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是“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在北京市规划办申报立项的课题。该课题是学校在“十五”期间进行“问题意识”研究基础上,以“问题解决”为切入点,重点研究:问题解决在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及小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两方面内容。其目的一是使学生懂得如何鉴别问题,找到最优的解决问题途径,进行有效的学习;二是帮助教师提高问题解决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三年来,我们借鉴现代教育理念和国外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1.依据课题总目标制定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操作性目标
我们把总目标定为:在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纽带,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操作性目标: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知识并灵活运用;提升思考技能、发展研究能力—能够综合信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加强沟通、强化合作技能—学会倾听、思考、表达、说服;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能够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解法、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促进健全人格的塑造—学会反思,有乐观向上、克服困难、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意识。
2.总结出设计“好”问题的基本原则
(1)问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问题。
(2)问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一个好问题往往能成为整堂课的悬疑,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给主动解决问题以动力。
(3)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满足正确得出结果。
3.结合教学实际,归纳出创设问题情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同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引发学生不同的疑问或联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教师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师评、自评、互评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2)采用“数学小医生、小博士、小小巧算家”多种形式趣味活动教学,激发问题解决的兴趣;
(3)通过设立 “问题记录卡”、 “问题角”,给学生搭建“问题”交流多种平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出优化问题策略的基本技能
学科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在经历“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操作法、转化法,以及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归纳和类比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解题方法的比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优化解题方法,学会选用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具体操作时注意:A.在具体情景中的一题多解,先不求多求全,而求思路能够求异;B.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迁移,不生拉硬拽;C.总结方法优劣时不做统一规定,要根据学生的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5.依据“问题学习”的理念,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基本学习模式
在已有的“问题意识”模式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小学生“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即识别问题—联想分析—类推迁移—尝试顿悟—反思归纳—实际应用。
在基本策略的基础上产生以下若干变式;
语文学科: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的方法:设定情境—草拟交流—归纳指导—借鉴修改—评析会诊—完成作文;
数学学科:提出问题—猜想分析—操作验证—得出结论—方法比对—巩固升华;
英语学科: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分工合作—搜集整理信息—梳理提炼—交流汇报;
科学学科:发现身边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分析整理结果—思考科学结论;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游戏情境—发现问题—讨论交流—尝试解决—生成新问题—教师点拨—感悟提升;
美术学科:通过“递进比对”的操作方式,即观察—比对—交流—尝试—创作,解决学生线描问题,提高绘画能力。
6.制定《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评价表》,检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水平状况
在评价中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课堂观察、书面测试、作业分析、活动报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7.编写出小学生《活动中问题学习》校本教材
我们把研究实践与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起来,纳入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两周1课时),并编印了校本教材《“问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教材围绕在生活中适宜学生解决的相对复杂、相对综合的问题,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三方面设计编写,共有9个学习内容。每课内容都以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总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构建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1.依据课题总目标制定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操作性目标
我们把总目标定为:在教学改革中以问题为纽带,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操作性目标:掌握坚实的基本知识—能够深层理解知识并灵活运用;提升思考技能、发展研究能力—能够综合信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加强沟通、强化合作技能—学会倾听、思考、表达、说服;增强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能够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解法、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促进健全人格的塑造—学会反思,有乐观向上、克服困难、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的意识。
2.总结出设计“好”问题的基本原则
(1)问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问题。
(2)问题应具备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一个好问题往往能成为整堂课的悬疑,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给主动解决问题以动力。
(3)问题应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满足正确得出结果。
3.结合教学实际,归纳出创设问题情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同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引发学生不同的疑问或联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教师经常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师评、自评、互评等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2)采用“数学小医生、小博士、小小巧算家”多种形式趣味活动教学,激发问题解决的兴趣;
(3)通过设立 “问题记录卡”、 “问题角”,给学生搭建“问题”交流多种平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出优化问题策略的基本技能
学科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在经历“过程”中,运用比较法、操作法、转化法,以及向学生渗透分类思想、归纳和类比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解题方法的比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优化解题方法,学会选用较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具体操作时注意:A.在具体情景中的一题多解,先不求多求全,而求思路能够求异;B.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迁移,不生拉硬拽;C.总结方法优劣时不做统一规定,要根据学生的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5.依据“问题学习”的理念,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基本学习模式
在已有的“问题意识”模式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小学生“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即识别问题—联想分析—类推迁移—尝试顿悟—反思归纳—实际应用。
在基本策略的基础上产生以下若干变式;
语文学科: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的方法:设定情境—草拟交流—归纳指导—借鉴修改—评析会诊—完成作文;
数学学科:提出问题—猜想分析—操作验证—得出结论—方法比对—巩固升华;
英语学科: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分工合作—搜集整理信息—梳理提炼—交流汇报;
科学学科:发现身边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分析整理结果—思考科学结论;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游戏情境—发现问题—讨论交流—尝试解决—生成新问题—教师点拨—感悟提升;
美术学科:通过“递进比对”的操作方式,即观察—比对—交流—尝试—创作,解决学生线描问题,提高绘画能力。
6.制定《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评价表》,检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水平状况
在评价中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课堂观察、书面测试、作业分析、活动报告、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7.编写出小学生《活动中问题学习》校本教材
我们把研究实践与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起来,纳入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两周1课时),并编印了校本教材《“问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教材围绕在生活中适宜学生解决的相对复杂、相对综合的问题,从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三方面设计编写,共有9个学习内容。每课内容都以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解决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总之,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构建和完善了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