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牛之技养生之道创造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wi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庖丁解牛》是《庄子·外篇》中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短文以细致繁复的笔触描述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之术,并通过“解牛”之“技”来喻示“养生”之“道”。但笔者认为,庄子在这篇寓言中其实还蕴含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美是一种自由创造。
  一、解牛之技
  文章一开始即为读者展现了一段维妙维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展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一旁观看的文惠君不由惊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述转入议论做好铺垫。
  二、养生之道
  庖丁的回答多少有点出人意料,甚至有点“突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组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到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的生理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依乎天理,抵大郤,道大窾”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抵大郤,道大窾”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施刀。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既形象又生动地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效果:不仅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中,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仍然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企及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熟。“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谙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之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好养护生之主——精神,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缘督以为经(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庄子·养生主》)。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三、创造之美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之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的满足和喜悦,宛如一明暗相间的“剪影”伫立在读者面前。
  庄子正是通过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是创造时必备的心境,强调务必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物我皆忘”。这与《庄子·达生》中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肢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的境界,与近现代西方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可谓殊途同归,不谋而合。
  [作者通联:河南南阳市十中]
其他文献
“我不喜欢自己身上的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何涛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暴躁”两个字。和许多同学一样,进入青春期后何涛脾气变了,容易情绪化,为小事发怒,任班干时同学意见与自己稍有不和便大发雷霆,伤害了不少关心他的同学和朋友。发完脾气后,何涛也总是悔恨不已,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每当有同学问:“怎样才能让自己不生气呢?”我的回答是不可能。先别吃惊,请你想一想,这个世界上有从不生气的人吗?没有是吧。在生
孙犁的《亡人逸事》(苏教版必修二)是一篇悼亡之作,作者只是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伤感的片段”连缀成文,语不艰深,看起来有些“轻描淡写”,学生理解起来也似乎没有障碍。但是面对这“自然、平易、冲淡、沉稳”①的文章,高一的学生却不能入境,难以理解孙犁对妻子的一腔深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交给学生几把“钥匙”,用这几把“钥匙”来解读课文。   钥匙一:交代写作背景   孙犁夫妇1929年结婚,妻子
攀岩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是从登山活动中派生而来的一项运动。攀爬悬崖峭壁相对于登高山来说更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所以攀岩作为一项独立的、被广大年轻人所喜爱的运动,迅速在全世界普及开来。  攀岩是勇者的游戏,是超人的运动。勇士们在陡直的岩壁上瞬间的触点、角度的变换,无不是力量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难能可贵的男子汉气概!  怎么样,想不想做个峭壁上的芭蕾舞者?什么,跃跃欲试了?别急,先跟阿诺一起
题目:在120米的直道上,从距离起点3米处开始,依次重复地插上红、黄、紫、蓝四种颜色的彩旗。相邻的两面彩旗均间隔3米。问距离起点87米的地方补插彩旗。如插,该插那种颜色的旗? (答案:红旗)  房间里电灯突然熄灭:保险丝烧断了。我点燃了书桌里备用的两支蜡烛,在蜡烛光下继续做我的事,直到电灯修好。  第二天,需要确定昨晚断电共有多长时间。我当时没有注意断电开始的时刻,也没有注意是什么时候来的电。我
能烘干衣服的折叠衣架  Skrillex便携折叠干衣机和其他烘干机不同,它巧妙利用了衣服本身成为风罩,所以自身体积可缩小成衣架,便于携带。瀑布式风幕从内而外循环烘干,均匀不留死角。三段肩宽可调节,衣物大小无限制,即挂即烘,2小时快速干衣。35℃~60℃恒温,可以达到烘干纤维表面水分,保留内芯适量滋润,衣物弹软棉柔,不过干过硬的护衣目的。烘干完成,它还会释放30秒冷风,为自身降温,同时起到呵护衣物的
余映潮在通向名师之路上一直是一位很勤奋的人,他说:“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自设的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细数余老师成名之路的点点滴滴,除了勤奋,创新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华罗庚说:“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余老师便是在勤奋的学习中,敢于创新,大胆创新,越重山、跨峻岭的人,“板块式”教学思路,“读写结合”式教学思路设计,美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高 翔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20世纪80年代的确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也可以被看成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期,一个封闭禁锢的时代结束了,中国又重新回到了正常世界的怀抱,窗口缓缓打开,外部世界的五光十色让人有点炫目,激发了人们内心压抑已久的激情。  80
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些细小的教学片断。细节是理念的具体化,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精彩的细节成就智慧的课堂。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堂,大的框架要粗线条,小的细节要细线描画。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过程细节的处理。”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应如何重视、捕捉甚至处理好那些有益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细节
对中国人而言,故乡都是不能轻易谈的,  因为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往事就如漆深的河水般要将人吞噬。  写稿子的那天,朋友说:“你今天嘴里老是蹦北京话。”  “噢,那是通州话。”  从出生到27岁,我搬了3次家,都在北运河方圆3公里以内的区域。  没出息地守着这一亩三分地儿,  看着河水涨,河水落,十年河西,十年河东。  对中国人而言,故乡都是不能轻易谈的,  因为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往事就如漆深的河
《女歌手》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里的一篇外国散文。文章以一次为航标灯点灯的航行为线索,刻画了从小失去母亲,与当航标工的父亲相依为命的小姑娘盖尔卡“天真里透着成熟,快乐中含着忧伤”的形象。下面,笔者通过《女歌手》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思考,来探究《女歌手》一文中情感互动的错位与复位。   一、儿童角色错位,彰显成人化的生活品质   如何教学这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从题目出发,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小姑娘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