁可以稳定存在,一旦接触呼吸道中的氧气,它马上就会被氧化,可能会给我们一种类似吸入胡椒粉的感觉。
  我一直认为,月壤不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还有重要的科普价值和教育意义,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应该是激励青少年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选择科研作为职业,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此,还要围绕月壤开发课程,提升教育功能。
  研究月壤是為了更好地开发月球
  同为土壤,月壤跟地球土壤有什么不同呢?
  地球上的土壤是在风霜雨雪的作用下,经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等过程才形成的。月球上没有水、空气和微生物,因此月壤跟地球土壤是不同的,这也是现在保存月壤的一个首要前提,要隔绝与地球大气、水的接触,防止月壤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受到污染。
  月壤,实际上是月球表面的岩石经过小行星和微陨石撞击、宇宙射线照射和剧烈昼夜温差,经历了几十亿年的太空风化过程才形成的。由于整个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月壤,用探月卫星得到的探测数据,其实就是月壤发给我们的信息。未来人类要利用月球资源,首要的目标也是月壤。
  我们研制的模拟月壤,粉尘非常细,颗粒直径只有几十微米,有些甚至是PM2.5,即颗粒直径为2.5微米,同时棱角很尖锐。因为月壤没有经历像地球土壤那样的磨蚀过程,纯粹是小行星撞击砸出来的。如果月壤进入月球车的轮子内部或者机械设备的连接处,或者覆盖在太阳能电池板上,就会干扰月球车和月球探测器的正常工作。如果进入航天员的呼吸系统,就会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感受造成损害。所以,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月壤和月尘,才能使航天员更安全地在月球上驻留。
  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已经圆满收官,但“探、登、驻”三大阶段已在路上。探月阶段完成之后,必然要进行登月和月面驻留的工作,对月壤的研究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开发月球。
  月壤的小秘密
  与地球土壤不同,月壤颗粒的棱角突出,呈多边形,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很大。所以,月球表面的月壤一旦压实,比较容易保持原来的形状。去过沙漠的人都知道,脚印踩完之后,边缘很快就塌掉了,因为沙子之间的摩擦力很小,很难保持稳定的形状。但如果把沙子里掺上水,脚印就特别清晰,这是因为沙子之间的黏结力增强了,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在月球上踩下的脚印,就像在潮湿的沙滩上踩下的脚印。
  月球上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没有彩色,但是月壤中发现了一些绿色的、橘黄色的玻璃珠,可能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玻璃。通过对这些颗粒的研究,可以了解月球火山形成的过程。
  月球上的岩石
  月球的岩石类型要比地球上的简单得多。月球岩石基本上都是岩浆岩,因为月球上没有河流的搬运作用,所以就没有沉积岩。月球上也没有高温高压的过程,所以也就没有变质岩。
  月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斜长岩,主要分布在月陆地区。斜长岩的主要成分是铝和钙的硅酸盐,铝和钙组成了浅色的矿物,所以月陆的表面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强,看起来比较明亮。第二类是玄武岩,月球上颜色比较深的地方叫月海,月海中分布的主要是玄武岩。在这种岩石里,铁镁质的矿物含量比较高,所以看起来颜色偏黑。第三类岩石叫角砾岩,这种岩石里既有斜长岩的碎片,又有玄武岩的碎片,是因为微陨石的撞击产生的高温,把周围的岩石碎片熔融、黏结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类型。
  (责任编辑:白玉磊)
其他文献
太空安全与太空交通管理在多方面交织重叠,渗透人类航天的方方面面.当前和近期的太空安全,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一是世界各国航天活动频繁,太空国际竞争加剧.这里最突出的现
基于1998—2018年全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互为格兰
蝉是一种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身体是骨包肉的结构,也就是它们都用一层外骨骼包着身体,不像我们人类的所有骨骼都是长在身体里面的。蝉会蜕皮,就是和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有关。  因为蝉的外骨骼成形之后没有办法变大,還会影响身体的成长,所以它们只有把旧的外骨骼蜕去,才能让身体继续长大。外骨骼是节肢动物都有的身体结构,不只是蝉,虾、蟹、蜈蚣等节肢动物都会蜕皮。
期刊
严格来说,雨后出现的彩虹并不是弧形的,而是圆形的.我们看到的弧形彩虹,其实只是彩虹圆圈的上半部分,它的下半部分被地平线遮挡了.虽然站在地上看不到圆形的彩虹,但当天空出
期刊
量子不是一个实体rn一听到量子,很多人会以为它跟电子一样是一个实体.其实,这个理解是错的.rn量子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的
期刊
企业研发合作网络的动态性是影响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基于企业个体网络与动态网络视角,以2009—2017年98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联合申请的专利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数据负二项回归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形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和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构建1996—2018年中国11个沿海省份的面板数据
新零售背景下,线上线下跨界融合使消费者获得更加高效优质的购物体验,如何结合线上线下优势发挥“1+1>2”的最大效应成为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基于感知风险理论,以线下顾客信
关于企业网络嵌入性在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绩效获取中的积极影响已深受学界广泛关,研究从网络嵌入性视角出发,以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华中地区225家服务化制造企业为研究
午餐肉、豆豉鲮鱼、凤尾鱼,这些都是美味的罐头食物,它们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变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rn一是罐头会经过高温灭菌,罐头里的细菌都被杀死了,自然不会破坏食物;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