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数”思人:数字时代的记忆与“记忆数据”

来源 :新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WU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在数字时代变迁的过程与结果既体现在记忆数据上,也保存于记忆数据之中,因此,数字时代的记忆研究需要关注记忆数据.多元主体进入记忆数据生产与流通的领域,不仅使其呈现复杂的供给图景,而且推动生产与流通处于加速之中,这是数字记忆生态的典型特征.记忆数据的收集与保存面临诸多技术障碍与社会障碍,需要强化个体记忆者的责任.面向记忆数据开展记忆研究,需要反思记忆与遗忘的伦理、记忆数据的质量、记忆数据呈现的争夺与协商、记忆数据的可阐释性等命题,既重视数据,又应当超越数据以回归事实、真相与意义.以记忆数据作为视角,可以重新理解记忆实践与记忆研究.
其他文献
“化错教育”是道法自然的教育,是雪中送炭的教育,是长善救失的教育,是春风化雨的教育.教育的转化不只是“化错”,但“化错教育”可以让人们确确实实地享受到“善解人意”的美好,“化错”也是善解人意.大成若缺,坚持“化错”,是可以“养正”的.
不管承不承认,写作者多少有些自恋,尤其是新手.这不是坏事,但表达欲一旦破笼,便过犹不及.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掌握不好“我”与故事的距离,即使是与己无关的纪实作品,作者也硬给自己加戏.rn来个隋景模拟.小明交稿了,神情颇为得意,觉得这次写法很不俗.我打开邮件,看到这么几段——rn我的手机计步器已显示2万.全世界都在找苏神,包括记者的脚和观众的眼.我和三位同行分头堵截,才在一处无任何标识的休息室找到他.苏神用套头衫裹个严实,只露出墨镜和大耳机.
期刊
模糊功能树是模糊推理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针对现有研究遇到的技术瓶颈,文章首先在模糊数学领域论述了模糊功能树逻辑命题定义,通过矩阵计算实现模糊功能的创新推理,然后提出了面向创新的保熵约简原则,给出模糊功能树的保熵约简功能求解方法,并实现了逻辑等价的约简,同时维持原有的创新能力,为模糊推理的理论建设带来突破.
文章对10所幼儿园共3462名学龄前儿童家长的调查发现,家长参与的内部偏好仍然存在,频率显著高于家园沟通和幼儿园参与;参与频率随年级变化呈现波动上升和逐年上升两种趋势;儿童母亲、子女入读民办园、与儿童共同居住、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外部参与相对更多.线上沟通的方式更受家长欢迎,同类型参与间的关联性更高,了解信息和寻求专业支持是家长发起外部参与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家园深度合作的开展,需加强对不同类型家长参与的引导和支持,注重家长的参与体验,合理配置线上资源,拓展家庭参与的实践空间,建立家庭与幼儿园的紧密
隐私问题已成为阻碍区块链发展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厘清智能合约、攻击手段、隐私计算工作流程链等核心概念,并通过案例举证,对智能合约中隐私问题解决方案的优劣性进行分析和对比.文章发现用隐私证明能保护用户的身份隐私,安全多方计算能保护智能合约的数据隐私,可信计算环境能保证合约代码的私密性,但数据隐私安全防护仍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社会互动是形成和消解地域偏见的基础.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网络社会,极大地动摇了传统社会的互动方式,产生了虚拟经济、虚拟社区、虚拟社交等虚拟交往活动,从而动摇和颠覆了地域偏见形成和维持的基础.这种态势一方面迅速形塑出新的地域偏见,另一方面也促使历史上某些已经固化的地域偏见逐渐消弭,网络社会中的地域偏见在互动交往中处于一种新的形塑过程之中.
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环境发生整体性变革,“网络化”是数字新闻生产的核心逻辑,可供性概念为数字新闻生产网络的生成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框架.本文分析了澎湃新闻湃客频道、郑州暴雨救命文档和丁香医生的协同网络生产实践,提出当下中国情境中数字新闻生产的协同网络分为三种类型:媒体主导型、节点状动态协同网络以及共享社区型协同网络.三种类型的网络分别依据新闻专业价值规范、透明性与参与性规范以及专业知识规范展开新闻生产.
2021年,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智慧、积聚力量,在谋划“十四五”教育新发展的思考中锚定目标、砥砺前行.我们处于区域教育转型和国家教育变革并轨之时,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深刻变革,我们要尽显教育担当,展示教育作为,应时而动,顺势而为.rn“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重新聚合回归教育本真的治理思维,以教育治理的新行动让区域教育的新发展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同向同频.
期刊
落实“双减”主阵地在课堂.在学习、解读和落实“双减”政策中,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紧紧抓住课堂中“教”“学”这两个关键要素,传承和实践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手脑并用、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观,“做中学”“做中教”成为学校课堂的基本面貌和样态.
期刊
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外地工作的流动青年,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建立起与流入地的心理连接,关乎个体在新城市的融入程度与生活状况,进而塑造了个体的“地方感”.既有研究表明,媒介使用会影响个体的地方归属与认同.本研究以379名流动青年为被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当代流动青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流入地地方感建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青年的微信使用能够正向预测该群体对流入地的地方感;引入社会资本变量后发现,桥接型社会资本与黏合型社会资本是微信使用与地方感构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此结论揭示了媒介使用在地方感构建中的意义,并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