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靠与北京医院的合作,毫无医疗专业基础的燕达医院3年内门诊量便增长10倍,成为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样本
得益于两个月前刚开通的京、冀两地医保异地结算系统,住在河北燕郊的北京人包玉琴再也不用挤一个多小时公交到通州看病了,因为离家仅2公里的燕达医院已成为首家异地医保结算试点医院。
2017年2月底第一次来到燕达医院,44岁的包玉琴有些吃惊,“这里的很多医生都是从北京的大医院过来的,医院的设备也很先进。”
很多第一次来到燕达医院看病的患者都有相同的感受。
他们并不知道,这家坐落在潮白河东岸的民营医院,在2010年开院初期简直“门可罗雀”,日接诊量只有100多人次。而在过去的3年,通过与多家北京医院的深度合作,在提升医疗服务系统及硬件之后,燕达医院目前的日接诊量达到1000人次以上,增长了近10倍。
燕达医院的“红火”,不仅对北京东部地区入京看病的患者起到了“截流”作用,还吸引了部分毗邻燕郊居住的京郊患者。
而这正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初衷。
开业首日接诊百人
十年前,距离北京天安门仅30公里的小镇燕郊还没有如今的繁华时,河北燕达事业集团董事长、土生土长的燕郊人李怀便有了在这里建设一座健康城的想法。
“当时看到的是老龄化趋势下未来庞大的医养结合市场,燕郊因为独特的地缘优势有望成为一些北京人的养老目的地,但这里却没有相应的专业养老机构,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疗机构作为支撑。”燕达医院的经营院长吴亦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促使燕达集团最终决定兴建一座“医养一体”的健康城。
一年后,一座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50亿元人民币的健康城规划跃然纸上。按照规划,健康城由健康养护中心、医院、医学研究院、医护培训学院、医学院和国际会议中心六部分组成。
定位为综合性三级医院的燕达医院无疑成了庞大健康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配套设施,单体建筑面积就占总体的近30%,投资额则占五分之一。
“但燕达医院不是只为了满足健康城内老人的看病需求而建,我们有个更大的目标,要服务周边区域乃至居住在燕郊的北京患者。”吴亦鸣说,这样的定位在燕达医院规划之时便已明确。
2010年,投资高达30亿元的燕达医院一期主体工程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此时,不需过多设备的中医科已开始接诊。2011年初,燕达医院正式开院。
让吴亦鸣没想到的是,燕达医院前期的运营并不顺利,“可以说是非常坎坷、异常艰难。”
开院第一天,燕达医院接诊量只有100多人次,即使到3年后的2013年,日接诊量也仅有300多人次,还不及北京朝阳医院日均接诊量的3%,甚至赶不上一家乡镇卫生院的日接诊量。
而在这些前来燕达医院就诊的病患中,95%以上都是燕郊当地以及周边县市的居民,北京的病患微乎其微。
这跟燕达医院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
“一方面当时居住在燕郊的北京人还不是特别多,又不能使用异地医保;另一方面,我们医院也没什么知名度,又是民营医院,很多人不太信任。”吴亦鸣说。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彼时的燕达医院在包括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在内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上跟同地区的公立医院仍有差距,更不用说北京的大医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低迷的运营形势让燕达医院压力倍增,也迫使这家刚起步就遭受打击的医疗机构开始思考突围之策,“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患者。”吴亦鸣说。
但对一家毫无专业基础的民营医院来说,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绝非易事。在意识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后,燕达医院将目光转向北京,希望借助北京顶级医院的医疗资源来实现弯道超车。
2011年下半年,燕达医院找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希望与后者建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由协和医院的专业医生团队协助燕达医院建立完整的医疗体系,包括医生的引入、设备的采购、学科的建设,等等。
“當时双方的合作意愿都很强烈,谈得也比较深入,甚至谈到了医院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整体化管理。”吴亦鸣告诉本刊记者。
整个接触过程长达半年,但遗憾的是,合作在最后一刻被叫停,最终不了了之。
在吴亦鸣看来,双方合作破局的主要原因并非合作内容无法达成一致,而是受限于当时的大环境,“没有这样的合作先例,对方再三考虑后可能还是觉得应该慎重。”
跟协和医院的合作落空后,燕达医院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寻找下一个可以合作的目标医院。最初,吴亦鸣根据燕达的需求列出了一个包含朝阳医院、安贞医院、世纪坛医院等多家北京医院在内的备选名单。
在此基础上,他还专门作了一次针对燕郊乃至三河地区患者的就医行为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前往北京就医的患者都习惯去跟燕郊直线距离较近的朝阳医院看病。
这让燕达医院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朝阳医院身上,而朝阳医院对这样的合作也有需求。
“2013年,朝阳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就有一万多人,住院病人也非常多,医院压力很大,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病人向外疏解。”曾任北京市医管局局长的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封国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所以当燕达医院的管理层找到封国生寻求合作时,双方一拍即合,“燕达医院靠近北京,规模大,有3000多张床位,但因为医疗技术薄弱,医疗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双方合作的潜力很大。”
不过,此前跟协和医院失败的合作经历也让吴亦鸣深刻意识到,没有政府的支持,仅靠双方的意愿并不够。于是,燕达医院找到河北省卫计委,希望借由河北、北京两地卫计委的牵头来促成其与朝阳医院的“联姻”。 在当时京津冀合作苗头渐现的环境下,燕达医院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两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
两地政府牵线搭桥
2013年10月,北京、河北签署《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北京市属医院对河北省环首都二级以上医院的对口支援机制和重点联系制度,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帮扶。
自此,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的合作成为两地政府主推的医疗协同项目,吴亦鸣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令他备感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谈话,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至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个政策利好,使得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的合作得以加速。
两个月后的5月9日,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在两地政府部门的见证下正式签署共建协议: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朝阳医院全权负责燕达医院的医疗、教学及学科建设,而燕达医院则全权负责资本和运营。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要运用自己在朝阳医院的经验帮燕达医院建立属于自己的医疗体系。”如今在燕达医院担任医疗副院长的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卢长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他还记得,自己2014年刚来燕达医院时,整个科室在人员配备和医疗设备上跟大医院有很大差距,“而现在的心内科都是我们一点点帮着建起来的,包括医护人员的招聘、培训等。”
封国生说,双方合作以来,朝阳医院已向燕达医院派出了130余名管理、医疗、护理型人才,覆盖17个医学专科,还有49位不定期出诊的专家,“燕达医院目前已实现周一到周日均有朝阳医院专家出诊。”
吴亦鸣坦承,如果没有朝阳医院的全方位帮扶,燕达医院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与朝阳医院的成功合作也为之后与其他北京医院的合作提供了样板。
不过,此时的燕达医院因医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将与北京医院的合作方向从全面合作转向了优势学科的定点合作。
在2014年11月后的一年内,燕达医院先后与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达成合作协议,相继成立了天坛·燕达脑科中心、首儿所·燕达儿科疾病诊疗中心和北京中医医院·燕达中医诊疗中心。
如今,燕达医院的32个医学科室(诊疗中心)中至少有一半是在4家北京医院的帮扶下建立起来的,其中有7个科室的主任由北京医院选派的医生担任。
吴亦鸣常说,“如果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没有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我们跟朝阳医院的合作不可能那么顺利地达成,也不可能开展得那么顺畅。”
异地医保的艰难路
不过,在与北京医院推进合作的过程中,吴亦鸣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后,前来看病的患者是越来越多,但仍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其中的一个最大阻碍是医保。”
各地医保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直接阻隔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病患流动,为区域内的医疗融合带来了麻烦。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不只是燕达医院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解决起来非常难。”燕达医院医保办主任郭更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燕达医院最初想通过与朝阳医院医保系统的对接,先实现点对点的异地结算。为此,其在2015年初邀请了北京的社保部门,在朝阳医院开过两次三方闭门会议,但成效不大。
转机出现在2015年底。彼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成为政策重点,而医疗和教育正是首批需要疏解的两大人员集中行业。
瞅准时机的郭更房转换思路,不再寻求与个别医院的对接,而是向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协同办)所在的河北省发改委求助,希望后者能够出面与北京方面沟通此事。
“我们给出的理由是,有40万拥有北京医保的人住在燕郊,还有上千在健康城养老的北京人,他们都有医疗需求,但因为医保不能异地结算导致看病不能报销。”郭更房说。
作为京津冀医疗合作的典型代表,燕达医院若能实现医保异地结算意义重大。这最终说服了河北省发改委的领导,后者在2016年春节后带领燕达医院的负责人专程去了趟北京市人社局。
到2016年3月,此事已引發两地协同办负责人的重视,为此专程到燕达医院作了一次调研。调研后不久,京冀两地协同办就召开专题会议,正式把燕达医院定为北京市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试点单位。
此后的9个多月里,燕达医院开始为接通北京医保做各项准备,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一个典型问题是,医保报销目录无法统一。
北京与河北两地的医保报销目录存在很大差异,选用任何一地的目录都会给另一地患者带来不便。最终,燕达医院只能打造两套不同的系统,各用各的。
“很多人觉得两地系统一对接就好了,实际上中间有很多细节需要磨合。”郭更房说,为打通整个医保系统,燕达医院在软硬件上的投入高达百万元,还数次将院内医务人员送到北京市人社部门进行专业培训。
2017年1月5日,京冀两地政府签署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协议,燕达医院与北京医保系统顺利联通,异地医保结算正式落地。
抢不到车位的停车场
尽管过程艰难,但异地医保结算的突破无疑将给燕达医院带来更多的北京患者。而此时,与北京医院近3年的合作已让燕达医院收获颇丰。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分别较2014年同比增长了83%和124%;2016年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又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63%和68%,手术量同比增长了43%。
“现在燕达的日门诊量稳定在1000例以上,住院量达到500例以上,2016年的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运营状态。”吴亦鸣感受最深的是,以前燕达医院的停车场总是空空荡荡,如今则是抢不到车位。
当然,对朝阳医院乃至其他3家与燕达医院合作的北京医院来说,这种合作也符合其自身利益。
封国生说,朝阳医院与燕达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这把一些常见病患者留在了燕达医院,只将一些疑难杂症带到朝阳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医院面临的空间受限、诊疗压力大等困扰。”
同时,外派医生也都在参与燕达医院医疗体系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不仅如此,按照封国生的话说,这些与燕达医院合作的北京医院还节省了一笔人力成本。
在当前的合作模式下,燕达医院承担起所有常驻燕达医院的北京医院医生的薪酬,其中包含工资、坐诊费以及往返京燕两地的各类补助,总薪酬不低于后者在北京本部医院的收入。
除此之外,燕达医院还需将低于5%的年营业收入划给合作的北京医院,其中朝阳医院获得的分成是按燕达医院的总收入折算,而其他3家北京医院则是根据共建科室的营收折算。
但封国生也强调,合作双方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希望通过协作‘联姻’,让双方共享大医院的声誉、优质医疗资源,依托优良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快速整合。
尽管外界普遍看好这种合作模式,其也给燕达医院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但吴亦鸣仍有些不安,“合作虽然是长期的,但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这些医院,还是要发展自己的实力。”
因此,燕达医院在过往3年与河北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等多家河北医学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向接受后者的专业医疗人才;还与一些北京医院建立医学研究机构。
如今,吴亦鸣每周都要往返北京、燕郊数次,与合作医院沟通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未来我们仍希望与一些北京医院的特色专科合作,比如同仁医院的耳鼻喉科,进一步提升燕达的整体学科水平。”
得益于两个月前刚开通的京、冀两地医保异地结算系统,住在河北燕郊的北京人包玉琴再也不用挤一个多小时公交到通州看病了,因为离家仅2公里的燕达医院已成为首家异地医保结算试点医院。
2017年2月底第一次来到燕达医院,44岁的包玉琴有些吃惊,“这里的很多医生都是从北京的大医院过来的,医院的设备也很先进。”
很多第一次来到燕达医院看病的患者都有相同的感受。
他们并不知道,这家坐落在潮白河东岸的民营医院,在2010年开院初期简直“门可罗雀”,日接诊量只有100多人次。而在过去的3年,通过与多家北京医院的深度合作,在提升医疗服务系统及硬件之后,燕达医院目前的日接诊量达到1000人次以上,增长了近10倍。
燕达医院的“红火”,不仅对北京东部地区入京看病的患者起到了“截流”作用,还吸引了部分毗邻燕郊居住的京郊患者。
而这正是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初衷。
开业首日接诊百人
十年前,距离北京天安门仅30公里的小镇燕郊还没有如今的繁华时,河北燕达事业集团董事长、土生土长的燕郊人李怀便有了在这里建设一座健康城的想法。
“当时看到的是老龄化趋势下未来庞大的医养结合市场,燕郊因为独特的地缘优势有望成为一些北京人的养老目的地,但这里却没有相应的专业养老机构,也缺乏高水平的医疗机构作为支撑。”燕达医院的经营院长吴亦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促使燕达集团最终决定兴建一座“医养一体”的健康城。
一年后,一座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50亿元人民币的健康城规划跃然纸上。按照规划,健康城由健康养护中心、医院、医学研究院、医护培训学院、医学院和国际会议中心六部分组成。
定位为综合性三级医院的燕达医院无疑成了庞大健康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配套设施,单体建筑面积就占总体的近30%,投资额则占五分之一。
“但燕达医院不是只为了满足健康城内老人的看病需求而建,我们有个更大的目标,要服务周边区域乃至居住在燕郊的北京患者。”吴亦鸣说,这样的定位在燕达医院规划之时便已明确。
2010年,投资高达30亿元的燕达医院一期主体工程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此时,不需过多设备的中医科已开始接诊。2011年初,燕达医院正式开院。
让吴亦鸣没想到的是,燕达医院前期的运营并不顺利,“可以说是非常坎坷、异常艰难。”
开院第一天,燕达医院接诊量只有100多人次,即使到3年后的2013年,日接诊量也仅有300多人次,还不及北京朝阳医院日均接诊量的3%,甚至赶不上一家乡镇卫生院的日接诊量。
而在这些前来燕达医院就诊的病患中,95%以上都是燕郊当地以及周边县市的居民,北京的病患微乎其微。
这跟燕达医院最初的设想相差甚远。
“一方面当时居住在燕郊的北京人还不是特别多,又不能使用异地医保;另一方面,我们医院也没什么知名度,又是民营医院,很多人不太信任。”吴亦鸣说。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彼时的燕达医院在包括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在内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上跟同地区的公立医院仍有差距,更不用说北京的大医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低迷的运营形势让燕达医院压力倍增,也迫使这家刚起步就遭受打击的医疗机构开始思考突围之策,“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患者。”吴亦鸣说。
但对一家毫无专业基础的民营医院来说,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绝非易事。在意识到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后,燕达医院将目光转向北京,希望借助北京顶级医院的医疗资源来实现弯道超车。
2011年下半年,燕达医院找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希望与后者建立全方位的深度合作,由协和医院的专业医生团队协助燕达医院建立完整的医疗体系,包括医生的引入、设备的采购、学科的建设,等等。
“當时双方的合作意愿都很强烈,谈得也比较深入,甚至谈到了医院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整体化管理。”吴亦鸣告诉本刊记者。
整个接触过程长达半年,但遗憾的是,合作在最后一刻被叫停,最终不了了之。
在吴亦鸣看来,双方合作破局的主要原因并非合作内容无法达成一致,而是受限于当时的大环境,“没有这样的合作先例,对方再三考虑后可能还是觉得应该慎重。”
跟协和医院的合作落空后,燕达医院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寻找下一个可以合作的目标医院。最初,吴亦鸣根据燕达的需求列出了一个包含朝阳医院、安贞医院、世纪坛医院等多家北京医院在内的备选名单。
在此基础上,他还专门作了一次针对燕郊乃至三河地区患者的就医行为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前往北京就医的患者都习惯去跟燕郊直线距离较近的朝阳医院看病。
这让燕达医院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朝阳医院身上,而朝阳医院对这样的合作也有需求。
“2013年,朝阳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就有一万多人,住院病人也非常多,医院压力很大,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病人向外疏解。”曾任北京市医管局局长的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封国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所以当燕达医院的管理层找到封国生寻求合作时,双方一拍即合,“燕达医院靠近北京,规模大,有3000多张床位,但因为医疗技术薄弱,医疗资源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双方合作的潜力很大。”
不过,此前跟协和医院失败的合作经历也让吴亦鸣深刻意识到,没有政府的支持,仅靠双方的意愿并不够。于是,燕达医院找到河北省卫计委,希望借由河北、北京两地卫计委的牵头来促成其与朝阳医院的“联姻”。 在当时京津冀合作苗头渐现的环境下,燕达医院的努力最终获得了两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
两地政府牵线搭桥
2013年10月,北京、河北签署《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其中明确提出,建立北京市属医院对河北省环首都二级以上医院的对口支援机制和重点联系制度,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帮扶。
自此,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的合作成为两地政府主推的医疗协同项目,吴亦鸣心中的一块石头也终于落地。
令他备感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谈话,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至此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个政策利好,使得燕达医院与朝阳医院的合作得以加速。
两个月后的5月9日,燕达医院和朝阳医院在两地政府部门的见证下正式签署共建协议:在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朝阳医院全权负责燕达医院的医疗、教学及学科建设,而燕达医院则全权负责资本和运营。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要运用自己在朝阳医院的经验帮燕达医院建立属于自己的医疗体系。”如今在燕达医院担任医疗副院长的朝阳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卢长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他还记得,自己2014年刚来燕达医院时,整个科室在人员配备和医疗设备上跟大医院有很大差距,“而现在的心内科都是我们一点点帮着建起来的,包括医护人员的招聘、培训等。”
封国生说,双方合作以来,朝阳医院已向燕达医院派出了130余名管理、医疗、护理型人才,覆盖17个医学专科,还有49位不定期出诊的专家,“燕达医院目前已实现周一到周日均有朝阳医院专家出诊。”
吴亦鸣坦承,如果没有朝阳医院的全方位帮扶,燕达医院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与朝阳医院的成功合作也为之后与其他北京医院的合作提供了样板。
不过,此时的燕达医院因医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将与北京医院的合作方向从全面合作转向了优势学科的定点合作。
在2014年11月后的一年内,燕达医院先后与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达成合作协议,相继成立了天坛·燕达脑科中心、首儿所·燕达儿科疾病诊疗中心和北京中医医院·燕达中医诊疗中心。
如今,燕达医院的32个医学科室(诊疗中心)中至少有一半是在4家北京医院的帮扶下建立起来的,其中有7个科室的主任由北京医院选派的医生担任。
吴亦鸣常说,“如果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没有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我们跟朝阳医院的合作不可能那么顺利地达成,也不可能开展得那么顺畅。”
异地医保的艰难路
不过,在与北京医院推进合作的过程中,吴亦鸣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后,前来看病的患者是越来越多,但仍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其中的一个最大阻碍是医保。”
各地医保无法实现互联互通直接阻隔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病患流动,为区域内的医疗融合带来了麻烦。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不只是燕达医院的问题,也就意味着解决起来非常难。”燕达医院医保办主任郭更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燕达医院最初想通过与朝阳医院医保系统的对接,先实现点对点的异地结算。为此,其在2015年初邀请了北京的社保部门,在朝阳医院开过两次三方闭门会议,但成效不大。
转机出现在2015年底。彼时,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成为政策重点,而医疗和教育正是首批需要疏解的两大人员集中行业。
瞅准时机的郭更房转换思路,不再寻求与个别医院的对接,而是向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协同办)所在的河北省发改委求助,希望后者能够出面与北京方面沟通此事。
“我们给出的理由是,有40万拥有北京医保的人住在燕郊,还有上千在健康城养老的北京人,他们都有医疗需求,但因为医保不能异地结算导致看病不能报销。”郭更房说。
作为京津冀医疗合作的典型代表,燕达医院若能实现医保异地结算意义重大。这最终说服了河北省发改委的领导,后者在2016年春节后带领燕达医院的负责人专程去了趟北京市人社局。
到2016年3月,此事已引發两地协同办负责人的重视,为此专程到燕达医院作了一次调研。调研后不久,京冀两地协同办就召开专题会议,正式把燕达医院定为北京市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试点单位。
此后的9个多月里,燕达医院开始为接通北京医保做各项准备,但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一个典型问题是,医保报销目录无法统一。
北京与河北两地的医保报销目录存在很大差异,选用任何一地的目录都会给另一地患者带来不便。最终,燕达医院只能打造两套不同的系统,各用各的。
“很多人觉得两地系统一对接就好了,实际上中间有很多细节需要磨合。”郭更房说,为打通整个医保系统,燕达医院在软硬件上的投入高达百万元,还数次将院内医务人员送到北京市人社部门进行专业培训。
2017年1月5日,京冀两地政府签署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协议,燕达医院与北京医保系统顺利联通,异地医保结算正式落地。
抢不到车位的停车场
尽管过程艰难,但异地医保结算的突破无疑将给燕达医院带来更多的北京患者。而此时,与北京医院近3年的合作已让燕达医院收获颇丰。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燕达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分别较2014年同比增长了83%和124%;2016年的门诊量和住院量又较2015年同比增长了63%和68%,手术量同比增长了43%。
“现在燕达的日门诊量稳定在1000例以上,住院量达到500例以上,2016年的收入和支出基本持平,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的运营状态。”吴亦鸣感受最深的是,以前燕达医院的停车场总是空空荡荡,如今则是抢不到车位。
当然,对朝阳医院乃至其他3家与燕达医院合作的北京医院来说,这种合作也符合其自身利益。
封国生说,朝阳医院与燕达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这把一些常见病患者留在了燕达医院,只将一些疑难杂症带到朝阳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医院面临的空间受限、诊疗压力大等困扰。”
同时,外派医生也都在参与燕达医院医疗体系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不仅如此,按照封国生的话说,这些与燕达医院合作的北京医院还节省了一笔人力成本。
在当前的合作模式下,燕达医院承担起所有常驻燕达医院的北京医院医生的薪酬,其中包含工资、坐诊费以及往返京燕两地的各类补助,总薪酬不低于后者在北京本部医院的收入。
除此之外,燕达医院还需将低于5%的年营业收入划给合作的北京医院,其中朝阳医院获得的分成是按燕达医院的总收入折算,而其他3家北京医院则是根据共建科室的营收折算。
但封国生也强调,合作双方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希望通过协作‘联姻’,让双方共享大医院的声誉、优质医疗资源,依托优良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快速整合。
尽管外界普遍看好这种合作模式,其也给燕达医院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但吴亦鸣仍有些不安,“合作虽然是长期的,但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这些医院,还是要发展自己的实力。”
因此,燕达医院在过往3年与河北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等多家河北医学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向接受后者的专业医疗人才;还与一些北京医院建立医学研究机构。
如今,吴亦鸣每周都要往返北京、燕郊数次,与合作医院沟通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未来我们仍希望与一些北京医院的特色专科合作,比如同仁医院的耳鼻喉科,进一步提升燕达的整体学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