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五步点拨教学法的运用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其关键是课堂结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步骤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只有恰当安排好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使三者同步相趋、和谐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语文点拨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法,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点拨无模式,如果在运用时抓不住火候或不得法就会造成琐碎和零乱,不但不能点石成金,反而会使学生晕头转向。如果我们将点拨和严密有序的教学步骤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点拨,就会使点拨规范有序,步步推进,收到奇效。在教学幼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散文两篇》时,笔者尝试运用了这种方法,兹作以介绍。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式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思路巧妙地导入新课,应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步骤。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是两篇关于如何看待文化古迹的文章,一篇是宗璞的《废墟的召唤》,一篇是余秋雨的《废墟》。因此,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圆明园、内乡清代县衙、长城”三大名胜古迹的录像资料,展示其概况,声、情、景并茂,以景激情,以情激趣。在第一时间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提问:“大家看后有何感受?”学生群情激昂,有的说圆明园被烧成一片废墟,看后有一种惨痛的沉重感;有的说小小的内乡清代县衙被誉为“华夏一绝”是否过于夸张;有的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发挥过抗敌御侮的巨大作用等。此时,笔者进一步以疑激趣:圆明园只剩废墟,是否可以把它铲去重建?县衙和长城已失去其原有的功用,是否有必要进行修缮和保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古迹?它们有何文化价值?对于这一系列问题,学生却一时语塞,回答不上来。这时,正好适时点拨:“同学们,课本选了两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请看看他们的见解吧!”学生听后就迅速打开课本,并速读起来。
  这种导入性点拨是开始引入新课并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点拨,是上好一节课的前奏曲。这种点拨与创设的情境和氛围相适应,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把学生注意力很快地导入到对新课内容的学习上来。所以在导入的过程中,适时点拨非常必要,会达到让学生乐学的目的。
  二、围绕目标,比较认知——整体性点拨
  学生连读课文后,对两篇文章有了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但掩卷细思,又会感到迷乱,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对于两篇题材相同、体裁相同的文章,应采取比较阅读法阅读。这样就直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比较阅读法并运用该法解读课文。然后进一步点拨:比较阅读的方法有对比和类比,步骤是先定比较点,然后同中辨异,异中求同,最后得出结论。经过一番点拨后,学生就明了了学法,主动确定了“标题、作者、背景、文眼、内容”等五个比较点进行比较,立即进入辨异或求同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求知运作。
  这种点拨是面向该堂课的全部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引导方式,所以它是整体性点拨,起一种主导作用。它符合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特别强调对教学内容、教学主体、学习方法的整体研究和把握,让学生用新的方法进一步感知教材、把握教材,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达到使学生会学的教学目的。
  三、巧设练习,层层递进——重难点点拨
  在五个比较点中,内容比较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笔者设计了两个练习让学生来做,做后进行点拨。
  第一个练习是从“对废墟的看法”、“怎样对待废墟”、“废墟留存的意义”、“废墟给人的启示”四个角度筛选并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前三点学生基本都能准确筛选并区别出异同,对第四点却答不出或答不全。这时就要适当点拨,让学生在关键词上求答案,紧接着投影第二个练习:比较“召唤”和“指令”两个字的含义。召唤什么呢?指令什么呢?要从这两个词出现的语境来挖掘:“它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它昭示着沧桑,让人们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它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联系语境,品味语意,不就可以捉摸出它的内涵了吗:“召唤”不就是让人们不忘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意识到对祖国的责任,都要振奋民族精神,立志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让祖国在废墟上破浪前进吗?“指令”不就是令人记住历史使命、现代责任,从废墟这个老人所昭示的民族沧桑中奋起,以废墟为起点,去开创祖国强盛美好的未来吗?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内涵是相同的,所表达的思想也是一致的,这就是两篇文章给人的启示,也是它们内容上的相同点。但两篇文章内容上还有更大的不同,这就要进一步点拨学生从内容重点和主题取向上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宗文重点是描写了圆明园废墟的荒凉景象,以此召唤人们振奋精神,改造这凝固的历史,主题取向是教育意义。而余文重点评叙了所有废墟的三个文化价值,提出保留、正视和容纳废墟的主张,并以废墟为起点,迈向未来,主题取向是文化意义。
  通过两个练习两次点拨,学生就明白了两篇文章内容的异同,解决了重难点,使课堂教学进入高潮。所以重难点点拨是运用点拨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该法最耀人的闪光点也就在这儿,让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经点拨后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化难为易,举重若轻,达到了使学生学会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回顾照应——终结性点拨
  通过以上两步训练,学生已能运用比较阅读法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那么求异或求同的思维机理是什么?教师要进行归纳点拨,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认识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比较法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同是集中或辐辏思维,属聚敛型;求异是一种逆向或反向思维,属发散型。《废墟》体现的就是一种发散思维态势,阐发了废墟的“历史、悲剧、现代”三方面文化价值,而《废墟的召唤》则是一种顺向收敛思维态势,召唤每一个人振奋起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由此可以从思维方式上区别两篇文章的不同。但如果按聚敛思维综合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我们就可以顺利地回答刚上课时所悬置的几个问题,从而达到使学生善思的教学目的。
  五、盘活思维,拓宽空间——迁移性点拨
  课已进入尾声,两位作家的思想观点在学生心目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可如何看待废墟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这两篇文章都是在正常时期从废墟主体上进行审视,从人们主观态度上进行探讨,而客观上的因素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创新思维空间,这时可作迁移性点拨:废墟与文明发展是什么关系?废墟与社会战争是什么关系?学生会认识到废墟是客观存在的,废墟是历史的残迹,滚滚向前发展的时代巨轮是无情的,它碾过之后就把废墟抛在历史的尘埃里,文明愈发达造成的废墟空洞就越大,它带给人类的是一些遥远的或痛楚或甜蜜的回忆,战争则是摧毁文明制造废墟的第一凶手。至此,可再作进一步迁移性点拨:那么当代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或核战争隐患将会造成怎样的废墟?学生会意识到那将会造成全球意义上的废墟,那将是全人类意义上的废墟,是无法再重建的废墟。使学生对废墟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上升到反环境破坏,反对核战争的高度,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拓展,思维上有了创新,给整节课留下一个绕梁不绝的尾声。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设计教学结构时如果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循序推进,即便是点拨式这种比较自由活脱的教法,也能驾熟就轻,步入胜境,达到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善思、创新之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宛西中等专业学校(473000)
其他文献
在美丽富饶的新疆博尔塔拉大草原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就是辖区总面积254平方公里,有18公里陆路边界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团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九团。这
写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而想象力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在高中写作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怎么样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写作拓宽思路,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激发想象思维  兴趣是学习发展的最佳动力,正是因为兴趣,人们才会有去认识某种事物、参与某项活动的冲动。对于高中写作教学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于进行写作及写作想象。那么如何才能激
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作为农垦系统的全国性经济研究类学术团体,自成立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组织会员就农垦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学术交流
“陌生化”理论源自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是指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偏离或反常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一种创作手法。“陌生化”能重新唤起人对
中学生要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具备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很好地把握"文言"。而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基本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更要引导学生品读鉴赏
国有农场如何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垦工作中的一件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实践证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梁演锴,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68年插队海南省红光农场。梁演锴,中等个子,身强体壮,穿着摄影背心,肩挎高档数码照相机,虽两鬓有些斑白,眼神中却透露其职业特有的机灵和干练。时逢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采用讲述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发现式、参与式等学习形式。虽然如此,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并未失去它的价值,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关键问题在于明确教师该讲什么,讲的时机和深度要把握好,教师的“讲”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讲什么  教师要挖掘教材,找出该教学单元的共性和“这一篇”在这一单元中的个
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老问题。“当堂命题,当堂习作”的封闭式教学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学生“谈文色变”,要么无话可说,无文可作,东拼西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能看到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或深化性评价不够深入、细致、精彩。同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如蜻蜓点水。看似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质疑、思考、表达的学习品质与能力。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应在课堂上多提倡追问式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深入研讨问题,培养各种思维品质。  第一,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一看书,或者一思考就能答出来的问题最好不要设置,这样的问题不需要集体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