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信息化生活的综合实践课程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信息技术属于生活环境要素,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中,真正的要点应该是,要让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练习学会应对因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笔者认为应该多创设跨学科整合的学习情境,如在综合实践类的项目活动中,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这个情境下的一种工具模式。要塞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这样的一种构建,他们在“数字种植园”的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网络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非常精彩。
  “小薄荷·大世界”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通过团队形式、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体验薄荷从选种、播种、栽培种植到产品生产和利用这一完整的活动过程。本课程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课程设计架构
  (1)在课程目标上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3)课程实施更加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斷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更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如此复杂的课程架构,整体是在学校的数字种植园平台上进行,包括任务发布、学生分组、任务日常执行、学生任务反馈数据采集、教师评价、学生成果展现都在平台上完成。
  ● 课程设计目标
  “小薄荷·大世界”课程目标是按照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设计的,让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1)价值体认:认识薄荷,体验蔬菜种植的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苦和收获的快乐,树立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
  (2)责任担当:学会薄荷的种植方法并尝试管理,能根据个人特长制订种植计划;学会收割、采摘等收获的方法;初步养成劳动能力、自立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意愿。
  (3)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能将问题简洁、明确地表述出来,形成研究小课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设计对比实验,学会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创意物化:知道薄荷的吃法及制作方法,尝试用收获的薄荷做成简单的菜肴;学会保鲜、储存的方法。
  ● 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
  信息化的环境使课程内容大大扩展,活动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因此在内容选择与组织原则上需做到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整合性、连续性。
  1.自主性
  课程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选择具体的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目标任务,提升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数字种植园平台,教师要适时地根据活动进程以及学生反馈,发布更多的引导性问题,并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深化活动主题,不断完善活动内容。
  2.实践性
  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平台发布活动中,通过结构化的活动设计引导,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
  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通过网络平台,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不断拓展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发展。
  4.整合性
  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
  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主题序列。通过课程实施可以发现数字种植园平台具有很强的数据支撑作用,如果没有平台,教师很难保证课程的连续性。   ● 课程活动方式设计
  课程的活动方式也是在平台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学生通过平台获取学习任务,通过平台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平台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平台进行展现。平台化的活动课程主要分下面四大板块。
  1.考察探究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小薄荷·大世界”课程可以安排学生去药房进行社会调查,去医学博物馆进行研学旅行等。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勞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它强调学生在满足被服务者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实践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小薄荷·大世界”课程可以安排学生将栽种薄荷活动中的日常养护工作作为学校服务内容。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它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等。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小薄荷·大世界”课程可以安排学生体验园艺师、药剂师的工作日常,注重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 课程评价方式
  “小薄荷·大世界”课程的过程性活动资料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指导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
  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袋。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后记:在有了数字种植园以后,要塞小学基本就没有了信息技术课程,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实践课程。随着综合实践课程的成倍增加,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师生间、生生间、家校间的交流大大增加,学生在初步体验了未来信息环境下时时处处的便利和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应对未来的技能与能力。
其他文献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在翻转课堂场景下,激发学生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不在话下。但是,在非翻转课堂场景下是否可行,则未可知。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地理教师陈霞的教学实践,使微课程教学法进入非翻转课堂场景的跨界新旅程。  陈霞学习微课程教学法始于2019年暑期。当时她所在的学校探索导学案促进自主学习能力遇到瓶颈,渴望寻找新的突破。  微课程教学法显然能满足他们
走进12月份,意味着2016年即将结束,2017年即将开始。虽然没有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但年底的各种考核和述职却提醒自己该去梳理一下这一年做了什么。在本期我们也对2016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年底的时候,有些许收获的欣喜,有一些奔忙的疲倦,但也有一丝对未来的憧憬。自2002年做编辑开始,每年或隔几年都会做一次年度回顾之类的专题。做得久了,都有些懈怠了,因为做来做去,眼中的教育信息化
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超越原有强化信息技术操作的课程倾向,指向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是我所认为的信息技术学科最为重要的两大核心素养。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信息意识就是面对不懂的事物,能
地方美育资源指的是学生所处的地域过去或现在拥有的,对培养受教育者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有用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笔者所在学校地处美丽的厦门鼓浪屿,鼓浪屿岛上有“万国建筑”文化、音乐绘画文化、足球运动文化、传统的闽南文化习俗等丰富优质的美育资源。笔者将鼓浪屿的优质美育资源融入到日常信息技术教学中,试图赋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育价值。在初中信息技术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颁布,社会各行各业开始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与此同时,教育界也吹响了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号角。那么,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笔者在开发和实践人工智能课程“让机器‘认识’你”的经验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的科普、体验、编程、应用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从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入手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
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在上海市嘉定区工业区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STEAM教育工作者与会,并分享了STEAM融入学校教育、区域大教育格局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下面笔者将回顾论坛的精彩之处。  分享  1.STEM与创客教育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在论坛的发言中梳理了国际视域下的STEM成长历程、创客教育,以及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异同。  (1)
● 课例背景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提出了面向问题解决的系列观点和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主要基于面向问题解决,将计算思维的观点与方法融入信息技术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计算的本质和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核心思想。  《Word目录设置》是笔者自行设计的一节课。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完成作文集的目录创编,实
摘要:随着在线课程的大量涌入,提高大学校内的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在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成为高校教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在线开放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为例,对参与学习的68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感知以及个体的初始能力、学习经历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结果显示学生个体的初始能力以及学生个体的课堂学习经历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增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个体接受
2014年3月,笔者接到去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送教的任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公开研讨课,而是需要有一定水准的送教下乡课。这次课的课题是Photoshop中的“图层蒙版”,针对这节课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思考这节课的主题,选取素材,制作课件、学件,设计相关教学任务,并且进行了多次课堂练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蒙版的原理理解不清,导致他们在做课堂任务时总是出错。后来市中心组的教师在听课之后,提了很多改
● 灵感来源与设计目的  1.灵感来源  笔者平时在与同学交流与探讨数学问题时,发现许多同学进入高中阶段会对数学学习不适应。其原因在于,相比初中数学,高中数学更为抽象,尤其是在学到函数时,对函数的最值、零点、取值区间、递增区间、递减区间、周期性以及函数与图像的对应关系等,许多同学难以理解,出现课上听不懂、课下数学题不会做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开发了一款帮助高中生更直观了解和解决数学函数问题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