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败于政治因素吗?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er1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时代如何脱掉国有企业的政治外衣、以一个市场化企业的形象合情合理地表达自我的商业欲望,是成功进入全球市场不可忽视的方面。
  尽管中海油的收购报价高于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20亿美元;尽管中海油在收购优尼科的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与谦逊,但在2005年的收购战中,中海油(HK 0883)CEO傅成玉还是颇为无奈地最后退出。
  傅成玉的无奈源自于那些经常游走在美国华盛顿的政客、专家和游说者,这些人对一家中国公司以高出美国公司的出价收购美国资产的后果争执不下。而当雪佛龙向中海油发起了一场咄咄逼人的攻势后,美国首都到处都能够听到这样的声音:保住优尼科的能源储备事关美国的国家安全。
  让傅成玉不可理解的是,中海油的收购行为真的这样骇人听闻吗?当年英国BP——同样也是一家外国公司——买下了Amoco和Arco两家石油公司时,几乎没有人抱怨过。傅成玉承认,尽管他料到美国政界对中国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海外收购会有一些反对意见,但没有想到会如此激烈。
  现在,更多的人似乎已得出结论,商业行为政治化是中海油退出竞购的、根本原因。美国《财富》杂志一篇题为《中国为何令石油巨头害怕?》的文章中甚至反问道,“在争夺优尼科的战斗中,国有的中海油依仗的是政府的财政支持,这公平吗?”
  是的,这公平吗?对于这一问题,任何人都无法给出一个客观的答案。但是,当全球化的商业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更多的中国企业必须到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资源及商业机遇时,这一问题又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我們必须改变自身的国有企业标签,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还原商业本色?还是坚决捍卫我们的主张,抵抗全球化的诱惑?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又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全球竞争,规避商业活动政治化风险呢?
  
  中海油收购史中的不足
  
  中海油目前是中国主要的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商之一,同时也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商之一。在国内石油“三巨头”的上市公司中,中海油的营业规模和资产水平远低于其他两家(中石化、中石油),但被认为是目前为止国内石油公司海外并购战略实施最成功的企业。
  中海油大规模并购活动发生于2002年,当时正值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连续调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低时期,中海油在该年初对印尼Repsol油气田的收购几乎抄到“世纪大底”。不过,虽然中海油在低油价时期收购了很多资产,但收购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
  中海油历次所收购的资产集中于印尼、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这种集中收购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与目前国际通行的重点区域连片开发、减少重复资产的做法有相同之处。但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几次收购对中海油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并不明显。
  首先,从资产负债率角度看,中海油自2002年以来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35%左右。反观国外石油上市公司,一般资产负债率保持在25%左右,英国BP将上限设定为30%,壳牌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
  而较高的负债率意味着,当新的投资机会出现之时,作为上市公司的中海油将很难通过债务性融资获取资金实施收购,而高于行业标准的负债率也会影响中海油在资本市场再融资。如果在我们将这一分析与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美国各界质疑中海油并购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帮助相结合考虑,也确实无法完全指责美国人的处心积虑。对于中海油来讲,如果能够做到如BP、壳牌一样出色的财务指标,并购优尼科的过程也许会被更加尊重。
  其次,在实施大规模并购后,中海油各项管理费用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中海油的管理能力、海外并购整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众所周知,国际石油巨头进行并购无不以降低成本、扩大原油储备为目标。对于一家纯正的石油公司而言,需要通过并购后的财务数据向外界证明,海外并购与扩张不仅仅是政治战略意义上的原油争夺,更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
  此外,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国际石油巨头,都会在海外并购公告中发布成本节省情况的预测数据。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海油的历次收购公告都没有提及成本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海油在几次海外并购过程中,还没有养成开放的姿态应对外界质疑,而这些都会成为将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活动政治化的把柄。而化解商业问题政治化风险的第一步,是要通过市场表现证明自身的商业价值,以及潜在的商业发展前景。
  
  在最后时刻退出
  
  傅成玉曾指出,“过去几年,中海油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单靠内部持续增长很难实现我们的中长期目标,尤其是在实现海外产量目标方面。”中海油通过对此前的并购研究发现,靠收购区块资产的方式实现持续增长效果不明显。“一般来讲,较为成功的油气资产收购都发生在低油价时代。进入高油价时代,资产收购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增大,中海油必须从资产收购向公司收购转变。”
  急欲拓展海外油气资源的中海油开始选择收购目标。第一轮的筛选范围很大,北美、西非和里海等地的数十家独立石油公司,甚至包括加拿大国家石油这种中等规模的石油公司都进入了中海油的视线。按照“资产价值小于200亿美元;有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中海油的承受能力、中国LNG业务和可获得性”等各项指标,在经过三轮的筛选后,中海油最终将收购目标锁定在近年来经营不佳、但储量丰富的优尼科。
  2005年3月7日,中海油决定向优尼科提出一个每股59~62美元的报价区间。该报价属于意向性报价,不具有约束性。随后由包括董事长威廉姆斯在内的优尼科13名高管组成的特别小组杀到北京,进行谈判。
  3月30日,是按照约定由中海油向优尼科提交准确报价的最后期限,但在董事会会议上,中海油的四名外籍独立董事均拒绝对该并购计划表态。部分独董表示,因时间仓促、未能对收购方案有深刻理解,他们担心公司管理层一味追求规模而进行不理智的兼并。5天后(4月4日),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横刀夺爱,宣布欲以25%的现金加75%的股票收购优尼科,报价折合约62.07美元/股。
  5月21日,中海油与独董终于就收购一事达成一致,董事会最终授权管理层在65美元到69美元之间给对方进行报价。6月23日凌晨零点30分,傅成玉向优尼科董事长威廉姆斯进行了口头报价——67美元/股(总价现金185亿美元)。
  在随后的竞购中,政治因素时刻发挥着关键影响。谈判中,当初曾主动向中海油示好的优尼科显得犹疑起来,表示中海油的报价虽然比雪佛龙高,但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美国的《埃克松一弗洛里奥修正案》法案,该修正案以是否危害国家安全为标准衡量外国投资,若答案肯定,则监管机 构有权中止一切投资活动。
  在7月19日雪佛龙被迫加价到63.1美元/股后,中海油的价格优势已经基本丧失——4美元的差价不足以补偿“政治风险”和“时间成本”。失去价格优势的中海油并未急于再加价,而是采用了静观其变的方式。尽管美国政府在这件事上一直保持冷静的态度,但以国会为主掀起的排华情绪则达到了最高潮。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罕见地迅速通过了能源法案新增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的能源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够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这一法案的通过基本排除了中海油竞购成功的可能。
  8月2日,中海油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此时距8月10日优尼科董事会最后投票决定“谁是赢家”还有8天的时间。英国《金融时报》在8月3日的报道中称,“如果调查中海油竞购优尼科失败的原因,结论肯定不是死于自然原因。这是一项不公平竞争明显的案例。美国政界的反对扼杀了此次竞购。”
  
  商业全球化及其政治思考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在探讨全球化时代企业战略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意去深入探究全球化时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何时能够真正化解,不过对于企业来讲,如何在全球化时代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却是十分严肃的话题。换句话说,绝对的商业利益是全球化的通行证,而相对的国家利益则可能成为全球化的拦路虎。企业如果想真正融入到全球化的商业社会之中,就必须找到一条可以成型遨游四方的全球化通行证,同时淡化商业政治化的痕迹。
  任何关于全球化的讨论都必须立足于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而单纯的政治话语不过是在探讨全球化过程中的国内就业、福利等问题时才具有一定的分量。因此,当纯粹的经济行为占据主导地位时,当绝对的经济利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拓展的利器之时,任何的借口都不可能阻挡全球化的潮流。在中海油的案例中,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反应得很充分。在美国国内,部分人认为中海油的并购暗含强烈的政治目的,必须加以限定,而有些人认为,中海油的并购行为是纯粹意義上的商业行为,政府不应该干预。这一分歧恰恰反映出了全球化时代人们对待绝对企业的商业利益与国家的相对经济利益之间认知的不同。
  事实上,一直以来,很多跨国公司为了顺利进入中国市场,选择与一些国内知名的国有企业合作换取政府特殊待遇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政企不分的局面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的开展,但一旦在全球市场触及跨国公司其他利益之时,阻挡的力量应接不暇。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时代如何脱掉国有企业的政治外衣,如何以一个市场化企业的形象合情合理地表达自我的商业欲望是成功进入全球市场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海油的两大不足
  
  其实,中国企业最应该扭转的思维是站在怎样的角度看待自己。全球化时代,企业的国籍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应该渐渐淡去。对于任何一个跨国公司而言,宣扬自我的国籍意识只能阻碍其纯粹的商业行为的开展,一个彻彻底底的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姿态才是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意欲有所作为的企业的统一标签,这也是全球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生命力的根源。此外,一个开放的全球化企业的心态也利于跨国公司拓展全球业务时进行相关整合,促进文化的融合与更多才智的创造。经营好企业是硬道理,能够在全球化时代加快脚步掠取资源,促进企业成为全球产业的翘楚才是全球化时代企业经营的更高目标。
  对于处于落后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更应该彻底忘却本土企业的概念,以超越式发展的速度快速融入到全球商业社会之中。对此,中国企业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学习全球化时代的商业规则,按规则出牌;第二,加快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使企业更加透明,第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建设,超越纯粹的“经济动物”的狭隘思维,使企业更具包容性。我们应该看到,中石油此次并购活动作了有益的尝试,迈出了许多中国企业的第一步,给了世界一个全新的面貌,但还远远不够,中海油至少还存在两大方面不足。
  第一,公司透明性。此次中海油并购案中,很多美国投资者就直截了当的指出,他们不承认中海油是一个企业,至少不是按照市场运作的企业。对于中海油来讲,指责美国方面的政治干扰固然不错,但也应分析自身的问题。从长远看来,中海油的确应该更加开放些,以一个跨国公司的姿态来合情合理的展现自我的商业诉求。至少,要将自己变成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企业,并以此开展全球化的商业活动。
  第二,注重更多价值取向。对于优尼科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背景的公司,在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单单以利润、石油、天然气产品作为价值取向是很难被市场接受的。因此,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仅仅谈如何处理资产和给股东回报是不够的。中海油必须表达出自己将有能力在收购优尼科之后,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全球价值理念,全球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适应市场的调整的一个优秀公司。中国的公司整体价值观都需要升华,做公司不单单是为了做生意,不单单是为了挣钱,有很多公司治理的问题,社会责任的问题,就业、员工的问题、价值取向、环境的保护,保护妇女、劳工的权益,这些已经变成了现代社会中公司发展的基本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将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国外公司的咄咄逼人,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各个产业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全球化的市场,面对内忧外患,谋求超越型发展的中国企业必须开始考虑跨国并购战略。  但是,不少中国企业在了解全球化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也对如何选择跨国并购战略感到困惑。通过研究过去几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我们在迈克·波特的竞争态势(防御型/扩张型)
期刊
李嘉诚在其古稀之年后,逢人便讲:“我有了第三个儿子!”他的朋友们听后,都一脸不好意思的恭喜他。虽然李先生堪称伟大,但毕竟年届77岁高龄。李先生全然不顾朋友们的尴尬神态,兴高采烈地自说自话;“我很高兴,我不仅爱他,我的儿子也将爱他,我的孙儿也将爱他!”  晚年得子,格外疼爱与珍惜,视为生命之延伸。他给爱子起名为“李嘉诚基金会”。他对全世界说:“我的基金会就是我第三个儿子!”  李嘉诚基金会自成立至今
期刊
作为芯片巨头,英特尔既是全球IT产业链火车头,也是中国IT产业见证者与重要推动者,其逐步深入中国的这22年,也是与中国各式伙伴与客户多元化互动的22年,尤其是与联想的故事最具代表性,堪称英特尔与中国伙伴关系史的缩影。    奔腾之缘    英特尔1985年正式进入中国,联想成立于1984年11月,算起来,两家基本同岁,再加上都扎根中关村,也算青梅竹马,只是到1995年两家才正式发展关系,而牵线搭桥
期刊
经考证,常氏家族八世常威,凭经商致富跻身于清代晋商前列,并垄断中国在俄蒙和整个欧洲的茶叶市场,获得了巨大财富。他是一位在常氏经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常威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左右,于康熙四十年(1701)左右赴张家口行商。雍正六年(1728),常威携长子常万圮、三子常万达,已在张家口创立“大德玉”字号。常威在自己还乡养老之前,从大德玉中又抽出资金,新立一个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常”与“大
期刊
顺驰杠杆的支点是什么    面对政策面的变化,面对全国化的挑战,面对紧张的资金链,顺驰有生死之忧吗?商业模式之辨,管理体系之困,资金链条之谜,顺弛一语带过:合作是金    2005年8月15日,央行公布了《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在有关“促进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的健康发展”一节,提出“考虑取消房屋预售制度”。位置并不醒目,但对于众多地产商来说,此言最为扎眼。  一直在宏观调控中紧绷神经的地
期刊
一个幽灵,偶然性的幽灵,在后工业时代游荡。  人们却一直浑然不觉,听任其翻云覆雨,写下商业史上的无数悲喜。人们似乎已经看惯了,每天都有店铺开张,每天也都有店铺关门,一切习以为常。但是近日“鹏润电器”改头换面为“国美电器北京分公司第50家店”这件事,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从盛装开业到经营惨淡,从停业调整到改弦更张,前后只有短短4个月。为什么国美的成功经验不能被复制?难道价格屠夫身上真的无法注入贵
期刊
最近一年来,原油价格不断上升,并突破50美元、60美元的新纪录。对于老百姓来说,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汽油不断涨价。  在老百姓愁眉苦脸的同时,一定有人在为此“欢呼”,因为汽油还是原来的汽油,价格却不是以前的价格了,多付的银子就是他们多出的外快。  多付的银子给了谁?这个问题好回答,但很难回答好,毕竟每位消费者的银子流向都有不确定性,但总体而言,大家的额外支付与以原油涨价以前
期刊
不是懂得如何合资造车就可以独立生产,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真正的独立应该首先建立在摆脱对“市场换技术”模式的依赖,放弃可能从合资公司获取独立发展所必须的技术的幻想。  2004年,上海汽车产业(集团)总公司(下称“上汽集团”)以117.2亿美元的年销售收入,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強,位列461位。2005年上汽集团又从500强榜单中消失,遗憾的是,2006年可能再次落选。因为其赖以发展20多年、已成
期刊
英特尔来到中国已经22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22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英特尔手上,这22年每一年都像是一根改变世界的魔杖,一根根魔杖接起来,就是撬动地球的杠杆。  而随着中国一步步纳入全球,以及英特尔在中国的步步深入,中国整个IT业也在这22年中紧跟着这根杠杆的撬动而翻天覆地。所以,追述英特尔中国的芯路历程,既是回放英特尔成就全球芯片霸业的传奇,也是回味中国IT业前行的酸甜苦辣。    卧芯(19
期刊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全球互联网走向高潮之际,好几家中文门户网站都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中国互联网迎来第一个高潮。也正是在这次高潮中,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脱颖而出,遥遥领先于其它对手。再加上它们共同的纳斯达克背景,很快被并称为“三大”。  但从2000年到2002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三大”的传统业务无不亏损,最后竟然靠短信、游戏或娱乐,度过了第一个互联网寒冬。  这个冬天不仅加剧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