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纲领,是基于课程标准、教材特质以及学生需求下教学行为的教学指向。只有确定了正确、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的推进才会焕发出真正的价值来。而教学实践中,各种游离、过高、乏力目标的设定,导致课堂教学如同无头的苍蝇一般无所适从。如何设定有效合理的目标,并推进目标的达成呢?
一、合理定位,坚守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必须紧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维度,结合具体内容时明晰教学的内容、方法,并在实践中传递给学生,发挥目标的指导性作用。
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教师可以设定三个目标:其一,掌握理解课文中的10个生字,并能借助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其二,体悟文本语言,感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表现落日之美的表达作用;其三,撰写导游词,积累背诵三、四自然段。
第一个目标指向文本的生字新词,依托词语复述内容,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强化历练中促进了学生对生词的理解与感知;第二个目标则将目标锁定在“语用”训练上,引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深入与作者对话,明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所在;第三个目标将语言的教学引向积累与运用的层面,形成了感悟、积累、实践等体系。
二、夯实板块,紧扣目标
要想达成教学的目标,必须要借助展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每一板块、每一流程,都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不偏不倚。
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教师将体悟诗歌中“和谐”之美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于是,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三大流程:首先,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观察“湖光”“秋月”的优美景色,再以“和”的视角,感知两者之间交融画面,感受景色之“和”;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想象成“青螺”,为什么不能比喻成别的事物?从而感知两个事物在生活中相得益彰,“盘”“螺”的组合契合人的审美特点,可谓“形态之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出发,明确白中有青,青衬白银的色调,“色彩之和”也映入学生意识之中。
整个流程,教师唯“和”不用,所有版块和细节都直接指向了“和谐之美”的教学目标,促进了核心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基于文本,强化目标
任何教学,无论其内容如何不同、文体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核心目标都不能丢失。但这种训练也不是随意而无原则的滥练,而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开展,凸显练习的针对性、目标性。
如在教学《莫高窟》时,课文在描写彩塑、壁画时都采用了“先概述整体,再聚焦特色”的写法。彩塑中,先以简洁的语言突出了历史、菩萨、天王的特点,然后将描写的镜头推向卧佛,作细致描述。在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节假日车站候车厅旅客的众生相,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将写作方法落在了实处。
教师的语言实践练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文本、深入生活,从教材文本中的感知中提炼方法,而后有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起到了较好的训练,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四、多维评价,不离目标
目标达成度如何,还在于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能哗众取宠,也不能淡而无味,通过总结式、判别式、导向式等评价策略,引领学生不断向教学目标迈进,提升语言的智慧。
如《三顾茅庐》一文,教师紧扣“感受人物品质”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文本语言的细节,品味涵泳、提炼归纳,将刘备的核心品质深入意识。教师及时总结性评价:人物的动作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现。作者正是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入手描写人物,文中的人物就像电影一样投射在我们眼前,多棒的描写,我们一起诵读感受。在学生诵读完后,教师又进行导向式评价:这里仅有动作描写似乎还不够,如果再有点什么就更好了?学生迅速回答:语言描写。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刘备可能会说些什么,将人物尊重人才的特点跃然纸上。
教师在学生学有所得时,及时总结评价,既提炼了方法,又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此后,又通过导向性评价引领学生突破文本界限,在想象练笔中夯实了目标达成度,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教师将日常教学视为“目标落实”的训练课,就能有效消除目标高远与现实淡薄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丰利镇丰利小学)
一、合理定位,坚守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必须紧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维度,结合具体内容时明晰教学的内容、方法,并在实践中传递给学生,发挥目标的指导性作用。
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教师可以设定三个目标:其一,掌握理解课文中的10个生字,并能借助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其二,体悟文本语言,感受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表现落日之美的表达作用;其三,撰写导游词,积累背诵三、四自然段。
第一个目标指向文本的生字新词,依托词语复述内容,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强化历练中促进了学生对生词的理解与感知;第二个目标则将目标锁定在“语用”训练上,引领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深入与作者对话,明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所在;第三个目标将语言的教学引向积累与运用的层面,形成了感悟、积累、实践等体系。
二、夯实板块,紧扣目标
要想达成教学的目标,必须要借助展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每一板块、每一流程,都应该紧扣教学目标,不偏不倚。
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教师将体悟诗歌中“和谐”之美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于是,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三大流程:首先,出示图片,引领学生观察“湖光”“秋月”的优美景色,再以“和”的视角,感知两者之间交融画面,感受景色之“和”;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想象成“青螺”,为什么不能比喻成别的事物?从而感知两个事物在生活中相得益彰,“盘”“螺”的组合契合人的审美特点,可谓“形态之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出发,明确白中有青,青衬白银的色调,“色彩之和”也映入学生意识之中。
整个流程,教师唯“和”不用,所有版块和细节都直接指向了“和谐之美”的教学目标,促进了核心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基于文本,强化目标
任何教学,无论其内容如何不同、文体有何特色,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核心目标都不能丢失。但这种训练也不是随意而无原则的滥练,而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开展,凸显练习的针对性、目标性。
如在教学《莫高窟》时,课文在描写彩塑、壁画时都采用了“先概述整体,再聚焦特色”的写法。彩塑中,先以简洁的语言突出了历史、菩萨、天王的特点,然后将描写的镜头推向卧佛,作细致描述。在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节假日车站候车厅旅客的众生相,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将写作方法落在了实处。
教师的语言实践练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文本、深入生活,从教材文本中的感知中提炼方法,而后有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中,起到了较好的训练,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四、多维评价,不离目标
目标达成度如何,还在于教师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能哗众取宠,也不能淡而无味,通过总结式、判别式、导向式等评价策略,引领学生不断向教学目标迈进,提升语言的智慧。
如《三顾茅庐》一文,教师紧扣“感受人物品质”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文本语言的细节,品味涵泳、提炼归纳,将刘备的核心品质深入意识。教师及时总结性评价:人物的动作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现。作者正是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入手描写人物,文中的人物就像电影一样投射在我们眼前,多棒的描写,我们一起诵读感受。在学生诵读完后,教师又进行导向式评价:这里仅有动作描写似乎还不够,如果再有点什么就更好了?学生迅速回答:语言描写。于是,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刘备可能会说些什么,将人物尊重人才的特点跃然纸上。
教师在学生学有所得时,及时总结评价,既提炼了方法,又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此后,又通过导向性评价引领学生突破文本界限,在想象练笔中夯实了目标达成度,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教师将日常教学视为“目标落实”的训练课,就能有效消除目标高远与现实淡薄之间的矛盾,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丰利镇丰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