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小文本手法看《当你老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將就叶芝最著名的抒情诗之一《当你老了》,尝试运用苏敏提出的符号结构诗学理论模式进行最小文本手法的分析,对其艺术特点进行新鲜角度的简要阐释。
  关键词:当你老了;符号结构诗学理论模式;最小文本手法
  作者简介:方程(1994.10-),女,汉族,南昌市人,现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比较叙事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一、最小文学手法
  苏敏在索绪尔、罗兰巴特符号学的基础上,结合皮亚杰结构主义方法论,概括出结构符号诗学模式:(ERC)RC5,这一模式含五个结构层级的附加意义复合系统。其中E表示符号能指,C表示符号所指,R表示两者间关系。(ERC)是文学符号第一个结构层级的能指,也是文学符号第二性符合结构的能指,而C1是符号本身作为一个新的所指的能指,是文学符号第二性复合系统的所指。
  最小文学手法,就是文学符号个体的第一个结构层级,即(ERC)RC1。是自然语言以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为单位切分的横组合片段,它既具有自然语言符号的规约性、交流性,以及自然表达的艺术性,同时又具有文学符号的虚构性、造型性。
  本文立足《当你老了》具体探讨其中最小文本手法使用特点。
  二、《当你老了》最小文学手法切分
  (1)【人物肖像描写兼具叙事手法】
  (2)【动作描写兼具叙事手法】
  (3)【动作描写嵌套心理描写,后文描写“梦忆”,进入第二重想像】
  (4)【心理描写嵌套人物肖像描写】
  (5)【叙事兼具抒情功能】
  (6)【叙事兼具抒情功能】
  (7)【叙事兼具抒情功能兼具对比功能】
  (8)【叙事兼具抒情功能】
  (9)【动作描写兼具叙事功能(回到第一重想像)】
  (10)【语言描写兼具抒情功能】
  (11)【语言描写兼具抒情功能】
  (12)【语言描写兼具抒情功能】
  总结:
  叙述手法类【叙事】(5)、(6)、(7)、(8),共计33.3%
  描写手法类
  【肖像描写】(1)、(4),共计16.7%
  【动作描写】(2)、(3)、(9),共计25%
  【心理描写】(4),共计8.3%
  【语言描写】(10)、(11)、(12),共计25%
  通过切分可以看出,《当你老了》全诗主要使用的是叙述和描写手法,各占整体最小文学手法的33.3%和75%。同时,作为抒情诗,本诗并无直接使用抒情和议论的最小手法,多是其它最小手法兼具了抒情功能。
  三、《当你老了》最小文学手法的使用
  1.最小手法的嵌套使用
  1.1动作描写嵌套心理描写
  这样的情况体现在(3)句中,此句开头是继续上句人物动作描写,同时随之开始心理活动描写,并且进入了诗作第二重想象。
  1.2心理描写嵌套肖像描写
  在诗中的体现为(4)句,此句是完整上句中“梦忆”情境,仍然属于人物心理描写,同时对象是过往的“你”,因此属于心理描写嵌套人物肖像描写。
  2.一种最小手法兼具一种或多种功能
  2.1兼具一种功能
  一种最小文学手法兼具一种功能的情况在诗中占了75%,分别为诗的(1)、(2)、(5)、(6)、(8)、(9)、(10)、(11)、(12)句。可分为三类兼具:①描写手法兼具叙事功能;②描写兼具抒情功能;③叙事手法兼具抒情功能。
  首先,描写手法兼具叙事功能。其中(1)句属于肖像描写兼具叙事功能,首先是对年老的“你”人物肖像描写。同时,诗句开头“When...”可翻译为“当……的时候”,有时间要素形成叙事功能。(2)、(9)句属于动作描写兼具叙事功能,是对“你”的动作描写,也是完善前句叙事。
  其次,描写兼具抒情功能。(10)、(11)、(12)这三句“murmur”表示为语言描写,但同时通过“爱神的逃走”显出抒情,表现俱往矣,真爱不再,只能恨忆。
  最后,叙事手法兼具抒情功能。诗人在(5)、(6)、(8)几句诗中,通过客观叙述“别人”的爱,同时兼具抒情功能,本诗显著特色就是通过客观叙事经过对比以达到抒情效果,这一效果在下一类型将进行分析。
  2.2兼具两种功能
  在诗行(7)中,客观叙述“惟有一人”对“你”的真情,间接传感,具有叙事兼具抒情功能,同时在前文提出“别人”的爱,因此两个客观事实接连叙述,就使这句兼具对比功能。通过含蓄表达、对比以抒发诗人真挚情感。
  没有热烈宣泄,只有真挚倾诉。语言朴素含蓄,诗调优雅舒缓,画面中透出一抹淡淡哀伤,却不乏亲切温馨。《当你老了》与其悠远意境,任凭岁月流逝,时空变幻,已被雕刻在时光里,与远方、星光同在。
  参考文献:
  [1]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苏敏.文学符号学构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3(5).
  [3][法]罗兰·巴尔特.黄天源 译.符号学原理[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4][瑞士]皮亚杰.倪连生 王琳 译.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美]M.H.艾布拉姆斯.吴松江 译.文学术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吴珊 邓冬铁.试析叶芝和他的《当你老了》[J].考试周刊,2008(26).
  [8] 黄希云.小说人称的叙述功能[J].外国文学评论,1996(4).
  [9]张耀庭.探析叶芝诗《当你老了》的艺术表现手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5).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四川音乐学院科研项目“激情岁月的红色叙事——十七年革命历史文学电影改编研究(项目编号:CXS201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在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不仅被动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而且积极地融入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精神轨迹中去,体现了创作者与形象同构的身份焦虑。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异质性和复杂化,除了要归因于当时的主流政治对知
文学是用美妙而含蓄的语言来表现人生的,是在普遍兴味和个人风格中反映特定历史阶段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文学在现代生产时期,既要保持自身的属性,又要实现
期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二十世纪初,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目睹了一系列改良乃至革命在中国的失败,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界的革命。他们反对封建传统文化思想,引进外国人文主义精华,试图改造国民之精神进而转国家之穷困于富强。为此,知识分子们由于成长环境、留学经历相异而各自持有不同的主张。其中,陈独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期刊
会议