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5(第53页)“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模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及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构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認识含义
1.(课件出示常见的交通工具图片)引入新课。
2.建立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53页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
(2)根据含义找路程、时间和速度三个量,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感知“速度”,学习“速度”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含义
(1)自行车每小时行8千米
自行车的速度写作:8千米/时 读作:8千米每时 表示:每小时行8千米
(2)“神七”飞船在太空中每秒飞行8千米
“神七”在太空中飞行的速度写作:8千米/秒 读作:8千米每秒 表示:每秒行8千米
(设计意图: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初步感知“速度、时间和路程”,再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概念,初步认识“速度”,培养了学生自学及数学阅读习惯。根据含义找路程、时间和速度三个量以检验学生自学情况;相对于“时间和路程”而言“速度”更难理解,于是通过自行车速度和“神七”的速度进行对比,从实例中感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知速度及速度不仅与路程有关还与时间有关,从而加深了对“速度”数学内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学“速度”的简明写法、读法、表示的意思,进一步巩固了对“速度”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
1、学习例5(1)
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1)、要求4小时行多少千米?实际是求( )个( )是多少?用( )计算。
(2)、列式并计算( )
(3)算式中三个数分别表示什么量?
(4)根据算式写出的数量关系式是:( )
(交流汇报)
2、学习例5(2),列式计算,再找与(1)共同点。
3、改变条件和问题,得出另外两个关于“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
4、小结:看来“速度、时间、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要求出其中一个量就必须找到另外两个量。我们可以运用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习例(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丰富的实际情境中自觉构建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在此过程中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式得来的过程,“图”成为学生表征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在通过对例5(2)的分析、列式计算与(1)对比,也构建出“速度×时间=路程”,最后变换条件和问题,得到“路程÷时间=速度”和“路程÷速度=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模型的能力。
三、即时训练
1、我当小法官。
2、我会解决问题。
3、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段路。他会超速吗?
(限速60)
(设计意图:深化理解数量关系、提升解决问题策略。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4题限速题目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评点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自我总结意识,培养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5(第53页)“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模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及模型的建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构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認识含义
1.(课件出示常见的交通工具图片)引入新课。
2.建立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
(1)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53页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
(2)根据含义找路程、时间和速度三个量,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感知“速度”,学习“速度”的写法、读法及表示的含义
(1)自行车每小时行8千米
自行车的速度写作:8千米/时 读作:8千米每时 表示:每小时行8千米
(2)“神七”飞船在太空中每秒飞行8千米
“神七”在太空中飞行的速度写作:8千米/秒 读作:8千米每秒 表示:每秒行8千米
(设计意图: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初步感知“速度、时间和路程”,再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概念,初步认识“速度”,培养了学生自学及数学阅读习惯。根据含义找路程、时间和速度三个量以检验学生自学情况;相对于“时间和路程”而言“速度”更难理解,于是通过自行车速度和“神七”的速度进行对比,从实例中感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知速度及速度不仅与路程有关还与时间有关,从而加深了对“速度”数学内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学“速度”的简明写法、读法、表示的意思,进一步巩固了对“速度”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
1、学习例5(1)
小组合作探究任务:
(1)、要求4小时行多少千米?实际是求( )个( )是多少?用( )计算。
(2)、列式并计算( )
(3)算式中三个数分别表示什么量?
(4)根据算式写出的数量关系式是:( )
(交流汇报)
2、学习例5(2),列式计算,再找与(1)共同点。
3、改变条件和问题,得出另外两个关于“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
4、小结:看来“速度、时间、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要求出其中一个量就必须找到另外两个量。我们可以运用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学习例(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丰富的实际情境中自觉构建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式。在此过程中用“线段图”帮助理解数量关系式得来的过程,“图”成为学生表征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在通过对例5(2)的分析、列式计算与(1)对比,也构建出“速度×时间=路程”,最后变换条件和问题,得到“路程÷时间=速度”和“路程÷速度=时间”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模型的能力。
三、即时训练
1、我当小法官。
2、我会解决问题。
3、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段路。他会超速吗?
(限速60)
(设计意图:深化理解数量关系、提升解决问题策略。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4题限速题目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评点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了新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自我总结意识,培养了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