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元阁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das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舜江府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据说旧主是前清的一个大员。少爷是个书痴,收罗了不少海内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曾不止一次对仆人谢玉良说:“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在一天,我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一个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了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混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眼见得谢玉良也渐渐老去,就让他带了一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一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书页,处理虫眼和书病,替换册页,重新装订,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那可是秘密,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却也没多少热情。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谢玉良像义仆一般,忠心耿耿,仿佛这藏书楼就是自己的旧主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父,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我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父,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龙志安一走,谢玉良有好一阵子失魂落魄。剩下的半楼藏书,虽不是珍本,却也是燕子衔泥,好不容易收集来的。他记得很清楚,有一回,太阳下山,老爷还没回来。他一路寻过去,在舜江桥下,只见老爷坐在石阶上,守着一地的旧书,正不知所措。原来,书太重,老爷用手杖扛在肩上,谁知下桥时,一颠一颠,“咔嚓”一声,手杖折了,书散落了一地。
  日本人進城的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听到了外面的兵荒马乱,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却又不绝如缕。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了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终于有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了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还有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这江南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涵元阁除了一堆破书,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徘徊不前,侍卫厉声喝道:“打开!”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一个书柜里的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书病严重的册页替换掉了。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了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套书竟然没有“西迁”,让他肩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是提醒了日本人:“你的,知道,孤本在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谢玉良意欲再上去拦回时,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是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每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终于变成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日本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有时诧异地看看他,有时又习以为常。他的背越来越驼,他的痰越来越多。他总是对着对面的膏药旗不住地咳嗽,对着“东亚文化联谊处”一次又一次吐痰,却总是吐不干净,如鲠在喉。
  他终于病倒了,时好时坏。他梦见路上鼓乐喧天──龙志安回来了。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父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就让龙志安扶着,去看了四年多没有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涵元阁已打扫一新,只是珍本尚未归位。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飘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什么痛苦。
  龙志安哭着赶来,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其他文献
小城南临水,北临山,很是秀雅。城中有名厨崔二,家传厨艺,闻名一方。崔二做厨,一般人请不到,为什么?小门小户没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白白坏了名头。  只有一次破过例。  那次,崔二钓鱼,落进水中,李三郎把他救起。  崔二问,你要什么报答?  李三郎摇头,见危救命,人之常情啊,报啥?  崔二不让,知恩不报,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我给你做一道菜,有材料吗?  李三郎指指墙角,就一个大青萝卜。崔二拿了萝卜,
期刊
有人说,二战时期英国对德情报战的最大成就是破译了德国军队使用的“恩格玛”密码。此语虽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实情。事实上,在决定英国生死存亡的“不列颠空战”中,如果没有掌握从“恩格玛”中破译出的情报,很难说这场战争的结局会不会变得面目全非。纳粹的“命门”  1919年10月,荷兰人胡戈·科赫发明了一种密码机,德国工程师阿瑟·舍尔比乌斯于1923年将该密码机进行改良并使之市场化。遗憾的是,英国和法国对这
期刊
做父亲的要预知儿子是不是成材,常常用即席賦诗或对对子来考验。  有一个抽大烟的父亲,躺在床上吞云吐雾,过足了烟瘾,看见十岁的儿子蹲在旁边,不免担心他将来也染上烟瘾,败掉了家当,想试试他究竟是块什么料,就对他说:“儿子,爸爸出个对子给你对,看你对不对得出来。”儿子高兴地喊:“你快说吧。”爸爸念道:“百丈潭中千尺水。”心想,这个句子气概大,儿子对的一定也很有气概。儿子却指着烟盘里的一个小小烟盒应道:“
期刊
2014年3月,一则新闻突然开始在媒体网络上流传: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文物──皿方罍,即将回到它的故乡湖南,与它的器盖合二为一。这件被拆散了近100年的文物,终于有机会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并被重新命名为“皿天全方罍”。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  罍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大型礼器,经常被用在王公贵族的宴会中,不过由于青铜罍诞生于商周,而止于战国时期,流行的时间短,因此数量稀少,十分罕见。皿天全方罍,是商周时期
期刊
1939年6月10日,为打击占领南京的侵华日军,国民党军统局组成一个行动小组,准备在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实施酒内投毒──  “南京毒酒案”又名“金陵毒酒案”。抗日战争时期,为打击占领南京的侵华日军,1939年6月10日,在国民党军统局的策划下,由尚振声任组长、钱新民任指挥的行动小组,在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工作的詹长麟负责具体实施酒内投毒,其兄詹长炳予以配合,结果“日伪官员招待日外务次官清水留三郎宴会之
期刊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深知窮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所以当了皇帝后立马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日程。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让南京的官员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一个月之后,他又让上海(当时叫华亭县)的官员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人居住。随后,他又下了一道圣旨,“全国范围内,没饭吃的,国家给饭食;没衣服穿的,国家给衣服;没房子住的,国家给
期刊
皇帝主要吃御膳,但有些皇帝嫌弃自家的饭菜不好吃,也会要求京城里的酒楼提供送餐服务,相当于今天的外卖。  唐代皇帝并不赞成官员吃外卖,认为这种行为有失朝廷体面,会给行刺者在饭菜中投毒的机会,所以唐高宗特意为早朝的官员提供工作餐。  唐肃宗和唐代宗时期,每逢官员升迁,主家都要請客吃饭,但来者都是名流,不便去饭馆或酒肆,于是叫起了外卖。那时,一些较大的馆子在一天之内甚至能接到两三百份外卖订单。  到了宋
期刊
清朝时候,洪山镇有一家姓金的富户人家,金员外偶感风寒,一病不起,遗憾离世。好在儿子金来财已经成年,先前跟着爹学得一手生意经,稳稳当当地撑起了门户。  金家家大业大,除了镇外有一百亩良田外,镇上还有三家店,米店、布店和茶叶行。金来财虽然精明能干,可是太年轻了,没有经过多少世事,一下子掌管着这么大的家业,未免有点心高气傲,加上身边吹牛拍马套近乎的多了,就有点忘乎所以,目空一切。那些平时胡作非为没事也想
期刊
唐代法律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非常重视。唐朝颁布的相关法令规定,销售假药、假食品致人生病者,判处徒刑一年。销售假食品、药品致人死亡,商家将被判处死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假食品、药品而死亡,食品所有者和涉事人员要按过失杀人罪论处。只要因为食品安全闹出了命案,涉事官员和制假造假者基本上都得被判死刑。《唐律疏议》中就说:“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
期刊
林南是个商人,去乡下考察市场行情时,手机和钱包都被人偷了,他又渴又饿地来到一片瓜地前,看到一个老农正在地里摘西瓜,瓜棚旁边的三轮车差不多装满了。  林南硬着头皮走过去,说:“大叔,能送给我一个瓜吃吗?我的钱包和手机都被人偷了。”  老农上下打量着他,林南忙解释:“我是做生意的,这次下乡来就是为了考察西瓜行情的,您要是不介意,我可以帮您卖瓜。”  老农十分好客,一边给林南切西瓜,一边问:“你丢了多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