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法”中的任务设计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作为建构者——教师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咨询者、导航者,而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带着驱动“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第一,“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第三,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四,尽力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理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其他文献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将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互联网已经在各个校园普及,并成为中小学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有这么好的现代化工具不好好加以利用,却用来进行娱乐消遣,的确非常可惜。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学习,是当前老师、家长应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摘 要: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最初的选在优课、示范课上的“展示”,逐渐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举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然而怎样才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呢?接下来我就来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也就是说,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建构自主的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主动学习 教学效果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
期刊
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音乐认知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之中,随着现代视听手段的多样化,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更多,内容更广泛。伴随着学生身心的成长,其音乐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对音乐的反应由主观的感受体验向客观的分析发展。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恰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学生的个性发展,达到人格完善的目
期刊
摘 要:“暗示教学法”是指利用各种暗示手段(方式),激活学生心理潜力,使学生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学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暗示教学法”可以贯穿于课堂始终,可以延续到课堂下,正确地运用可以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积极暗示 愉快而不紧张 情感与理智 无意识状态与有意识状态相互结合 教师的积极暗示激发学生良好的自我暗示。   格奥尔基·卢扎诺夫(Georgi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扩散思维有利于知识纵向梳理、横向延伸,立体思维过程是建立多维知识网络的过程, 逆向思维可以使理解深化,联想思维有助于提升思维灵活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 新课程教学 思维品质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则更加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
期刊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增强自信心、意志、兴趣;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要学会独立思考,使用课堂讨论,充分利用历史材料,通过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增加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要增加教学的深度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方法 形式  现阶段,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
期刊
摘 要:键盘时代的来临,虽然冲击着汉字的书写,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仍旧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所以信息时代我们还需强调写字教学。  关键词:汉字 电脑时代 审美 陶冶情操 创新能力 写字教学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从殷墟甲骨时代至今,已经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至今仍在为四化建设服务着。汉字有很多优点,它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学化学课堂演示实验艺术的功能和原则以及演示实验艺术的类型与作用。通过设置探索问题的情境,提倡质疑,鼓励创新,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解决问题,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化学教学 演示实验 艺术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