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尿道板周围尿道海绵体的组织形态学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v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尿道板周围尿道海绵体的组织形态学特征性改变。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尿道下裂男性患儿46例,年龄为(2.1±1.1)岁,年龄范围为9个月至4岁。其中,远端型20例,近端型26例。对照组6例来自尿道断裂外伤患儿,年龄(14±4.9)岁)。术中评估尿道板周围海绵体形态,并活检行HE、Masson、α-SMA、CD34免疫组化评估海绵体组织学特征。行TGF-β1的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和qRT-PCR检测尿道下裂和对照组海绵体间质TGF-β1的表达情况。

结果

远端型尿道下裂尿道板周围海绵体的宽度与近端型相比显著增宽[远端为(0.36±0.12)cm,近端为(0.18±0.10)cm,P<0.05]。组织学和血管组化结果提示尿道下裂尿道板周围尿道海绵体海绵窦结构异常,表现为血管腔隙宽大[对照组(7.20±1.12)μm,尿道下裂组(13.75±8.08)μm,P<0.05]、血管壁增厚[对照组(5.40±1.28)μm,尿道下裂组为(14.11±7.59)μm,P<0.05]、海绵窦血管密度减少(尿道下裂组为15.66±1.17,对照组为7.24±4.19,P<0.05)及海绵体小梁密度减少(尿道下裂组为9.80±1.92,对照组为3.68±2.87,P<0.05),尿道下裂中近端组较远端组结构变异程度明显。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提示尿道下裂尿道海绵体间质TGF-β1表达降低(P<0.05),免疫印迹和qRT-PCR结果同样显示近端型尿道下裂海绵体TGF-β1表达降低(均P<0.05)。

结论

尿道下裂患儿尿道板周围尿道海绵体存在组织形态异常,其变异程度和尿道下裂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趋势。

其他文献
期刊
@@
期刊
@@
期刊
@@
成骨不全是一种由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引起的先天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患儿因骨质脆弱常反复发生骨折,并继发长骨畸形和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固定骨折,矫正长骨畸形,增加脆弱骨的强度和治疗脊柱侧弯。手术治疗虽然在临床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关治疗的时机和术式的选择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综述通过查阅近二十年成骨不全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回顾了成骨不全手术治疗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
期刊
@@
期刊
@@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重复畸形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重复畸形,资料完整且可获得随访信息的患儿4例。总结归纳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情况。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发病年龄1个月至9岁。临床表现为呕吐(4例),腹痛(2例),发现腹部肿物(2例),孕期B型超声提示腹部肿物(1例)。4例患儿B型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闭锁的部位、类型及影响各型肠闭锁病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患儿病例资料,包括性别、胎龄、胎次、产前发现与否、分娩方式、入院日龄、手术方式及术中所见、合并畸形、并发症及预后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47例患儿,男69例,女78例;早产儿40例,足月儿107例,双胎3例;入院日龄1 h~62 d;产前发现32例。因合并21三
目的报道1例新生儿期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术后并发乳糜腹,并通过文献回顾和复习,提高临床上对此类罕见病的认识。方法1例14 d的男患儿,因"产前超声示肝门部包块4个月伴生后持续黄疸"入院,入院后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11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80 U/L、总胆红素(TBIL)310.9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83.0 μmol/L。术前B型超声及MRCP术中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不同血糖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的特点,为评估低血糖后脑功能状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入院即诊断新生儿低血糖的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期间血糖水平最低值分为重度低血糖组(<1.1 mmol/L)、中度低血糖组(1.1 m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