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秧歌的历史
在我国东北、西北、山东等很多地区民间很早就有秧歌这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它以简洁、欢快、参与性强的特点在城市、乡村受到广泛欢迎,并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秧歌舞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甚至在西周开始也有对个别地区类似秧歌形式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歌舞形式都统称为秧歌。也有关于秧歌最早起源于祭神的说法,农民通过秧歌舞来祈求人丁平安、五谷丰登。现在广义的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唱歌;二是舞蹈;三是小戏。然而我们平常所指的秧歌主要还是狭义上的秧歌舞。秧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唱腔和舞姿,又因各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广大群众的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如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西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等。各地秧歌又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逐步发展、日趋成熟,一直延续到当前的繁盛。甚至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没有秧歌不叫年”的习俗,每年进了腊月,村村乡乡便开始招呼人轰轰烈烈地排练秧歌,尤其在东北由于冬季“歇农”,不仅是正月,一直到四月农忙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二、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秧歌技艺通过身传口授的方式传承至今,除了秧歌的表演技巧本身源自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之外,也跟秧歌能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有关系。各地秧歌变现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有的还不断融合了民间武术,如“八卦掌”、“螳螂拳”、“长拳”、“少林拳”等,从而使得扮相更威严、举止更稳健。再比如二十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从上到下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的高潮,文艺工作者纷纷到民间采风,以民间本色表演为基础编排了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秧歌。很多地区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但主要都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各地因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逐渐演变出多种风格,主要分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其成员构成、表演风格都有浓郁的乡村特色。秧歌表演的角色中比较传统的有乐大夫、花鼓、彩扇、货郎、丑婆、傻小等等,大大增加了秧歌的娱乐性,诙谐的风格也是大秧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秧歌的音乐由原来较为传统的民乐,如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乐及不同的高科技乐器。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有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等。
三、“新秧歌”运动
现代秧歌的发展有一个关键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是“延安新秧歌运动”在我国特殊的背景时期的兴起。1939年下半年,延安在抗战中成了比较稳定的后方。此前的民间秧歌在表演时,还有很多夸张色彩,包括相对低俗的内容,随着延安吸收了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在延安成立了许多剧团,各剧团演出了不少中、外剧目,为繁荣边区的文艺创作做出了成绩,这其中就不乏有学习民间、来于民间的秧歌,其原因就是秧歌是一种农民的舞蹈艺术,它表现的内容、人物、情节等都是农民们所熟悉的生活,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尤其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时代赋予了秧歌一种全新的面貌,也对民间的秧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秧歌”的艺术形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场规模空前的秧歌运动在延安开展起来,并诞生了一批《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反映边区人美好生活、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因此可以说延安新秧歌运动给秧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进一步奠定了秧歌在中国文艺中的地位。
四、秧歌的发展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并不因为被时代变革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外来艺术形式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历史的发展使秧歌在传播的同时也与当地的传统歌舞文化相结合,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秧歌这种艺术成为广大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以鼓舞人心和军民喜闻乐见为艺术标准,在特定的时代里起到了难以想象的作用。同时,它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状态和理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青年文工团把《大秧歌》和《腰鼓舞》带到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两个舞蹈双双获得了特等奖,这是中国民间舞蹈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1994年沈阳国际民间舞蹈大赛中,海阳秧歌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获得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2006年,海阳大秧歌与商河秧歌、胶州秧歌一起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目前山东正在兴建中国首个秧歌博物馆。
我相信,秧歌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会在中国文艺中取得更高的地位,会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郑小阳(1969.3-)男,汉,籍贯:哈尔滨,学历:本科,广东省文化馆。职称:舞蹈三级演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活动及舞蹈。)
在我国东北、西北、山东等很多地区民间很早就有秧歌这种群众性的娱乐形式,它以简洁、欢快、参与性强的特点在城市、乡村受到广泛欢迎,并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秧歌舞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甚至在西周开始也有对个别地区类似秧歌形式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歌舞形式都统称为秧歌。也有关于秧歌最早起源于祭神的说法,农民通过秧歌舞来祈求人丁平安、五谷丰登。现在广义的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唱歌;二是舞蹈;三是小戏。然而我们平常所指的秧歌主要还是狭义上的秧歌舞。秧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唱腔和舞姿,又因各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广大群众的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如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西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等。各地秧歌又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逐步发展、日趋成熟,一直延续到当前的繁盛。甚至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没有秧歌不叫年”的习俗,每年进了腊月,村村乡乡便开始招呼人轰轰烈烈地排练秧歌,尤其在东北由于冬季“歇农”,不仅是正月,一直到四月农忙前,各地的山会、庙会仍有秧歌演出,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
二、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秧歌技艺通过身传口授的方式传承至今,除了秧歌的表演技巧本身源自生活易于被人们接受之外,也跟秧歌能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有关系。各地秧歌变现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有的还不断融合了民间武术,如“八卦掌”、“螳螂拳”、“长拳”、“少林拳”等,从而使得扮相更威严、举止更稳健。再比如二十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从上到下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的高潮,文艺工作者纷纷到民间采风,以民间本色表演为基础编排了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秧歌。很多地区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但主要都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随后是舞队。各地因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影响,逐渐演变出多种风格,主要分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其成员构成、表演风格都有浓郁的乡村特色。秧歌表演的角色中比较传统的有乐大夫、花鼓、彩扇、货郎、丑婆、傻小等等,大大增加了秧歌的娱乐性,诙谐的风格也是大秧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秧歌的音乐由原来较为传统的民乐,如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乐及不同的高科技乐器。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有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等。
三、“新秧歌”运动
现代秧歌的发展有一个关键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是“延安新秧歌运动”在我国特殊的背景时期的兴起。1939年下半年,延安在抗战中成了比较稳定的后方。此前的民间秧歌在表演时,还有很多夸张色彩,包括相对低俗的内容,随着延安吸收了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及文艺工作者,在延安成立了许多剧团,各剧团演出了不少中、外剧目,为繁荣边区的文艺创作做出了成绩,这其中就不乏有学习民间、来于民间的秧歌,其原因就是秧歌是一种农民的舞蹈艺术,它表现的内容、人物、情节等都是农民们所熟悉的生活,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尤其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时代赋予了秧歌一种全新的面貌,也对民间的秧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形成了一种“新秧歌”的艺术形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场规模空前的秧歌运动在延安开展起来,并诞生了一批《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反映边区人美好生活、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因此可以说延安新秧歌运动给秧歌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同时也进一步奠定了秧歌在中国文艺中的地位。
四、秧歌的发展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并不因为被时代变革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外来艺术形式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历史的发展使秧歌在传播的同时也与当地的传统歌舞文化相结合,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秧歌这种艺术成为广大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以鼓舞人心和军民喜闻乐见为艺术标准,在特定的时代里起到了难以想象的作用。同时,它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状态和理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青年文工团把《大秧歌》和《腰鼓舞》带到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两个舞蹈双双获得了特等奖,这是中国民间舞蹈第一次登上国际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1994年沈阳国际民间舞蹈大赛中,海阳秧歌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获得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2006年,海阳大秧歌与商河秧歌、胶州秧歌一起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目前山东正在兴建中国首个秧歌博物馆。
我相信,秧歌这项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会在中国文艺中取得更高的地位,会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郑小阳(1969.3-)男,汉,籍贯:哈尔滨,学历:本科,广东省文化馆。职称:舞蹈三级演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活动及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