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琦运用“木郁达之,土郁夺之”论治腹型肥胖

来源 :江苏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琦教授认为腹型肥胖病因为胃强脾弱、肝脾失调,病机为气郁、血瘀、内热壅盛,脾胃运化不及,致使痰湿内蕴、精微不用,最终导致膏脂堆积.“木郁达之,土郁夺之”出自《素问》,郁的本义即不舒畅、不条达,属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导致脏腑郁结的病变.黄师临证总结得出腹型肥胖与“郁”密不可分,其以土郁、木郁为本,运用“木郁达之,土郁夺之”理论肝脾同调治疗腹型肥胖,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健脾化湿,调畅人体气机,气机升降相宜,则肝脾调、气机畅、血脉通、痰湿消,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其他文献
癌因性疲乏是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根据其病因病机及发病的主症,可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范畴.刘沈林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临证多从顾护脾胃入手,平衡阴阳,气血双补,攻补兼施,验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四时用药”理论是指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界时令节气变化加减用药,以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势,使人体达阴阳自和之态.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以肝脾肾亏虚为本,气虚、阴虚为主,久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以湿浊、瘀毒为标.治疗上春季以治肝为要;夏季宜清解暑热,清利暑湿,阳虚之体可少佐温阳之品驱散体内伏藏之阴寒;秋季滋补肺肾之阴;冬季填补真精,补肾水,益肾气.验之临床每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积滞、功能性腹痛、功能性便秘是小儿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胡思源教授善洞察疾病因机实质,认为食积化热、气滞不行、津亏燥结在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并常根据主要病机确立治则,临证倡导“消食导滞,除热寓于和中”“调畅气机,临证分辨虚实”“增液润通,辅以行气消导”等原则分治三病,每获良效.附验案3则以佐证.
帕金森病是临床致残率较高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治疗方法单一,患者疾病后期症状易反复波动.赵杨教授秉持中医整体观,认为五脏是一个整体,五脏稳态失衡为帕金森病发病的先决条件,本病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五脏稳态以肝肾二脏为主导,肾阳亏虚为发病之根,肝血亏虚为发病之本,脾虚失固为发病之缘,肺气郁闭为重要诱因,心脉瘀滞为重要致病因素.临证时应注意平衡五脏稳态,通过调肾、调肝、调脾、调肺、调心,达到补肾柔筋、温阳活血,益肝息风、养血柔筋,健脾化痰、温脾助运,宣通肺气、疏通表里,活血通脉、养心安神之目的.附验案1则以佐
目的:观察自拟芪参强心方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与对照组63例.2组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心脏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芪参强心方,2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6 min步行试验结果、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慢性肾衰竭皮肤瘙痒症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机制复杂,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张法荣教授结合本病病因及临床症状,认为可将其中医病名命名为“肾风痒”,并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于脾肾亏虚合并血虚,标为风、湿、毒、瘀多种病因合而发病.临证运用黑地黄丸化裁治疗本病,标本兼治,固护脾肾养血,同时祛风活血、燥湿排毒,并灵活随症化裁.附验案1则.
目的:研究参麦地黄汤联合达格列净对气阴亏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8例气阴亏虚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9例采用口服达格列净治疗,治疗组49例采用达格列净与参麦地黄汤联合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mALB、UACR水平变化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
目的:观察活血生肌方外用对气虚血瘀型下肢静脉溃疡(VLU)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VL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及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治疗组术后于溃疡处外用活血生肌方纱条包扎,对照组术后于溃疡处外用凡士林纱条包扎,每2 d换药1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术后)及治疗1、2、3、4周后测定2组患者溃疡面积计算溃疡愈合率,进行溃疡创面症状(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脓液量、创周肤温、创面气味、肉芽颜色)评分,取溃疡创面肉芽组织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
四关穴最早记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曰:“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这里的四关穴是指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范围较为广泛,没有明确具体是何穴位.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首次明确指出“四关四穴,太冲、合谷是也”.合谷(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配太冲(足背侧,第1、2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即为四关穴.四关穴因其调整脏腑、平衡阴阳、通达气血的功效,被历代针灸医家所常用.李忠仁教授是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教学
“寒”的中医学内涵丰富,“寒”与痞满的病因病机、症状证候密切相关.寒邪犯胃、脾胃阳虚、脾肾阳虚、肝经虚寒、寒热错杂是五种与寒邪相关的痞满常见证型,其治疗应抓住“寒”这一关键因素,分别采用温胃散寒、温中健脾、温补脾肾、暖肝散寒、温清并用结合消痞散结之法治疗,常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