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山东莱芜 271100
城镇化、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2002年以来,莱芜市城镇化、工业化迅速推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土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一、土地在城镇化中的作用
1.土地的有效供给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土地供应充分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会倒逼土地的加速供应。2002年之前,莱芜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土地资源的消耗相对比较少,速度也不快,每年总用地量一般不足2000亩;2002年以后的10余年中,莱芜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市各级积极探索,千方百计保障发展用地需求,2002-2011年,全市新增用地9万亩,其中工业用地达到3.43万亩,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GDP从2002年的141.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50亿元。
莱芜市加快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07—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02%,2011年达到350多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2.56%,高于同期全国51.27%、全省50.9%的平均水平。
2.土地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莱芜市积极发挥土地的资本、资产功能,大力推进土地的市场化运营,土地收益量随国家政策变化呈曲线波动:2003年莱芜市土地出让收入6.3亿元,2007年接近20亿元,2009—2011年平均13亿元,2012年回升到18.6亿元,土地收益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左右。
莱芜市合理二次分配土地收益,政府将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繁荣,带动了建材、民用电器、五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部分资金投向山区土地整理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3.土地的有效供给保障了城市规模的合理扩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转移进城,公共基础设施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莱芜市根据发展实际,近十年来先后征用城市周边土地、乡镇周边集体土地7.27万亩,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7.2万亩增加到14.47亩,扩张了1倍多,对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改进用地管理的几点建议
1.明晰土地产权。土地登记发证是保障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必须持证用地、依法用地。应该积极推进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力争实现全覆盖。对合村并点的,可探索按照土地共有的方式办理土地登记和产权调整。要通过明晰土地产权,推进土地抵押贷款,促进土地的资产化、资本化。
2.简化审批流程。目前批次用地审批组卷材料近20项,材料繁多,耗时过长,成本高、效率低。可探索适当下放土地审批权,加强市、县政府的责任和权限,强化中央规划计划控制和土地执法监管,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考核、监管、问责力度。
3.规范农村用地。对农村一户多宅或超面积的,通过依法收回、有偿使用、宅田挂钩等方式清理整顿,减少矛盾纠纷、显化土地权益。强力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土地优化配置,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集约用地。对农民跨村安置的,要求退出现有宅基地。严格执法监管,始终保持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保护耕地。
4.完善土地税制。探索将所有的城镇建设用地者纳入征收范围,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完善土地增值税,扩大土地增值税征收范围,采取“普遍征收”的办法。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通过税收杠杆促进节约和集约用地,保护耕地。探索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和作价入股,进一步增强土地的抵押、流通和兑现等功能。
5.实行科技管地。大力推进“一张图管地”信息系统建设,以土地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以辅助审批、快速定位、综合对比分析、全程监管为突破口,对土地实行动态化、网络化、常态化、智能化管理,使土地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规范、精细。
上接第495页
3.2 结晶基底抬升剥蚀阶段
自元古代以后至早石炭纪,区内整体处于抬升剥蚀状态,无新地层沉积形成。加里东运动早期寒武纪开始该区以北库地—其曼于特洋盆向南俯冲,该区形成同碰撞的中寒武世中酸性侵入岩,时限大致504Ma~511Ma左右。早奧陶世库地—其曼于特洋盆向南俯冲达到鼎盛,该区也向南俯冲较强烈,区内发育大规模的同碰撞的中酸性岩体侵入。侵入岩明显受构造控制,长轴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该阶段区内元古界地层变质程度因距离变质中心的远近各有不同,变质中心位于该区阿孜尕拉以北—穷托卡依北东一带,变质中心带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且具有从北西向南东延伸变质程度逐渐减弱的特征。变质中心的元古界地层发生了第二期变质变形,主要表现为以微片理S1或脉体为变形面的紧闭同斜褶皱、顺层掩卧褶皱、面理置换、顺层韧性剪切。变质中心的变形是在深部构造层次剪切流变环境,以片理、微片麻理S1为变形面形成的以S2为主导面理的变形,远离变质中心的元古界地层该时期变质变形微弱,只是岩石变质程度递增,但构造面理还保留着原来的S1面理特征,当然变质变形特征随距离变质中心的远近呈现连续逐次的变化,不存在阶梯性,因此过渡带上呈现S1与S2共存的特征。
该期变质变形之后随着板块的继续向南俯冲,地层整体形成大规模的褶皱,区内形成一大型背形,背形核部与变质中心带的位置基本一致,大型褶皱形成的同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下中部构造层变形机制为弯曲滑动,以塑性变形为主,多产生等厚褶皱,形成了大量的从属褶皱;上部构造层主导变形机制是剪切作用,以断裂构造为主,当然也存在构造层的过渡,以褶皱和断裂构造并存为特征,但各自之间界限模糊。 华力西期运动在晚泥盆世区内乃至整个西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构造事件,引起了早期岩浆的局部重熔、再结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中寒武世的侵入岩中测得锆石同位素年龄为362.9±4.9Ma。直接的证据就是早古生代侵入岩中发育的大小不等的断裂及前期形成的断裂的再次活动的特点,断裂构造多为逆断裂,说明构造活动以挤压推覆为主,表明该时期构造环境处于紧缩状态。
3.3 特提斯洋萎缩阶段
华力西期到燕山期运动该区整体处于抬升状态,但局部也存在不均匀升降,如形成了小面积的陆缘斜坡相沉积的上石炭统恰提尔群、浅—深海相环境的中三叠统河尾滩群、滨海环境的中侏罗统龙山组。
石炭纪开始古特提斯洋中的部分微陆块也开始向北漂移拼贴于塔里木板块南缘,华力西期在区内最后的运动表现为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沿康西瓦断裂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华南板块向北漂移,洋盆开始萎缩。该时期挤压抬升使得早二叠世之前形成的地层、岩浆岩发生了轻微变质作用,表现为恰提尔群微变质,元古界地层变质程度微加深特征。印支运动时期古特提斯洋继续向北俯冲,直到三叠世末区内因俯冲作用南羌塘增生楔与塔什库尔干—甜水海地块以断裂拼贴,二者一起继续向北俯冲,自此新疆全部成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侏罗世特提斯洋还在向北俯冲,侏罗纪新疆境内的海相沉积只在喀喇昆仑一带发育,中侏罗纪之后该区整体收缩大幅抬升,古近纪末印度次大陆向北俯冲与欧亚大陆碰撞拼合,特提斯洋最终关闭,结束了新疆的海相沉积历史。
3.4 青藏高原隆升阶段
该区海相沉积历史之后青藏高原开始大幅隆升,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且这种俯冲已被最新喜玛拉雅深部地震测深资料验证。
喜山运动区内一直处于收缩抬升状态,区内最早表现为同碰撞环境强力就位的中新世酸性岩体的侵入,岩体呈北西—南西向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之后该区一直处于收缩抬升状态,区内主要表现为河流下切及风化剥蚀形成的两级夷平面(图9),1、老夷平面(I级面):即山顶面,区内一般海拔为5600~6200米。此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隆升的起始点。2、较老夷平面(II级面):即主夷平面,发育在元古代地层之上,高程为4000米。二级夷平面形成之后,地壳依然大幅抬升,河流下蚀,直至更新统下蚀到海拔3700米处。从更新世开始至今,区内的隆升表现为河流下切,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河流阶地累计可>500米,中新世之后至今区内还有断裂活动,一般为脆性断裂,规模小,断层面平直。
参考文献:
[1]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科学出版社。
[2]匡爱兵、王云、刘兵、张银洲,“新疆叶城县麻扎—塔什库尔干县塔吐鲁沟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2013年。
[3]刘振涛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潜力评价”项目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所,2012年。
作者简介:
张银洲 男 1985年生,甘肃,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城镇化、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要素,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2002年以来,莱芜市城镇化、工业化迅速推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土地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一、土地在城镇化中的作用
1.土地的有效供给支撑了经济快速增长。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一般呈正相关关系,土地供应充分会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会倒逼土地的加速供应。2002年之前,莱芜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比较慢,土地资源的消耗相对比较少,速度也不快,每年总用地量一般不足2000亩;2002年以后的10余年中,莱芜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土地资源的消耗也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市各级积极探索,千方百计保障发展用地需求,2002-2011年,全市新增用地9万亩,其中工业用地达到3.43万亩,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GDP从2002年的141.9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50亿元。
莱芜市加快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07—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02%,2011年达到350多亿元,城镇化率达到52.56%,高于同期全国51.27%、全省50.9%的平均水平。
2.土地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莱芜市积极发挥土地的资本、资产功能,大力推进土地的市场化运营,土地收益量随国家政策变化呈曲线波动:2003年莱芜市土地出让收入6.3亿元,2007年接近20亿元,2009—2011年平均13亿元,2012年回升到18.6亿元,土地收益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5%左右。
莱芜市合理二次分配土地收益,政府将土地出让收入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也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繁荣,带动了建材、民用电器、五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部分资金投向山区土地整理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3.土地的有效供给保障了城市规模的合理扩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转移进城,公共基础设施对土地的需求急剧增加。莱芜市根据发展实际,近十年来先后征用城市周边土地、乡镇周边集体土地7.27万亩,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7.2万亩增加到14.47亩,扩张了1倍多,对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改进用地管理的几点建议
1.明晰土地产权。土地登记发证是保障土地产权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必须持证用地、依法用地。应该积极推进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力争实现全覆盖。对合村并点的,可探索按照土地共有的方式办理土地登记和产权调整。要通过明晰土地产权,推进土地抵押贷款,促进土地的资产化、资本化。
2.简化审批流程。目前批次用地审批组卷材料近20项,材料繁多,耗时过长,成本高、效率低。可探索适当下放土地审批权,加强市、县政府的责任和权限,强化中央规划计划控制和土地执法监管,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考核、监管、问责力度。
3.规范农村用地。对农村一户多宅或超面积的,通过依法收回、有偿使用、宅田挂钩等方式清理整顿,减少矛盾纠纷、显化土地权益。强力推进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土地优化配置,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集约用地。对农民跨村安置的,要求退出现有宅基地。严格执法监管,始终保持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行为的高压态势,切实保护耕地。
4.完善土地税制。探索将所有的城镇建设用地者纳入征收范围,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完善土地增值税,扩大土地增值税征收范围,采取“普遍征收”的办法。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通过税收杠杆促进节约和集约用地,保护耕地。探索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和作价入股,进一步增强土地的抵押、流通和兑现等功能。
5.实行科技管地。大力推进“一张图管地”信息系统建设,以土地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以辅助审批、快速定位、综合对比分析、全程监管为突破口,对土地实行动态化、网络化、常态化、智能化管理,使土地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规范、精细。
上接第495页
3.2 结晶基底抬升剥蚀阶段
自元古代以后至早石炭纪,区内整体处于抬升剥蚀状态,无新地层沉积形成。加里东运动早期寒武纪开始该区以北库地—其曼于特洋盆向南俯冲,该区形成同碰撞的中寒武世中酸性侵入岩,时限大致504Ma~511Ma左右。早奧陶世库地—其曼于特洋盆向南俯冲达到鼎盛,该区也向南俯冲较强烈,区内发育大规模的同碰撞的中酸性岩体侵入。侵入岩明显受构造控制,长轴走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该阶段区内元古界地层变质程度因距离变质中心的远近各有不同,变质中心位于该区阿孜尕拉以北—穷托卡依北东一带,变质中心带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且具有从北西向南东延伸变质程度逐渐减弱的特征。变质中心的元古界地层发生了第二期变质变形,主要表现为以微片理S1或脉体为变形面的紧闭同斜褶皱、顺层掩卧褶皱、面理置换、顺层韧性剪切。变质中心的变形是在深部构造层次剪切流变环境,以片理、微片麻理S1为变形面形成的以S2为主导面理的变形,远离变质中心的元古界地层该时期变质变形微弱,只是岩石变质程度递增,但构造面理还保留着原来的S1面理特征,当然变质变形特征随距离变质中心的远近呈现连续逐次的变化,不存在阶梯性,因此过渡带上呈现S1与S2共存的特征。
该期变质变形之后随着板块的继续向南俯冲,地层整体形成大规模的褶皱,区内形成一大型背形,背形核部与变质中心带的位置基本一致,大型褶皱形成的同时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下中部构造层变形机制为弯曲滑动,以塑性变形为主,多产生等厚褶皱,形成了大量的从属褶皱;上部构造层主导变形机制是剪切作用,以断裂构造为主,当然也存在构造层的过渡,以褶皱和断裂构造并存为特征,但各自之间界限模糊。 华力西期运动在晚泥盆世区内乃至整个西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大的构造事件,引起了早期岩浆的局部重熔、再结晶,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在中寒武世的侵入岩中测得锆石同位素年龄为362.9±4.9Ma。直接的证据就是早古生代侵入岩中发育的大小不等的断裂及前期形成的断裂的再次活动的特点,断裂构造多为逆断裂,说明构造活动以挤压推覆为主,表明该时期构造环境处于紧缩状态。
3.3 特提斯洋萎缩阶段
华力西期到燕山期运动该区整体处于抬升状态,但局部也存在不均匀升降,如形成了小面积的陆缘斜坡相沉积的上石炭统恰提尔群、浅—深海相环境的中三叠统河尾滩群、滨海环境的中侏罗统龙山组。
石炭纪开始古特提斯洋中的部分微陆块也开始向北漂移拼贴于塔里木板块南缘,华力西期在区内最后的运动表现为早二叠世古特提斯洋沿康西瓦断裂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华南板块向北漂移,洋盆开始萎缩。该时期挤压抬升使得早二叠世之前形成的地层、岩浆岩发生了轻微变质作用,表现为恰提尔群微变质,元古界地层变质程度微加深特征。印支运动时期古特提斯洋继续向北俯冲,直到三叠世末区内因俯冲作用南羌塘增生楔与塔什库尔干—甜水海地块以断裂拼贴,二者一起继续向北俯冲,自此新疆全部成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侏罗世特提斯洋还在向北俯冲,侏罗纪新疆境内的海相沉积只在喀喇昆仑一带发育,中侏罗纪之后该区整体收缩大幅抬升,古近纪末印度次大陆向北俯冲与欧亚大陆碰撞拼合,特提斯洋最终关闭,结束了新疆的海相沉积历史。
3.4 青藏高原隆升阶段
该区海相沉积历史之后青藏高原开始大幅隆升,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且这种俯冲已被最新喜玛拉雅深部地震测深资料验证。
喜山运动区内一直处于收缩抬升状态,区内最早表现为同碰撞环境强力就位的中新世酸性岩体的侵入,岩体呈北西—南西向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之后该区一直处于收缩抬升状态,区内主要表现为河流下切及风化剥蚀形成的两级夷平面(图9),1、老夷平面(I级面):即山顶面,区内一般海拔为5600~6200米。此夷平面可以作为高原隆升的起始点。2、较老夷平面(II级面):即主夷平面,发育在元古代地层之上,高程为4000米。二级夷平面形成之后,地壳依然大幅抬升,河流下蚀,直至更新统下蚀到海拔3700米处。从更新世开始至今,区内的隆升表现为河流下切,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河流阶地累计可>500米,中新世之后至今区内还有断裂活动,一般为脆性断裂,规模小,断层面平直。
参考文献:
[1]任纪舜等,1980,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科学出版社。
[2]匡爱兵、王云、刘兵、张银洲,“新疆叶城县麻扎—塔什库尔干县塔吐鲁沟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2013年。
[3]刘振涛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潜力评价”项目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研究所,2012年。
作者简介:
张银洲 男 1985年生,甘肃,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