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别听自己的!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ny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压药是许多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但却有很多老年人不会正确地服药,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甚至危害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我国目前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而且这个数字仍在不断攀升。然而,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存在很多用药误区,比如“擅自停药”“频繁换药”“老担心副作用”“服药时间不对”等,这些误区不仅让治疗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让病情恶化。
  
  误区一:血压稳定后可以自行停药?
  真相: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
  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值也不能停药,否则容易回到治疗前的水平。高血压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引发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血压越高以及高血压持续的时间越长,脑卒中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患者往往在治疗期间感到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就自作主张擅自停药或间断服药,其实这样的服药方法很危险,会造成血压忽高忽低,使血压得不到长期稳定控制,而诱发心、脑、肾等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服降压药后血压降至正常水平,只能说明此时选用的降压药和服用的剂量基本合适,使血压得到控制,并不能说明高血压病已得到治愈,或心、脑、肾血管受累发生的病变已恢复正常,所以仍应坚持治疗。正确做法是:待血压有效控制在正常水平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的种类或剂量,力争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误区二:血压升高了,可以多吃一片降压药?
  真相:降压最重要的是平稳
  有些老年患者记性不好,经常忘记吃药,待血压上升后,就多吃一片让血压快速下降;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疼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才会吃药;还有的患者刚刚服用两三天,发现血压下降不明显,就立即加大一倍剂量。这些做法很危险,都是错误的。降压讲究的是平稳、有效,尤其是平稳更为重要,因为血压的波动往往是引发脑卒中的诱因。如一味地追求降压效果,而忽视血压的平稳,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应根据遗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己改变药量。
  
  误区三: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
  真相:别老盯着副作用,副作用可能变疗效
  降压药的确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如服用甲基多巴,可出现嗜睡、眩晕、腹胀等不良反应。但没必要在服用降压药过程中走向极端,例如,有的患者一旦遇到不良反应,立即对服药降压失去信心,转而停止服药,导致血压不能有效控制。还有的老年人对说明书上的副作用特别上心,排斥吃降压药,或改服其他所谓“没有副作用”的中药。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等副作用。但如果患者用药前心率过缓,则副作用可能转化为正作用。
  
  误区四:同病同药,人用我也用?
  真相:降压药种类多,针对性也不同
  许多家庭的老两口都患有高血压,都在吃降压药,有人认为同样的病,吃药也就“不分你我”了。事实上,目前的降压药有6大类50多种,它们的药效各不相同,不同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危险因素、相关疾病、遗传基因也存在差异,这些就决定了不同患者间治疗上明显的个体差异,医学上称之为“个体化”。因此,认为“老张有效,老李也有效”不但是错误的,而且可能是危险的。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合并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老先生,他的老伴也患有高血压,医生给他老伴开的是β受体阻滞剂,他认为“都是降压药,谁吃都一样”,于是便自行服用,结果引起了老太太的哮喘发作。由此可见,应该服什么药,怎么服,要听从专科医生的指导。
  
  误区五:睡前服用降压药效果更好?
  真相:早上服药更有效,更安全
  高血压病人服降压药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血压过高,防止发生并发症。而当入睡后,因“生物钟”的控制,加上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有专家观察发现,当人入睡后血压可下降20%,且以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如果病人在临睡前服了降压药,2小时也正是降压药的高效期,这样两种作用重叠,就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使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血栓或心肌梗死。血压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每天上午的6:00~12:00之间,故临床主张将降压药安排在晨间服用,以控制高血压的峰值,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意义。除已知当时血压过高外,一般应避免睡前服降压药。如每天多次服用降压药,应将每天末次服药的时间安排在睡前3~4小时。
  
  误区六:频繁换药可以避免产生耐药性?
  真相:疗效好的药应该长期使用
  有些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长年稳定,未见不良反应,但顾虑长期用一种药物会有副作用,或者会出现“耐药性”,或听说×××药效果特别好,于是便更换药物。其实,这是一大误区。用了一种降压药,疗效满意,没有不良反应,就不应该调换。只有在用了该药后,疗效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医生才会给你换药。如果是降压效果不理想,血压未降到正常,但是没有不良反应,可能是剂量不足,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剂量。如果剂量已达足量,不能再增加,就要加另一种降压药,二药合用。如果有不良反应,且无法耐受,那就必须停用,改用其他类降压药。
其他文献
如果你足够了解膀胱,可能它带给你的困扰会减少许多。  王彪:我国的抽样调查,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0%。尿失禁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被认为是难以启齿的隐私,超过70%的病人没有寻求医治,甚至不愿意去了解这个问题。    1. 上厕所的次数多是因为你的膀胱比别人的小?   对 错  答案:错  人的膀胱的确有大有小,但这并不是造成你尿频尿急的原因,正常范围内,人与人之间膀胱的容量差别一般
期刊
电脑、电视、手机、游戏机,以及各类pad,都让我们的眼睛不堪重负。累了,涩了,疼了,别忘记来点儿维生素A。  维生素A藏身哪里?  前几天,有人在微博上问我:某奶类产品说,其中维生素A含量特别高,对眼睛特别好。像我这种天天盯着电脑,眼睛总是疲劳不堪的人,是不是应当多喝点儿啊?  听了这话,我既担心,又开心。担心的是:商业宣传不靠谱,每100克产品中维生素A的含量达到了上万微克,和鱼肝油有得一比,太
期刊
“心”病来袭之心悸失眠  心悸指不因惊吓而心跳不宁的疾患。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悸多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并存。失眠是表现为难以入眠、不能入睡、维持睡眠困难、过早或间歇性醒来而引致睡眠不足的症状。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引起失眠的病症有很多种,其中心悸失眠是常见的一种。  病因:引起心悸的原因一般与心脏活动过度有关,情绪波动、精神紧张、惊吓、体育锻炼、重体力劳动、大量吸
期刊
无论是追求苗条的身材,还是落脚在身体健康,“肉”都饱受诟病。但是,将荤腥拒之门外,就能远离疾病了吗?  血肉乃有情之品  中国人素有“无肉不成席”之说,人们对肉食的偏爱远远超出蔬菜、五谷。清代医家章穆曾说:“大抵肉能补肉,故丰肌体、泽皮肤,又能润肠胃、生津液。”这里指出了肉类对内滋养脏腑,对外润泽肌肤,并有利于繁衍后代。所以动物的肉类,确实同植物类食品一样,不仅可作为食物食用,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期刊
经历了难熬的妊娠初期,孕妈咪开始可以逐渐感觉到胎动,亲身感受宝宝的存在。而胎动除了是妈妈和宝宝间的亲密互动,也是宝宝传达健康讯息的方式。    1.计数胎动时,孕妈妈最好用左侧卧位的姿势,环境要安静,思想要集中,心情要平静,以确保测量的数据准确。  2.晚饭后休息时,记下1小时内胎动的次数,一周后通常可以发现,宝宝在相同时段中每小时的胎动次数差不多,可将此记录作为基准,之后如果发现胎动明显不及以前
期刊
千万别以为性别成了自己某块健康区域的保护罩,乳腺癌、狼疮、偏头痛等女人病也可能发生在男人身上。  刘媛的丈夫三年前做过一次手术,最近他又发现了肿块,于是一点也不敢大意,立即到医院就诊,医生仔细检查了他乳晕旁小小的肿块,这的确有可能是乳腺癌复发,不过请他不要过于担心,因为这次发现得十分及时。三年前,刘媛的丈夫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自己会患上乳腺癌。医生解释说男性到了中年,体内的雄性激素会下降,而且现代都
期刊
宝宝6个月了,要准备添加辅食了,这可是他(她)人生的一大步。可围绕宝宝的食物,妈妈们的做法、想法都正确吗?  排除食物过敏  有调查显示,平均每年有6%的宝宝在两岁前被发现对某种食物过敏。为了减少危险,最好注意下面几点:  ● 每次限引入一种食物,两种不同食物之间的间隔为3~4天,每次的量由少到多。这样如果孩子出现过敏反应(例如腹泻、呕吐等),就可以确定哪些食物是罪魁祸首了。即使出现上述症状,也不
期刊
除了产前的阵痛,准妈妈们在整个孕期还有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头疼、胃疼、腰背痛……为何会出现这些疼痛,又要如何止疼呢?    头痛   元凶:刚刚怀孕的时候,孕妈咪会出现一些头痛、头晕的症状,这主要是因为怀孕后体内变化不定的激素引起的。同时孕期的种种反应又是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很容易引起精神紧张和焦虑,这也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头痛。  高发期:一般出现在孕早期、中期。  建议: 以平静的心
期刊
2012的年初,因为春节太早,寒潮又出现得比较晚、比较久,整个冬天显得特别漫长。好在三月了,惊蛰、春分将至,白天渐渐长了,温暖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对女人而言,三月的到来会提醒我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尽管很多女权主义者对此不以为然,并声称全民庆祝三八节,并非妇女地位提高了,反倒是对女性社会从属地位的不断提醒。但不管怎样,这一天,你可以在男同事上班的时间,和女同事、女闺蜜逛街、购物、吃饭、喝咖啡、
期刊
开花结果除了需要肥沃的土壤以外,还需要健康的种子,如果嫩芽迟迟不能破土而出,提供“种子”的丈夫们也难逃其责,最好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冬冬和丈夫五年来一直都在努力实现“造人”计划,可是计划始终只是计划。经过多次检查, 医生确定冬冬的生育能力没问题,于是怀疑的目光落到了冬冬丈夫身上。几经挣扎后,冬冬丈夫终于答应接受检查,在医院的小房间中,他一边试图把精液射到医院提供的小杯子中以供稍后检测,一边觉得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