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创设情境,形散而神不散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变革。面对交互媒体、自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虽然便捷却碎片化的知识获取途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重新定位自己角色的同时,更要深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在第14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中,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我的网站我设计》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让多莉回家》这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能结合学生实际,把碎片化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微课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样板。
  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常态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我的网站我设计》和《让多莉回家》这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作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我的网站我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个人主页或班级主页作为主体内容,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年龄的学生即将步入青春期,喜欢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对于网络设计每位学生都渴望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个人主页,所以这一内容的选择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团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除了设计区分只有一个网页的网站与多个网页的网站的内容外,还设计有文件的命名及网站的保存。从点滴出发,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规范严谨的信息意识,内容看似一个点却包含了很多以往所学知识。《让多莉回家》则是利用了最近比较火的寻亲网站的模式来构建教学内容。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建网站,但是对于普通孩子来说,他们还是不够熟识寻亲,因此建议可以适度改进,如将主题改为迷路时怎么回家,这样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目标的设置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目标的设置要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我的网站我设计》和《让多莉回家》这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在目标制定时都能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水平和在教师指导或同伴互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我的网站我设计》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了解网站的相关知识,理解常用网站的一般结构;学会制作站点,并在网页中输入、修饰文字”,其中,了解网站的相关知识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但学生通过观察与模仿并不能顺利地创建网站,这时教师通过微课指导学生结合其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发展创新思维。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对FrontPage的學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多莉回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也提出“通过对网页作品的观察操作等实践,引导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输入文字并美化文字的操作方法”,其中,观察是基于已知的内容,操作则是需要在探究与合作下才能完成,这样的目标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可行且有效的。美中不足的是,在《让多莉回家》教学设计中,“在设计网页不断美化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不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应归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创设了教学情境,符合这个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在《让多莉回家》的设计中,教师利用学生们熟悉的《海底总动员》中的卡通人物,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学习。通过这两篇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情境要符合如下条件:
  1.情境的起点是生活的情境,目标是应用的情境。创设情境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同情境的合理性。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上,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参与情境的互动。同时,这种情境的目标又指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知识技能中的一部分,通过情境的深入能完成知识与技
其他文献
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在上海市嘉定区工业区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STEAM教育工作者与会,并分享了STEAM融入学校教育、区域大教育格局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下面笔者将回顾论坛的精彩之处。  分享  1.STEM与创客教育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在论坛的发言中梳理了国际视域下的STEM成长历程、创客教育,以及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异同。  (1)
● 课例背景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提出了面向问题解决的系列观点和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主要基于面向问题解决,将计算思维的观点与方法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计算的本质和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核心思想。  《Word目录设置》是笔者自行设计的一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完成作文集的目录创编,实
摘要:随着在线课程的大量涌入,提高大学校内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在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成为高校教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在线开放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为例,对参与学习的68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感知以及个体的初始能力、学习经历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个体的初始能力以及学生个体的课堂学习经历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增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个体接受
2014年3月,笔者接到去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送教的任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公开研讨课,而是需要有一定水准的送教下乡课。这次课的课题是Photoshop中的“图层蒙版”,针对这节课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思考这节课的主题,选取素材,制作课件、学件,设计相关教学任务,并且进行了多次课堂练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蒙版的原理理解不清,导致他们在做课堂任务时总是出错。后来市中心组的教师在听课之后,提了很多改
● 灵感来源与设计目的  1.灵感来源  笔者平时在与同学交流与探讨数学问题时,发现许多同学进入高中阶段会对数学学习不适应。其原因在于,相比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为抽象,尤其是在学到函数时,对函数的最值、零点、取值区间、递增区间、递减区间、周期性以及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等,许多同学难以理解,出现课上听不懂、课下数学题不会做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开发了一款帮助高中生更直观了解和解决数学函数问题的学
前言:信息技术属于生活环境要素,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真正的要点应该是,要让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练习学会应对因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笔者认为应该多创设跨学科整合的学习情境,如在综合实践类的项目活动中,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这个情境下的一种工具模式。要塞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这样的一种构建,他们在“数字种植园”的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网络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非常精彩。 
● 引言  一艘挂着白帆的蓝色小船平缓地行驶在一张泛黄的古代海图上,一会儿驶过钓鱼岛,一会儿停靠在琉球,看!它居然把代表倭寇的多米诺骨牌推倒,有的骨牌还坠落到大洋深渊,一阵喝彩声中,小船画了一个弧圈回到祖国大陆,屏幕上跳出“100分”,随即教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是笔者在《编程》校本课程上演示目标任务时的广播画面和现场交融的场景(如图1)。  时值日本实施所谓的“钓鱼岛国有化”,笔者认为有必要将
STEM教育就是基于项目的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主干的多学科融合式教育,是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一个作品为目标的教育。如何设计出结构合理、内容全面的STEM项目,成为当前阶段有效开展STEM教育的重要条件。笔者以“制作埃及金字塔模型”项目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小学STEM项目的设计与开发。 以年龄知识水平为指引,明确项目内容与形式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小学阶段学科知识水平,将小学阶段的STEM项目定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项目学习,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在行动中体现协同互助,在成果上保证多样完整,在评价上实现公平多元,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所遇到的普遍问题。本文对项目学习纪录表的设计依据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以粤教版《数据与计算》第六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为例设计了项目学习记录表,根据项目学习的规范流程,阐述了其在課程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旨在探索项目学习记录表在教学评价中
● 日本教育领域ICT应用现状  日本政府为期三年的“未来学校推进事业”和“学习创新事业”于2014年正式结束,这两大“事业”实际上属于日本政府在21世纪教育信息化中做出的最为重要的实践验证项目。除此外,近年来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国家级项目和研究还有由总务省主导“学校设施在灾害时的ICT环境利用事例”研究项目、“校内LAN整备”项目、“培养ICT应用能力”项目、“e-Net Caravan”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